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电视以其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成为主流媒体中最为重要的法治宣传阵地之一,并形成了法治类的专业电视节目。通过各种形式的电视法治节目,不仅能够宏观再现法治建设的进程,还能够通过鲜活的“故事”使之与具体生活相勾连。文章从规则体系、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等传播诉求入手,考察电视传媒如何成为法律运作于当下社会生活和通达普通受众的重要渠道,以说明其在法治环境下的功能与责任。  相似文献   

2.
《你那边几点》中作为菲勒斯的时间,既是结构叙事行为的主能指,缝合了人物的行为,又是主体追求的欲望对象。他们对时间的无力指示了欲望的不可能,只能求助于安慰性的怀旧。潜藏在时间背后的乃是对于空间的想象。我们固然已经无家可归,但同质化和区分化交织的城市进程并不能提供安身之所。时间和空间的嬗变及重组反映了当代象征秩序的危机,进而直接导致想象与实在的短路。一方面是人们在想象中对快感不依不饶的幻想实现,另一方面则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承受的实在创伤。当死去的象征父亲以实在父亲的身份回归时,他的在场使我们的快感满足变得更加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4.
5.
6.
卡勒德?胡赛尼的《群山回唱》一经出版便赢得了无数赞誉之声.除了一如既往的感人故事情节,胡塞尼还在叙事手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其中的空间叙事最为读者津津乐道.小说中的空间位置主导着人物的命运,串联着人物的关系,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涵义,使小说充满美学意蕴.对小说中空间叙事艺术的探析是领悟和欣赏作品主题意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宋晓蓉 《西域研究》2014,(3):111-116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大宛列传》史学与文学交融,《汉书·西域传》文学性减弱,《大唐西域记》内部语体功能再分配、科学性增强的三个发展阶段,总结汉唐西域史地文献文学性及科学性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内蕴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叙事,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直面现代问题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是在宏观历史结构的整体上以微观政治哲学的方法还原了政治原象、理解了政治逻辑、批判了政治宰制,从而真正建构了一种现实的政治理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深化了现代以经济来解决政治问题的政治哲学路向,开创了超越权力逻辑和权利理路的政治哲学的社会政治哲学.因此,马克思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根本特色,又是现代政治问题得以解决的理论范式.从观念的历史现实、政治的利益基础与主体的阶级属性全方面地把握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使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真实地面对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地判断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真正标识了人类解放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朱厄特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当前评论界更多地关注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坚强、独立女性。事实上,朱厄特并没有忘记男性,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不但有传统、刻板的男性,也有觉悟和可拯救的理想男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男性的刻画,作者不仅表达了她对男性的关注,更表达了其对男性气质建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朱厄特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对男性气质的重构,指出朱厄特通过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了传统的男性气质,进而又在对“雌雄同体”双性气质的肯定和赞赏中,实现了对理想男性气质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给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重大的现实问题。文章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历史梳理和现实回归分析,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发性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作用,得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社会突发性事件中必须和自然科学形成社会服务共同体、分阶段抓住重大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智力支持等重要启示。为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前瞻性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魏书·序纪》所反映的拓跋鲜卑早期迁徙活动,对认识汉唐时期北方诸游牧部族、部落早期迁徙活动问题,进而了解古代北方游牧部族、部落早期迁徙活动一般特点,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事件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活生生"的社会变革,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博弈,开辟了一条通往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该文本彰显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社会哲学研究路径,这一路径侧重于以带有整全性色彩的"社会"作为分析政治博弈的现实基础,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通过资产阶级政治行为与物质利益的错位,探寻其政治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架构,构建了纵向、本质化的"表象逻辑",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其二,通过对流氓无产者与农民阶级政治属性的分析,构建了横向、反表象化的"表达逻辑",以把握历史具体得以展开的特殊局势和条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核心在于探讨革命的局势和条件问题,通过阐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其结果,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以及构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刘邵《人物志》是在汉末人物品评新潮中发展起来关于知人、用人的一部理论研究著作,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资质、仪容、才能、性格,同时还反映出人的品评是由道德判断深化为既重道德判断又重才性容止鉴赏的探寻.其内容囊括哲学、道德、思想、政治兼容儒、道、法、名理诸家.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人才学著述,该书在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人才品评价值走向的同时,近世又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8,29(3):38-44
明代李梦阳出于复古心态反思唐代赋学而提出"唐无赋"之说,实则忽略了有唐一代辞赋的发展.宋本《文苑荚华》的《杂文·骚》类辑录骚体赋四十二篇,又《杂文·问答》亦辑录九首骚体作品.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其中更不乏对屈原的惋惜与追念,如柳宗元作《吊屈原》、刘蜕作《吊屈原辞》均是对屈原其人的直接伤悼与追惜.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震荡期,商会的发展演变也随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首要表现是这一时期许多商会的换届改选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新变化.透过无锡商会1919年的换届改选可以看出,在其他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所谓"新""旧"之争,在商会内部也开始有所反映.但无锡商会此次改选的结果表明,商会内部的这种"新""旧"之争有其自身特点,两派并非始终完全处于对立,最后是以新旧两派调和的方式结束纷争.这一时期某些商会的换届改选风波,虽在短期内影响了商会正常会务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但从长远看"新派"力量的增强却又使商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因而也有不可忽视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推动下,得到广泛传播.在与政府保密行为斗争的过程中,美国新闻界通过出版论著、建立组织,将"知情权"由一个概念、宣传口号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知情权运动",进而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确保这一权利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20.
"非对抗性矛盾"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苏联,用来描述各种阶级间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小农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中把这个概念系统化.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又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辩论--即"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大讨论."一分为二"理论的支持者把杨献珍的"综合"、"合二为一"批评为"阶级调和".其实这场辩论绝不是古旧陈腐的,也许在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论中就包含有上述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