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尉佩云  郝平 《学术研究》2023,(4):123-130+178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伴随传统历史目的论的衰落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也逐渐丧失了系统性。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元理性转化为认识论理性,历史意义转换为一种“事后意义”,这些概念在近现代都经历了一个从“实质性”向“范畴性”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史学职业化才得以形成。约恩·吕森作为当代德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他在西方史学理论的总体性语境中,将现代历史经验与认识论理性相结合,以“历史文化”概念为引导,力图重新探讨历史意义和历史理性的当代合法性与思想生命力。从史学理论的未来走向上看,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转向是一个成功的理论转型。由此,我们能够观测到德国史学理论不同于英美史学理论的解释体系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精髓要义的当代承继,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阐释建构的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发展动力和规律性问题,渗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对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并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但同时,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从需要的前提性批判、历史本质的自我生成、现实的自由、历史发展动因等方面赋予了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内容,使世界历史理论真正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民族观隶属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其民族观的创立,在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内含着马克思民族观基本构架的确立及其创立的完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与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他的民族观创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蕴含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即:以对"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深入考察来带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以对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正确运用于"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来带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期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热潮,研究者们在这股热潮中提出各自的见解。其中主要在“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与全球化的关联等方面有所分歧。本文对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期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启示,以凸显这一理论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的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的历史演进、财富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及自由时间的历史生成这三个基本理论维度,不仅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历史进程,揭示了“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的有机统一,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理论构想与实践基础、理想境界与现实国际环境、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个错位”,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根据,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历史课题,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进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哲学诠释学反对西方近代思辨历史哲学与实证历史哲学中抽象理性的独断论要求 ,主张在历史本体论的视域中 ,以生活实践为前提 ,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方法论基础 ,从而实现历史哲学的现代转型。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趣是基本一致的。对二者的比较与辨析将有助于现代历史哲学的建构 ,并回应今日社会的诸多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9.
傅莹 《广东社会科学》2005,1(5):143-149
本文以文学观念的变迁为线索,在历史语境中检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程,关注翻译引进西方文论以及教育出版等因素对现代文学理论范式转换的影响。在时间的纬度与理论拓展的空间中,把握描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演变的轨迹,梳理反思文学理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出于对官修史学种种弊端的不满,一些以私人身份撰史的历史学家提出了成为良史的标准,并对历史撰述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修辞与真实的关系、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价值中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历史观念。近代以来,出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中国历史学家开始大量引入西方历史理论,以创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新史学,但同时也使中国史学处于与西方理论的紧张关系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理论指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理论选择的多样化,并没有减轻中国历史学家面对西方理论时的焦虑感,即在运用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撰写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有时并不能纳入到西方理论的普遍性框架中。对中国历史学家来说,既不必将中国当前的理论状况看作西方理论的延伸,也不必因为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经验而将西方理论搁置一旁。理论的混杂性、与生俱来的旅行特征及其在穿越不同历史文化语境时所表现出的可变性和适应性,为中国历史学家吸收、借鉴西方理论,进而创建自己的史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明确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在时问上是重合或同序的,在逻辑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力量前提和方法论原则.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观,对于今天的"全球化"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标志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建树。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重大理论建树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在总结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它以科学发展观为切入视角,以"两个历史决议"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史育人"的党史责任观,将党史研究与政党建设、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紧密结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的生成以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式予以逻辑安排,体现出严谨的逻辑理路。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以接续探索中国政治发展模式这一历史性课题为历史逻辑,以持续推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为理论逻辑,以科学回应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新要求为实践逻辑。同时,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的合规律性及辩证统一性不仅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形成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也展示了习近平对这种内在逻辑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人类主体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始终以人类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为逻辑主线,形成了以人类主体精神为起点、以人类主体现状为落点、以人类主体解放为旨归的具有时序性的历史分期理论生成逻辑。这一生成逻辑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在历史分期理论的主体向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客体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探求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律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到科学的理论根据,并为在理论上分析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研究的总问题仍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自我反思、批判、重建为前提.以历史地透视、批判资本主义当代发展最新、最高形态为对象与任务.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城市化及空间化发展问题,对于开拓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更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全球化问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城市化问题有助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空间化问题有助于更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特别是历史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何家丞 《学术月刊》2020,(11):87-94
二战后西方民主理论主要包括作为"政治工程"的捍卫本国政治制度的护卫性民主理论、比较政治中的民主转型学,以及作为"学术工程"的历史社会学中的民主理论。长期以来,中国的民主理论研究缺乏议程设置的能力,将西方的"政治工程"当作"学术工程",表现为把西方的护卫性民主理论研究当成思想史上的经典研究,比较政治学研究与西方民主转型研究亦步亦趋,缺乏优质的案例分析和历史社会学研究。民主理论研究的历史转向凸显了学者对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反思,并给予中国的民主理论研究以启示,其中最大者是呼唤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即从以民主为中心的政体论政治学转向以治理为中心的比较政治研究以发现真正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对传统史论在全面性、整体性与系统性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以自己的理论认识编排历史。在认识论上否定正统论、以大公至正之道作为评价历史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志强 《兰州学刊》2006,3(12):42-44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通过实践探索,并经过邓小平主观努力而形成的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这一理论都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走向现代化进而实现复兴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宏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中进行的伟大探索,是一个涵义深刻、要素丰富、逻辑严密、特征鲜明的科学体系,具有原创性、发展性、世界性的理论品质。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历史演绎、理论概括、价值旨归、实践路径诠释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