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唐君毅先生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文中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比察<乐记>与孟子之心异,以略见二者思想之异.  相似文献   

2.
耻辱之心     
那时我常把饭夹成一小团一小团往上抛,趁它下落的时候,嘴突然向前一咬,就咬住了。咬住了就吃,咬小住就掉地上了。也不是成心糟蹋五谷,而是这饭实在没法下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市民》2007,(3):1-1
据说有人为孔子设计好了标准像——然而,从2500多年历史来看,孔子的形象,从没有一统过!  相似文献   

4.
有个日本朋友在大庆游览,一天傍晚,在井架边第一次看见天边的落日,大而圆,温润而壮丽,他情不自禁地跪下,泪流满面,他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落日,他被深深震撼,而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跪下,表达敬畏!  相似文献   

5.
感恩之心     
我常觉得,生命是一种奇迹。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相似文献   

6.
在<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揭示了"逍遥游"的主体,因此也可说是"逍遥游"主体之辨."小大之辩"还涉及与"逍遥游"相关的时空大小之辨.至人、神人、圣人都可说是逍遥游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至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圣人.庄子的"大言"是与"大知"相联系的,人们可借助其"大言"走向"逍遥"与"无为",因此其"大言"并非无用.惠子认为庄子的"大言"大而无用,与他仅有"小知"而无"大知"有关.在<逍遥游>中,为充分理解"逍遥游"以及"小大之辩",需结合"有无之辩"."小大之辩"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局限性大小之辨,而"有无之辩"可说是在特定方面局限性有无之辨.  相似文献   

7.
如果要问,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那一定是爱心。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了。  相似文献   

8.
9.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故乡》比喻典型的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心史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对不平等的人间关系的反省成为其心理动力 ,对“美丽”的追求成为压倒性的文化欲望 ,其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将自己定位于“绅” ,但其心态已部分失去平衡 ,由于传统文化在其心灵深处对西方文化融入的影响和制约等因素 ,迷惘成为他们的主要情绪 ,“五四”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开创着历史  相似文献   

11.
依据NSM理论对汉语中有关"心"的字词分析发现,知晓、思虑、欲望和情感4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语义原词有机地体现在具体语言形式中:"心"、"心"部首字以及二者所参与构成的词语,它们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的本义,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以隐喻的形式承载着这些语义原词,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特点;与"心"有关的相关字词的语义结构反映了心理活动与魂、魄、天、地、鬼、神等想象中的概念形象密不可分的特点,体现了心范畴的神秘色彩。汉语心范畴还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慎独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明明德"前的慎独:以善为本,谨守善道.第二,"明明德"后的慎独:唯道是从,渐除习气.第三,大圆满层次上的慎独:君子不器,从心所欲.儒家慎独的这三个层次,皆是心地上的修养,与只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二十世纪小说一个普遍的主题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乔伊斯的《阿拉比》在主题上都展示了人物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在艺术上都采用了明暗对比的象征手法 ,这些共同点正代表了 2 0世纪西方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 ,体现了文学理念方面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写心贯穿了曹寅诗歌创作的整个历程,这种表达个体人生感受的诗歌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个性。曹寅的写心诗虽无下层布衣寒士浓重的哀情,然其抒发人生之困惑、仕途之忧惧,却与一般的落拓文士有共通之处,体现出他真实的心迹:由外在行役之苦的感慨,到内在仕途忧患的抒发;由对君臣、主仆关系之本质的体悟,到闲雅生活中心态的调适。曹寅的写心诗也为家族后人曹雪芹创作小说《红楼梦》提供了特殊的家族经验。  相似文献   

15.
心学是明代占主流的思潮,由陈白沙开其端,至王阳明而集大成,阳明后学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在传播王学时偏离了其宗旨,成为王学思想的"异端",王学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落。明代心学的这一发展进路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它内在的逻辑发展理路,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也与主体的不同境遇息息相关。当然也是理学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心性论作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先秦时期便成为哲人聚焦的中心;先哲围绕心性之辨概括了性论中的"一元论"、"多元论"、"主体论",心论中的"认知主体"、"存在主体"、"道德主体"等对后世中国哲学影响至深的范畴;对先秦时心性论进行形态考察,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厘清人性论的逻辑发展,更能有效地辅助分析学说背景、理论价值与发展前景,为解决当代哲学民族性和普遍性矛盾,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湛若水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随处体认天理"是他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命题,"心无内外"、"心体万物"饱含心学意蕴,且具有合内外、兼知行和贯动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心灵叙事是近几年一些批评家炮制的一个理论术语。表面看,心灵叙事比传统现实主义有文学味得多,但实际上这种只指向人物内心事象的叙事,其实是以牺牲,至少是以回避外部现实为代价的一种相当私密的美学诉求。一个直接的文学后果是,歪曲正常人性状态,回避现实尖锐问题,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