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宋培军 《文史哲》2015,(2):149-163,168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世界历史民族"的型塑应该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一个是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而不能局限于等同于前者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文明史起点的创设,超越了黑格尔把波斯作为"世界历史起点"而把印度、蒙古乃至中国排除"世界历史的局外"这样的"地中海中心论"预设,并且把西方"陪伴着历史"的时段延伸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时期,进而揭示了"边界"地带对于大国史、全球史的世界历史意义。"游牧的生产方式"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构成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陪伴"关系,它把马克思的"红金主辅线历史观"形象地描画、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其与西欧道路所呈现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序列有所不同,但并不自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序列。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结合资本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对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英国侵略与亚洲社会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辩证分析。那种指责马克思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鼓吹者、英国侵略的辩护者和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到了晚年时期,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出发,重新分析了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路径,改变了前期的一些看法。不过,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仍然认为,落后国家要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或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苏联道路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然而,由于苏东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苏东道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道路不仅证明了社会形态跨越论的科学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而且也超越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可能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之一,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几度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始终是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因为正是在这里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积极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握马克恩的历史观,尤其是理解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东方民族独特的历史道路、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志忠 《理论界》2004,(4):49-50
研究非西方落后国家具体的社会历史,探求造成其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开辟符合非西方落后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并非丝毫没有涉及西方以外的社会发展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对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正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东方社会历史的一个可贵尝试。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社会保存农村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后来中国等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不是所谓"跨越论"旨向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论断明显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观”,这种“世界历史观”深受黑格尔历史主义的影响,推想远大于实证。“人类学笔记”时期,马克思受到人类学田野方法和实证资料的触动,在一定程度上搁置了其“世界历史观”视域下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同时也使得马克思形成了东方社会与欧洲为并行发展关系的认识。这一学术逻辑的调整,不但意味着马克思反欧洲中心主义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其身上附着的黑格尔历史主义幽灵的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晚年曾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构想,这些构想是与他早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真思考相联系的。本文拟从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入手,探讨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晚年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入手,研究了东方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创新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问题,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9.
谢霖同志的这部学术专著是在当代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形势下出版的。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该书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特点。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农村公社的关系问题。谢霖同志是通过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研究来考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把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建立在对历史资料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避免了过去那种抽象的概念推演。作者对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的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他不仅提到马克思1843年的《克罗茨纳赫笔记》、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  相似文献   

10.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松 《兰州学刊》2004,13(1):64-67,14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理论思考 ,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李约瑟难题”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留给后人极珍贵的思想遗产,全面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东方民族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所谓世界历史,并非各个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历史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世界历史境域下,个别国家的超常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为各个国家谋求独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邓小平正是立足当代"世情"和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构想,为中国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论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生命征途的最后几年 ,马克思根据当时人类学的新材料和实证科学的新成果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相互关系中 ,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对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 ,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人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问题以及落后民族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其历史意义在于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历史阶段划分理论中运用典型形式方法,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共产主义五个阶段。就所运用的典型形式方法而言,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行程划分为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与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有着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实质上却完全不同。差别的根源在于:黑格尔是以逻辑框架规定历史,而马克思则认为逻辑的抽象是从经验的历史中得出的。典型形式方法有其自身的优长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客观趋势和规律,提出世界历史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的科学论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构成了中国道路的时代场域,这是中国道路生发的土壤,也是把握中国道路的底板。世界历史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决定了中国道路要超越传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框架,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新架构,就必须辩证地对待资本。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9):51-58
本文针对叶志坚先生《也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一文的质疑进行了详细回应,为《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的学术观点做了有力的辩护。本文重申,马克思晚年所作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其主题并非探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而是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澄清这一点,有助于合理认识该笔记的学术价值、历史地位,还原马克思晚年思想、晚年探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一生研究论述得较多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他晚年把注意力转向研究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 ,思考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形成和提出了关于东方国家可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设想。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并在后来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不断得到证实、丰富和发展。1.在 19世纪 5 0— 60年代 ,马克思基本上还是设想东方社会将沿着“世界历史”的共同道路 ,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然后再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