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阶段,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是金融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避免各类金融风险以及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的重要举措。本文将简要分析,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相关内容,以期更好的促进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董民 《管理科学文摘》2010,(16):188-189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政府审计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强金融审计的力度,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完善金融法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审计已成为“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金融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京津冀区域中金融不协调现象严重,对区域协同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为此,本文在考察京津冀金融不协调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金融协调的基本框架,并从金融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法规条例和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促进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从微观层面看,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风险规避、金融效率提高和金融市场发展。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创新有助于货币融通、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发展安全等。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并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5.
王斌 《经营管理者》2011,(24):63+22
金融创新、金融改革给金融审计和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着手,探讨了如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提出要以中央银行依法监管为基础、将政府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相协同、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动态依存的,两者的多重重复博弈的结果等于总体上的金融发展收益加上可控制或可忍受的风险水平和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时若使用不当,会加大金融风险,因为创新促使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策略,金融体系改变其构成,以及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更强,但如果能创新金融理念,并以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为主体,创造灵活实用的经营手段、金融工具和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就一定能增强各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并扩展其生存空间。本文试图提出金融创新与风险化解的动态依存理论假说,并以此来解释两者的矛盾运动和探求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动态依存的,两者的多重重复博弈的结果等于总体上的金融发展收益加上可控制或可忍受的风险水平和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时若使用不当,会加大金融风险,因为创新促使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策略,金融体系改变其构成,以及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更强,但如果能创新金融理念,并以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为主体,创造灵活实用的经营手段、金融工具和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就一定能增强各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并扩展其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管理科学》2017,(3):62-62
当前,全球经济有一定回暖,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各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调整的叠加,特别是美联储“先加息,再缩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规划逐渐接近第二阶段,这些都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冲击。中国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强监管、去杠杆”,力求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复杂系统中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和监管领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金融创新作为拓展市场、提升利润的有效手段,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与之相伴的是金融风险也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创新在规避原有金融风险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为了进一步克服金融风险,又会引致新一轮金融创新,从而形成创新与风险的交替演进。因此,防范金融创新风险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揭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二者关系的同时,就金融创新与实施当中产生的金融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银行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脆弱的问题分析,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为稳定金融市场,保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避免金融脆弱现象的发展,必须完成机制转型,全面消除旧的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建立健全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新的金融体制。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任务艰巨,只有有效防范存量金融风险和增量金融风险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匹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各发展阶段的融资匹配进行了深入研究,勾勒出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银行贷款融资区域匹配图示和整体金融支持区域,以展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的分析范式 ,对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和金融演进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经济学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 ,金融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它是由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本身的逻辑所决定的 ,也是由金融本身的特点和演进逻辑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顺应金融全球化潮流、推进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与保卫本国金融安全、维护本国金融利益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要在一个全球化日甚的金融宏观背景下维护本国金融安全 ,关键在于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展开 ,而金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内容;文章最后探讨了维护我国直接…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和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给金融市场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金融市场呈现复杂多变、交叉融合的特征,传统的金融市场和监管理论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风险管理需要。本文从金融网络视角,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引入信用惩罚函数和操作风险函数,考虑到加强社交网络关系可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建立了由资金供给者、互联网金融中介、传统金融中介、资金需求者四种类型金融参与组成的、集成资金流动网络和社交关系网络的金融市场超网络模型,进行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建立包括净收益最大化、社交网络关系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将约束条件放松为单边约束,研究包括上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最后通过算例的MATLAB仿真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与否社交网络关系水平,金融市场的均衡状态不同;社交网络关系水平对互联网金融中介和传统金融中介具有影响作用;为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有效性,降低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中介需要合作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2-2007年沪深两市的ST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的政治关联对财务困境公司获取政府补助的影响.结果显示:(1)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获取政府补助有显著影响,但对国有企业作用不显著.(2)考虑企业所处的地区环境差异之后,本文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优势受到地区财政富余程度的显著影响,而地方政府干预要起作用也受到地区财政状况的制约.只有在地方财政有充足财力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才可能利用政治关联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3)从政府补助的效果来看,政府补助虽然可以在救助当年明显改善公司业绩,但对公司长期业绩的提升作用却因企业政治关联程度和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政治关联较弱的民营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对公司长期业绩的提高作用显著,但对于国有企业以及具有较强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作用则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治关联导致了政府补助资金的低效运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希宁  王艳 《管理学报》2007,4(2):195-200
针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难以做到真实、准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对定性的非财务指标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财务危机的模糊预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以期使预警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16.
A complex financial system comprises both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We distinguish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issue complete contingent contracts or incomplete contracts. Intermediaries such as banks that issue incomplete contracts, e.g., demand deposits, are subject to runs, but this does not imply a market failure. A sophisticated financial system—a system with complete markets for aggregate risk and limited market participation—is incentive‐efficient, if the intermediaries issue complete contingent contracts, or else constrained‐efficient, if they issue incomplete contracts. We argue that there may be a role for regulating liquidity provision in an economy in which markets for aggregate risks are incomplete.  相似文献   

17.
对企业实行债转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所介绍的是在西方较为流行的两种对启动财务杠杆实行馈转股的企业进行效益分析的理论模型.第—种模型强调资本成本在债转股中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制订是否实行债转股的决策依据就是对企业破产成本,委托代理成本和无形资产成本的评估.而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中选择持债还是持股也依据他们对委托代理成本和无形资产的评估.第二种模型则建议企业在启动资本杠杆实行债转股中注重对风险的规避. 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实行的债转股,本文以为它在所有制、市场条件及社会经济制度背景等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但我们仍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工作原理将国有企业的债务转为股份公开上市交易,以实行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同时减少国有银行的呆坏帐.  相似文献   

18.
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私人)风险,其责任主体是金融机构。中国的宏观金融风险仍处于发散状态,呈现出行业特性(风险业)与金融转轨风险“叠加”的特征。当前的金融改革既是防范宏观金融风险的战略举措,其改革本身也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政府防范宏观金融风险需要改变“一事一议”的个案方式,迫切需要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应急反应机制,并把宏观金融风险纳入国家财政风险管理框架,以避免政府财政责任变为仅仅是事后买单。  相似文献   

19.
财务困境、财务困境间接成本与公司业绩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财务困境间接成本及其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以后业绩变化的情况,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间接财务困境成本显著为正,从总体来看,公司的间接困境成本大约为企业价值总额的25%-36.5%之间,资本结构对这种业绩的变化所引起的困境间接成本具有显著影响.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在困境期内将损失越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there appears to have been a veritable boom in the provision of ‘quality audits’– that is, audits of organization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Despite the ris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international audit movement affect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organizations world‐wide, there has been limited interest in, or critique of, the practice of quality audit by academic auditing researchers.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s and auditing and finds that quality auditing is not simply an outgrowth of an engineering inspection function. Rather, for several decades, quality auditors have consciously modelled their practice on that of the statutory financial audit, which in turn, exposes them to similar issues with regard to the long standing ‘expectations gap’ debate. Yet, despite what the authors argue are critical links with the financial audit, there has not been any notable involvement on the part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with quality auditing.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dded‐value’ audits poses considerable qu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ignificance of quality auditing.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both quality and financial audit services suggest that these two influential audit movements are now competing against each other to promote business excellence and contribute to business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