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语》是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穿越两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空,对今天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教育之鼻祖,正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育心想和基本教育方法开启了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之先河,孔子的许多精辟论述对现实的教育现象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我这里想重点论述的是从孔子的哲学思想看我们现在的“治校观”。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些论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是:孔子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学经典,有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称。在这部著作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人格理念,这个理念是古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对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等问题的观点,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尽管《论语》的篇幅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算大,但在经典古籍中已经算大部头  相似文献   

5.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可见,这里的爱首先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不过,儒家的“仁”中之爱并不局限在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药的语言文字翻译活动中,误读、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真实体现.由于受原语主体文化和译者主体文化的影响,译者只注重原文,不仅失却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忽略了读者的主体性.翻译主体间关系失衡和译者主体性的丧失,是造成误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9):130-131
《孔子智慧101(全四卷)》韩胜男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版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自然是因为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不管什么时候看孔子思想,都是"新"的,都足以作为我们生活与时代关系间的准则。该书不仅思考于时代潮流之上,而且发扬了孔子真精神,是了解并弘扬中华文化根本价值所在的重要门径。该书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解读《论语》,帮助读者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8.
“无为而治”不仅是《论语》的重要思想,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按照孔子的思想,要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最高境界必须营造和为贵的管理环境,必须发扬修己身正的领导表率,必须提倡科学驭人的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9.
罗梦 《领导文萃》2015,(2):134-135
《孔子家语》是否为伪书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孔子家语》并非伪作已成定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孔子家语》所记均可信·本文从《孔子家语》中的“子路负米侍亲”和“楚王得萍而食”出发,结合《论语》、《史记》等文献,考察《孔子家语》所记并非都可信。  相似文献   

10.
李零 《领导文萃》2007,(7):129-132
《论语》很火,孔子很热。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不同的阐述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工作中首先做到信,也就是忠实于原文。译者除了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具备以外,正确理解和处理两种文化间的语境障碍在我们具体的运用中也是十分关键的,这对于我们很好地完成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将分析语境障碍(情景语境障碍和文化语境障碍)在中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迎春 《领导科学》2012,(23):51-52
宋人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孔子为政观的肯定,凸显了孔子领导思想的高妙.孔子一生积极从政为仕,虽身处乱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积累了丰富的为政经验,凝聚在《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的精妙记述中,带给后人智慧的启迪.孔子说:"为政在人."作为领导者,知人识人是关键,孔子的观人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时至今日仍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行为观人法 行为观人法,即从行为入手观察人.孔子的行为观人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言行是否一致.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孔子从自身经历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反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满嘴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是不多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善于伪装自己,表面上慷慨大方,实则吝啬小气;表面上正直清廉,实则虚伪贪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说:"现在有些干部,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白天晚上不一样,说的做的不一样,就是群众所说的多面人."领导者用人,如果只听信其表面言行,而不注重由表及里探求其本质,必然会导致用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真实的孔子     
叶匡政 《领导文萃》2010,(10):103-107
<正>由于电影《孔子》巨大的宣传声势,很多人对了解真实的孔子有了兴趣。事实上,因为年代久远,今天我们已无法还原一个完全真实的孔子。关于孔子生平言行的记录,除《论语》和《左传》外,散见于《孟子》、《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第一个为孔子写出完整传记的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主要是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作为老师的言传和身教,其内容有讲伦理道德的,如“克己复礼为仁”;也有讲日常生活的,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孔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有他的无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说,《论语》是古代科举出身的各级领导干部修身养性,教化四方,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和方法,这里我们试举几例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了丰厚的领导思想。研究总结历史文化中的领导思想特点,领会其精神内涵,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赋予其现代价值,是建设中国特色领导文化、构建中国特色领导理论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领导思想“以人为本”,“民为邦本”。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也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则提出“君以民为本”,认…  相似文献   

16.
被后世人奉为“至 圣先师”的孔子, 在他留下的据说读了一 半就可以治国平天下的——《论语》一书中,对他所处的春秋时代的有名人物多有评论。其中有一个人最为他所  相似文献   

17.
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深化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以“清廉洁直”作为人们行为规范中应具备的一项重要道德标准。儒家经典《论语》有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学经典,有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称。在这部著作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人格理念,这个理念是古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王煜 《决策探索》2010,(20):83-84
片名是传达故事情节最直观的媒介,是传播思想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旨在以简洁名了的语言表达影片深刻的内涵,以特色独具的感召力激发观众观赏的兴趣和欲望。透过字面,我们既可领略这一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可窥见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片名翻译中译者对特定策略的选用既透射出译者对特定目标的追求,也折射出译者的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于找到文化共核而进行形象转换,往往造成对原语文化意象的损害。该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形象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