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原道”篇是其庞大理论体系的起点,篇中刘肥提出了“自然之道”、天地自然之美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文”则是圣人“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而形成。这一衍化生成过程,刘勰称为“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①。论述了人为的艺术美与原始的自然美的关系,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物色”篇专论各种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它讲述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学做了一次小小的概括、总结。刘勰提出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始者 ,都是自然的最早讴歌者。他们也都是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但由于各自出身与经历的不同 ,他们对玄学精神采取了不同的把握方式 ,表现于诗歌作品 ,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达到不同的境界。陶渊明一生酷爱山水 (还有酒 ) ,但他却未能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一篇是纯粹描写自然山水的 ,这正是因为自然山水对他而言并非“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是生存环境 ,即“田园”;谢灵运能够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是因为自然山水在他眼中是审美客体 ,是描摹刻画的对象。“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区别根本上不是对象不同 ,而是态度不同 ,是进入对象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3.
传统山水画艺术在其肇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和积淀成为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境界、主体与自然相融合一为表征的艺术范式。画家视自然山水为生命存在的对应物,以主体自身的精神拟态于自然山水,从主体对生命运动的深刻理解去认识和把握自然山水。所以,画家笔下的自然山水,作为对宇宙自然和主体生命的全方位关照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具有深沉的宇宙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画家自己内心宇宙的外化,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范式结构成为记录或承载画家内心世界中带有某种观念性的形象与外界自然相吻合、相感应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所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4.
在山水旅游中游人通过观山看水体验山水“物境”的自然之美 ,因其身处其境 ,情景交融 ,由此产生“情境”。实现情感与理性的超越是山水旅游追求的“游”的最高境界。从“迁想妙得”中调整物我得关系 ,通过想象去创造 ,去获得人与物之间的精神交流 ,物我两忘 ,由心灵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浑契无间体现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5.
“诗意的自我性”既不是“对立的”(自然-艺术的悖论,自然永远与人对立且是陌生于人的,需要人,特别是少数艺术天才,无尽地去抵达——自然是一切而“我”是无,“将人变成神”);也不是“相关的”(唯心主义之“我”的自我设定,“我”只与“我”自己相关并创造一切“非我”,即自然,使人设定自然,凌驾于自然——“我”是一切而自然是无,“将神变成人”)——而是超越了二者,一种“诗意的”状态,一颗包容万象的诗意的心灵,诗意地对待自我也对待自然.“诗意自我”与“绝对自我”相反,它不设定自己,而是被外在于它者决定.诗意自我应该对历史经验敞开,创造经验的过程不能建立在预先给定的“我”或单单天才的天性上.艺术创作的法则应该处于这个过程本身不可预见的变化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山水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中,人不但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一系列影响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心理走势和价值取向的特殊山水观。其中,又以宗教的山水观、哲学的山水观和审美的山水现最为引入瞩目。宗教的山水观大约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干年至公元前3千年),由万物有灵观念引发的山水崇拜就已是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的重要内容了。人们面对种种超人力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和恐…  相似文献   

7.
《醉翁事记》是一篇因“治滁政绩”而“乐民之乐”且“能达于进退究通之理”的精美游记。“乐其乐”,从表象看是“官民同乐”“与人共乐”,而从深层次看则是“乐民之乐”。“爱其俗”,不只是爱自然形成的民俗,而是经欧治滁而生成的社会风气和滁人原有民俗的融汇。全文以一“乐”字作线索贯穿始终。这个“乐”是作者能保持为人大节,处穷通临祸福而无愧于古君子的光辉精神境界,而不同于历代迁客骚人的寄情山水。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个多情的人,也是写情高手。他的山水田园谱隐去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似不言情,但情藏于景中,不仅描绘了具体景物的形象,而且一以贯之地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灌注了自己的心志和对自然山水的深深挚爱之情思,在“神韵兴会上做工夫,有言外趣,事外韵,物外景”,其问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冲和淡远的不同气质和个性。  相似文献   

9.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10.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在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许多是被“神化”了的。战神、爱神、复仇神、丰收神等等,都是人的有关思想意识、感情心态的神灵化,为现实中的人所不可企及。中世纪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大量的田园牧歌、山水诗和游记中,人是被“物化”了,被“物化”成为自然山水或花草树木之类。文艺复兴之后,文学作品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写人的真实性格,这是一大发展。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它还不足以充分描写现实生活中丰富而复杂的人,完整而多样的人,统一而变化的人,有着无比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人。随着文学的发展,不少先哲便提出要写“复杂性格”。有的人则把“性格”一词的概念无限扩大,使它包罗万象,变成和“人物”完全相等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而作为游子,飘泊异域,羁旅于山长水阔间,对山水精神的体悟自然更逼近生存本质。游子文学中的山水精神表现,应是重要的文学现象,故有探究之必要。中国文学向有寄情山水的传统,东鲁春风、南华秋水以降,至唐人元结而柳宗元,山水文章渐臻成熟。柳宗元…  相似文献   

13.
王天乐 《学术探索》2023,(3):104-109
“山水”与“乡愁”作为一对不可分割的经典文化意象,构成了当代乡村文化情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乡村文明建设中,传统的“山水精神”得以回归,正由一种精英式的审美转为大众的家园期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观念。而“乡土”作为传统记忆文化的根本,使“山水精神”和“乡愁记忆”在情感感知上密切相连,“山水”是“乡村”的环境载体,“乡愁”是建立“乡村”的情感基础,“乡村”则是实现二者互通的现实之场。在“山水”与“乡愁”的情感建设中,不仅可以引发大众的历史回想与审美体验,还生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象,“乡村”内涵也得以真正诠释,这在塑造民族家国意识与审美共感上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画论中的“气”周怡关于“气”这个字中国古代画论,核心问题是一个“气”字。以“气韵”评品绘画是至高至上的标准,却也往往失之于玄谈,因为,“气”之范畴,意会的因素太多。何谓“气”,许慎解曰:“气,云气也,象形。”①显然,气的最初状态表示一种可见的物...  相似文献   

15.
贺根民 《天府新论》2013,(5):145-149,158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感悟自然生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价值,以致从礼教人伦和天人之际两个维度来谋求身心的谐调。移情观照下的自然山水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迹,它们逐步由欣赏的对象演变为构建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并堂而皇之地跨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一旦自然山水被人为添加修、齐、治、平等价值因子,自然山水就逐渐剥离事物的原初本性,而染上了善恶判断的道德色彩,嬗变成千古文人抒写心志的一个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16.
刘飞  赵厚均 《人文杂志》2004,(1):127-130
“清”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在六朝时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自觉审美追求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之所以如此 ,与人物品藻中盛行的尚“清”之风和对自然清丽山水的发现有关。六朝人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促成了尚“清”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共二十余篇,欧阳修共十余篇。这些作品堪称中国山水文学的两个里程碑,其共同特点和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为研究者所公认,似乎都是描写游山玩水的乐趣,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之情。但细比较起来,两者艺术上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又充分体现了柳、欧二人审美趣味的不同,而此重要课题反长时被忽略。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略加论述,以就方家。 首先,造景的“小”与“大”,说明柳、欧审美趣味有崇 “优”与尚“壮”之分。同是写山水之乐,但柳、欧选取的欢乐对象颇不相同。柳宗元选取的景物尽管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却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小巧、清幽;而欧阳修所选取的却多是“广大之景”。在柳氏笔下,这些不大的景物同时处在一个寂廖的小范围之  相似文献   

19.
斯宾诺莎对自然的两重划分恰好证明实体—样式的关系不是传统的主体—特性/状态的关系,而是等同于内在因的关系。因为“在实体或神中”的样式与实体的关系被描绘为“被自然产生的自然”和“产生自然的自然”的关系,而后一种关系不仅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且是一种依赖关系;这两种关系唯有内在因才能够一同解释。实体—样式关系的寓于解释只能被理解为对内在因的一种描述或表象,否则就是无效的。基于内在因的关系,斯宾诺莎不认为在说神是唯一的自在的实体或产生自然的自然与说神是包含一切的自然之间存在任何根本的差别,尽管其表面含义确实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个多情的人,也是写情高手。他的山水田园诗隐去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似不言情,但情藏于景中,不仅描绘了具体景物的形象,而且一以贯之地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灌注了自己的心志和对自然山水的深深挚爱之情思,在“神韵兴会上做工夫,有言外趣,事外韵,物外景”,其间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冲和淡远的不同气质和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