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安 《日本学刊》2003,(4):156-159
20 0 3年 1月 2 0日 ,中日两国 80多名各界人士在北京贵宾楼饭店聚集一堂 ,热烈庆祝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访华 30 0次。会上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宋健向中田庆雄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称号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真挚朋友的赞赏和感谢。深厚的中国情愫中田先生的中国情结可以追溯到其少年时代。 1 94 5年春 ,1 5岁的中田被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送到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青少年开拓农业训练所” ,经历了各种磨难 ,日本投降后被一个姓赵的中国农民收留。后来 ,他进入延吉化工厂工作 ,多次当选为劳模 ,还被保送到上海复…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日本的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率达到顶峰。按照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每年在日本全国的2 3万所小学中 ,学生的此类暴力活动约为 60 0~80 0起。 2 0 0 2年共发生校园暴力案件 647起 ,比2 0 0 1年减少了 1 8 1 %。调查还显示 ,小学内女生的暴力行为占 8 4% ,低于中学。因此 ,人们至少曾认为小学女生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然而 ,2 0 0 4年 6月发生在长崎的 1 1岁女孩刀刺她的同学的事件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成年人应如何应对青春期儿童的暴力行为 ?这一事件使文部科学省大为震惊 ,并提出“我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教育”。日本立正大学…  相似文献   

3.
一个研究组近日称 ,到 2 0 0 3年 ,亚太地区的互联网使用者将达到 1 8330亿 ,美国为 1 6 2 80亿 ,欧洲为 1 6 2 2 0亿。亚太地区将取代美国成为互联网的统治者。然而在 5年内 ,亚太网络接入收入仍无法与美国匹敌。至 2 0 0 5年 ,美国互联网市场的价值将为 2 12亿美元 ,而亚太互联网市场的价值将是 172亿美元。到 2 0 0 0年年底 ,亚洲地区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2 44 0万 ) ,其次是韩国 (16 70万 )和中国 (146 0万 )。中国有望在今年超过韩国 ,但在 2 0 0 3年之前不可能超过日本。到 2 0 0 5年 ,中国和日本共计将有 1 5 15亿网民 ,拥有亚…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周年的2 0 0 2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中日舆论调查 ,其结论使许多人感到在意料之外 :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该调查结果发表后 ,引起了中日相关各界的关注。按照原定计划 ,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4年 9— 1 0月进行了第二次中日舆论调查 ,其结论使许多人感到在意料之中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两年来 ,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者仅由5 9%微升至 6 3% ,而感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者却由4 3 3%猛增至 53 6 % ,即已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对日本抱有不亲近…  相似文献   

5.
从天文十八年 ( 1 549)沙勿略 ( Francisco de Xavier,1 50 6-1 552 )将天主教传入日本开始 ,经过短短的三年 ,天主教就有了370 0人的信徒 ,极盛时曾达 75万之众。但是从“伴天连追放令”开始 ,日本的天主教经历了“踏绘”、“改宗门”、“寺请”1 等种种禁制后 ,其教徒处于根绝状态。天主教在日本如此 1 80度逆转的命运 ,在其海外传教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日本人对这段天主教历史的学术性记录极少 ,而新井白石是幕府统治者中罕见的留下了关于天主教记录的人。白石审讯了从罗马偷渡来日的传教士斯多悌 ( Sidoti Giovanni Battista) ,他在…  相似文献   

6.
日本科学文部省的一份调查显示 ,感到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的日本中老年妇女 ,比其他人群的死亡率高 1 6 4倍。这项调查是为了了解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关系 ,于 2 0世纪 80年代后半期开始 ,以 4 0~ 70岁的 11万日本人为对象 ,一直追踪到 1997年的一项大规模医学研究。在这次调查中 ,女性调查对象为 4 3万人。在调查开始时 ,将调查对象分为“感到精神压力大”、“精神压力一般”和“精神压力不大”三个群体 ,女性中表示“感到精神压力大”者有 86 5 6人 ,占该群体的 2 0 % ,其中有 2 0人于 1997年前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然后 ,将调查对象按照发病诱…  相似文献   

7.
20 0 3年 3月 ,中央教育审议会就教育基本法的修正案发表了最终报告书。报告书指出 ,2 1世纪日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内心丰富、健康的日本人” ,其中重要的内容有“尊重日本的传统文化 ,热爱家乡和国家 ,具有国际社会成员的涵养”等。日本的教育改革由来已久。 1 996年 7月 ,中  相似文献   

8.
日本劳动厚生省近日宣布 ,2 0 0 1年日本辞去工作的“离职者”增加了 4 0万 ,达到 70 1万人 ,这一数字为日本全国从业人员的 16 9% ,比前年的离职率增加了 0 9个百分点 ,为 1991年此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新高。在离职的理由中 ,“个人原因”为 6 6 3% ,比前年减少了 0 7个百分点 ;破产、企业重组等“经营上的原因”为12 0 % ,比前年增加了 2 7%。日本去年“离职”人数创新高@禾  相似文献   

9.
日本银行业股权模式的特征及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   2 0 0 1年以来 ,日本经济进入了近十年中的第三次衰退 ,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不乐观 ,GDP增长率由 2 0 0 0年的 2 .2 %下降至 2 0 0 1年的 -0 .4 % ;失业率由 2 0 0 0年的 4 .72 %上升至2 0 0 1年的 5.0 % ;消费品物价上涨率 2 0 0 1年为 -0 .7% ;日经指数 2 0 0 2年 1月 2日收市报1 0 54 2 .6点 ,比 2 0 0 0年 1 2月 3 1日下降了 3 3 .9%。日本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其经济体制的限制 ,没有能随着近 1 0年经济低速甚至是负增长 ,而及时解决泡沫经济时代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良债权和雇佣等“三大过剩”问题 ,以及政…  相似文献   

10.
泡沫破灭后日本的经济走势及其对东亚直接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纪 90年代初 ,随着由股价、地价暴涨支撑的经济“泡沫”的破灭 ,日本经济陷入了空前严重的长期萧条之中。长期萧条不仅使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各主要层面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 ,而且还使其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其主要后果之一 ,则是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处于低迷状态。一、泡沫破灭后的经济长期萧条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半期 ,日本经济曾出现了被称之为“平成大型景气”的持续快速增长 ,如在 1 987-1 990年的 4年里 ,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分别高达 4.2 %、6 .2 %、4.8%和5.1 % ,既明显高于其本国 70年代中期以来步入低…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研究》2002,(2):6-11
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之中。政策当局曾用尽各种办法刺激景气回升 ,但收效甚微 ,经济至今未能摆脱萧条状态。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一、经济低迷的现状  日本自 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来 ,经济增长呈现出长期下滑的趋势。从 1 991年至2 0 0 0年的 1 0年 ,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 1 .75% ,如果不是日本政府累计 1 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 ,而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 1 3 6万亿日元 ,接近日本 GDP的 1 / 3 ,那么 ,就连这1 .75%增长率也许都达不到。因此 90年代的十…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赶超后"现象: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日本学刊》2004,(1):57-73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日本经济一直陷于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赶超经济既可以促进后发展国家工业经济的生成和发展 ,也可以为其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留下许多难解的“两难”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称为“赶超后”现象。加强对“赶超后”现象的研究 ,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1月 ,由日本主流派学者组成的“2 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向日本总理府提交了题为《日本的新天地在日本崛起》的“最终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 )。作为政治学意义上的理论建树 ,报告书试图构建一种政治制度的创新理论 ,其终极目的在于摸索出适用于新世纪的日本政治发展模式。一、“2 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工作始末世纪之交的日本正处在体制转换的激荡时期。当人类踏入新的千年 ,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与国内各领域长期积淀下来的堆积如山的问题 ,日本将如何安邦立国 ?将如何发掘生存空间 ?将如何谋求持续性发展 ?一连串令…  相似文献   

14.
据 2 0 0 2年版《劳动经济白皮书》报道 ,2 0 0 1年日本的失业率为 5 0 %。其中 1 5~ 1 9岁年龄段的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口的 1 2 2 % ,2 0~ 2 4岁年龄层占 9 0 %。年轻人的失业率之高 ,以及“自由打工者”时代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分析包括这些年轻人在内的日本公司员工的工作意识。日本高中大多施行的是应试教育 ,没有职业教育 ,大学也是如此。同其他国家相比 ,日本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极为淡漠。调查结果显示 ,美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没有定下自己理想的职业 ,就会深感不安 ;而日本的大学生则将大学时代视为不受工作约束…  相似文献   

15.
今昔 《日本学刊》2002,(4):151-15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 (会长根本安雄 )共同主办的“第六次中日青年论坛 :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的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2 9— 3 0日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国内约 3 0家研究机构及主要大学的近 5 0名学者和来自日本1 0多家研究机构及主要大学的 1 5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日青年论坛于 1 997年首次在北京举行 ,以后每年举行一次 ,今年迎来了第六次论坛。每次论坛均由来自中日双方研究机构及主要大学的数十名中青年学者参加 ,每次确定一个专题 ,迄今为止已就“面向 2 1世纪…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司马辽太郎的名字广为国人所知 ,也许是开始于他那引出李登辉说出“生为台湾人的悲哀”的“对谈”发表之时。然而 ,在日本国内 ,司马作为连年获取文学大奖的“国民作家”,早已成为诸多日本人的“精神领袖”。他的许多论述 ,不仅普通日本人耳熟能详 ,就是政界首脑也常常在其讲演或著述中引章摘句。2 0世纪 80年代创下长期执政新记录的“强腕首相”,至今仍在日本政坛具有颇大影响力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在其 1 978年发表的政见宣言书——《新保守理论》中 ,就把司马写的《坡上云》作为其书中第一章及其下含小节的标题。到了 90年代 ,…  相似文献   

17.
日本首相森喜朗在去年 4月 2 4日国会答辩中就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性质问题称 :“日本是否进行了那场侵略战争 ,应由大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判断”。1 5月 1 5日在神道政治联盟国会议员恳谈会上森喜朗又公然声称 :“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国家 ,这一点应该让日本国民知道。正是基于这种想法 ,我们 3 0年来一直推广这一活动”。2在这前后不到 2 0天的时间里 ,当时的新任首相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连续两次发表令国内外震惊的言论 ,确实不能不令人深思。森喜朗的两次讲话都与其历史观紧密相关 ,或者说是其历史观的真实表露。前者意在模…  相似文献   

18.
田中耕一其人其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佳 《日本学刊》2003,(2):154-158
20 0 2年 10月 9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 0 0 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之一授予日本的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技术员田中耕一 ,理由是他“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这使许多自以为了解情况的新闻界人士大跌眼镜。那么 ,这位带有神秘色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少有大志田中耕一 195 9年 8月 3日出生于日本富山市新川原町 ,出生后不到一个月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将他送给叔父田中光利当养子。这位亲生父亲后来也于 1984年病故。亲人接连被病魔夺走的现实 ,使田中耕一早就下定了“要从事能够挽救人的生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大学的运营还是非常顺利的。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一点是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放宽,日本的高等教育迅速普及。2 0世纪60年代,日本地区间、阶层间、国立和私立学校之间的差异加大。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于70年代采取了鼓励民间办学和控制高等教育的政策,使大城市的私立学校得到发展,学费等等进一步提高。该状况一直持续到1 995年。对日本大学生资助最大的是日本育英会的奖学金。2 0 0 2年该奖学金的1 6%属于无息贷款,金额为5 0万~72万日元。除育英会之外,日本还有1 845个…  相似文献   

20.
转型社会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与中国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 言   ( 1 )如果中国在今后 2 0年里保持 7%或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的话 ,它需要克服经济、社会、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重要挑战。这些挑战多数是中国过去 30年成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 2 )低劳动成本 (与全球竞争者相比 )、大规模生产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及出口、自然资源和国家资金的高效使用 ,都为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占有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4% ,但却拥有全球最多的移动电话用户并将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到 2 0 2 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到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马来西亚相似。关键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