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格西,系藏语,是“格威喜联”的简称。格西,是藏传佛教僧侣的一种特殊的学位,意为“善知识”,相当于博士或教授。在西藏已成为学衔,即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按学制顺序修学五大论典之后,经考试,公众答辩合格,始可取得格西。  相似文献   

2.
格西,意为“善知识”,即佛家所谓指引人们走上“正道”的师友,是旧时拉萨哲蚌、色拉、噶丹三大寺的僧侣学位。这一学位也是藏区宗教文化的产物,藏族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宗教文化居于统治地位,在三大寺获得了格西学位,在社会上便备受崇敬;作为寺庙的学经僧来说,多年的辛勤苦读便算有了归宿,设或进入仕途,一生事业也有了牢实的基础。三大寺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在前藏地区的主要寺庙,规模庞大,僧侣定额共有一万六千五百名(哲蚌七千七百名,色拉五千五百名,噶丹三千三百名)。其中,作为格鲁派教义的传承者,被称为“贝恰哇”的学经僧,一般不超出五千,只占僧众中的少数。格西即从这少数学经僧中产生,每年不过六十余名。  相似文献   

3.
本文检寻鄯善佉卢文书所载“沙门”名称加以译释考证,以说明3—4世纪在新疆建立的鄯善王国佛教之盛。历来研究鄯善王国历史多据英国学者Burrow英译鄯善佉卢文书而探讨社会经济状况,对其宗教文化则不免忽略,甚至否认鄯善佉卢文书含有佛教内容。通过本文列举文书所见众多“沙门”名称与其相关的梵文词源进行对比,可以确认其为佛教僧侣无疑,从而为研究鄯善王国的佛教社会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阿柔格西庆茂沃赛尔 阿柔格西庆茂强巴坚赞沃赛尔,简称阿柔格西庆茂沃赛尔(阿柔格西庆茂,意即阿柔部族的大格西),他生于火马年(1726),原籍是玛沁雪山附近的阿柔马切部族(今果洛州玛沁县境内),父名马切普巴杰,母名窝曲杰,由于他从小聪慧异常,被当地的一位大格西贾鲁只哥罗桑旦达尔收为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发展佛教教法,在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建立了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并聘请印度和藏族僧侣13人为教师,招收学僧25人,学习藏文及佛教教法,这就是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寺院教育。此后,随着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了全民信教的程度,随之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罗棋布,遍立整个藏族地区。据乾隆二年(1737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申报理藩院的数字:达赖所属寺院3150座,僧侣302560人;班禅所属寺院327座,僧侣13670人。①如果把格鲁派以外的各教派所属寺院和僧侣…  相似文献   

6.
已故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夏日仓,是原隆务寺第七世大活佛,在西藏噶丹寺获得过格西学位,曾任该寺“赛池”和西藏地方政府堪布。解放前备受马步芳反动军阀欺压,多次身遭劫辱。解放后,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和平解放西藏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客"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客”这个纳西族参与茶马古道商贸交流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起源于赴藏区朝圣的僧侣。而由僧侣向商人的转变及至崛起,得益于纳、藏文化交流的加深及族际间心理认同的深化和升华,契入并借助于藏族“乃仓”这个族群内互助性交换关系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藏客”的起源与成长,揭示出茶马古道上族际之间的物资交换和商贸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交换行为的发生并不单纯取决于物资补给的需求程度,而是物资需求与文化联系之间多重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藏族格言诗—“勒谐”〈legs bshad〉,是僧侣学者们向广大藏族僧侣人民灌输抽象的哲理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字表现体式,这种体式既不能是滔滔讲道的长篇散文,也不能是枯燥说教的刻板偈语。短小生动的谐体民歌体式,紧密配合哲理为中心的内容,使“勒谐”这种文字体式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于世。自公元十三世纪初《萨迦格言》问世之后,写作格言在藏族学者中蔚然成风。格言  相似文献   

9.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10.
西藏现代教育和教师队伍形成的简单历史回顾西藏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教育,主要是寺庙的宗教教育、适应僧侣贵族专政统治的官府教育以及城市少量的私塾教育。1951年前仅有2000名僧侣及贵族子弟在上述地方接受教育,基本适应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需要。旧西藏传统教育不可能造就现代意义上的教师队伍,当然也就谈不上现代的西藏越育。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解放西藏的协议》(“十七条协议”)在京签字。西藏和平解放,不仅迎来了西藏的春天,而且迎来了西藏现代教育的曙光。根据“十七条协议”…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院士Ю·В·勃罗姆列伊在其《民族与民族学》一书中,指出了研究世界民族的两个学科的名称: 和 ,我把这两个科学术语分别译为“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见《民族与民族学》中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这种译法对不对呢?现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都可译作“民族学”,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译法。然而,在这里则不能译成同一个名称,不能都译成“民族学”。这是因为作者指的是两个学科,而且两个术语是连用的,即“ . ”。(见《民族与民族学》俄文版,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3年,第178页)如果把它们都译作同一名称,就会象众所周知的“从‘民族’到‘民族’”那样,出现“‘民族学’和‘民族学’”  相似文献   

12.
舒瑜 《民族学刊》2021,12(12):89-98, 133
以“灵”作为理解山之存在价值的关键,僧侣、乡民和士人有关“灵”的观念与实践共同构筑鸡足“灵”山的多个面向。“灵”的不同观念来自不同的宇宙观传统,这些不同的传统在鸡足山交错互动,既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关联,又可以看到文明内部大小传统在纵向上的互动转化。文明的共生是通过在差异中建立联系、在冲突中寻求对话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德都蒙古”(degedü mongγol)名称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早在蒙元时期已经存在类似的名称“stod hor”,而称青海地区蒙古人为“德都蒙古”者,益希班觉为第一人.本文根据文献记载考证这一名称的来源,并对其涵义以及现实意义等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嘉绒藏族土司的祖源问题上,嘉绒土司、苯教学者、藏传佛教僧侣以及中原史家这四方从各自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解答,因而相应地产生了四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即:“琼乌卵生说”、“琼部东迁说”、“四(六)氏族说”和“皇帝册封说”.通过对这四类历史文本的解读,不仅可以厘清嘉绒土司与临近藏区和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而且从中也能反映出嘉绒地区所具有的多种文化元素互相碰撞、融合、共存的历史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访谈录,文章通过简略的问答形式,生动地介绍和再现了霍康家族与西藏近现代史上三位高僧的关系。这三位高僧分别是格西喜饶嘉措、根敦群培、格西曲札。他们的资助者霍康家族最早源自蒙古成吉思汗家族,在清代与西藏贵族联姻。这个家族具有崇信佛法和尊重智者贤达的优良传统。在一个只知道追权逐利、贪图享乐的贵族社会,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对落泊文人的帮助是霍康家族不同于其他西藏贵族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拉萨是壮丽而神秘的城,拉萨的“莫朗青波”传召大法会,把这种壮丽和神秘推到最高峰。很多人都想看看法会,但机会难得。因为从1960到1965年,“莫朗青波”传召法会才举行过三次。我得天独厚,三次都赶上了,而且在法会上充当服务人员,组织僧侣们看戏、看电影、看歌舞节目,近距离地观察这场在世界宗教史上也堪称宏伟的大型祈祷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藏族文学称为“僧侣文学”,虽说有些偏颇,但由此可见藏族文学同宗教的密切关系。解读藏族古典文学,可以为我们展开一幅藏族先民们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体会到原始宗教──苯教对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种专门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通常叫做“婴戏图”。这种名称带有夸张的成分,是放大了儿童特征、约定俗成的名称。虽然在绘画中也有“孩儿”、“孩童”、“小儿女”诸般提法,却总不如名以“婴儿”那么普遍。《历代名画记》说到唐代画家张萱时,就用  相似文献   

20.
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