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成淑 《文史哲》2005,(2):105-109
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推断,慕容鲜卑接触佛教,可能是在慕容廆进入棘城之后,约慕容廆晚年和慕容皝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佛教传入慕容鲜卑后,迅速、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表现为佛寺在慕容诸燕国家的都城和统治区内广泛兴建;佛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发展;佛教及其文化在慕容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日益渗透,在政治方面,佛教僧侣常常被慕容诸燕统治者引为顾问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决策;在社会生活方面,佛教内容已经渗透到慕容鲜卑的葬俗、服饰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慕容燕国军国大事谋议的佛教僧侣是以各种方术来为统治者服务的。从佛教僧侣在慕容燕国统治集团中的活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吸收中国传统的方术而为政治服务是佛教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文才 《河北学刊》2007,27(6):117-121
渤海封氏与慕容鲜卑渊源甚深,是最早与慕容鲜卑进行政治合作的北方士族之一,封氏在慕容鲜卑建立的诸燕政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为慕容诸燕政权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封氏也从与慕容鲜卑的合作中,获取了很大利益,其在十六国北朝长盛不衰的政治基础,就是在与慕容鲜卑的政治合作中奠定的。  相似文献   

3.
金成淑 《人文杂志》2005,(3):126-132
慕容鲜卑的随葬习俗,是慕容鲜卑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同时也受到匈奴、高句丽等周边民族的不同程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民俗现象,主要体现为烧器习俗、毁器习俗、殉葬习俗,设置头龛、祭龛、祭台,放置石灰枕、石子,并经历了由薄葬到厚葬的变迁,反映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对民俗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分汉人、周边夫余、高句丽等民族成分,期间经历了民族间的“同化”与“异化”,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及独具慕容鲜卑特质的三燕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慕容鲜卑《阿干之歌》的真伪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古代北方一些民族的民歌,随着这些民族先后从历史上销声匿迹,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今天所能见到的经过汉译保存下来的,一般认为只有三首,即:匈奴的《胭脂歌》、慕容鲜卑的《阿干之歌》和鲜卑的《敕勒歌》。 这三首民歌中,人们最熟悉的,当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次,恐怕要算《胭脂歌》  相似文献   

6.
夫余亦书扶余。关于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的问题 ,中外史学界意见分歧 ,众说纷纭。笔者在已发表的两篇论文中 ① ,认为北夫余、东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北夫余和东夫余。今再重新提出探讨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希望通过争论 ,能够澄清一些问题 ,获得正确认识。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一、北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一个北夫余  《好太王碑》云 :高句丽的始祖邹牟 (亦书朱蒙、东明 )“出自北夫余”。《冉牟墓墨书》云 :邹牟“元出北夫余”② 。这是关于高句丽起源最为重要而可靠的记载。但在《魏书·高句丽传》、《梁书·东夷…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后期北匈奴远遁、南匈奴内迁之后,鲜卑在蒙古草原崛起。鲜卑各部在魏晋十六国时期迅速发展,仅当时建立的政权就有八个之多,其历史作用自然不言而喻。本文试就鲜卑西进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鲜卑西进与乌孙的迁徙鲜卑是原出自大兴安岭北段鲜卑山的游牧民族。到汉代,鲜卑已南迁到了乌桓故地,游牧于饶乐水(今内蒙古西喇木伦河)两岸,部众滋繁,势力日大。公元一世纪中叶,东汉辽东太守祭彤联合鲜卑部落出兵夹击赤山(今内蒙赤峰市红山)一带的乌桓,乌桓大败,鲜卑遂逐渐占领了漠南的许多地区。特别是东汉破北匈奴、北单于率众西遁后,鲜卑乘机占领了  相似文献   

8.
鲜卑生活在中国北方,东起辽东,西至西域,自东汉以来与中原频繁交往,在汉化的同时仍保持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论证了他们早期的民歌所体现的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析鲜卑民歌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并探讨了鲜卑歌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朝贡东汉王朝,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从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顺帝永和元年(136);后期从桓帝延熹四年(161)至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对东汉朝贡之始,是出于寻求政治利益,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也是东汉王朝对夫余国政治统辖力度最强的阶段,政治上的稳定对夫余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夫余对东汉朝贡活动最初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之后主要受东汉与高句丽相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夫余是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民族之一,有关其历史地理问题,向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本文论及的夫余,与北夫余和东夫余不同,是《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中所记载的夫余。作者对此夫余国的来历、方位、迁徙以及亡后土地归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与南迁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日益强盛,开始对东胡部落联盟发动大规模战争,征服了东胡部落联盟。剩下的东胡人便分聚于乌桓、鲜卑两部。“鲜卑自为冒顿单于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于乌丸(桓)相接。”所以在文献上一直未见其和西汉发生什么关系,所以关于鲜卑的活动,东汉时才见于史籍。汉文史籍所叙述的鲜卑都是从鲜卑迁徙到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始的。 那么鲜卑迁到饶乐水前居住在何地呢?史称鲜卑以山为号,然鲜卑山却有两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鲜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张穆《蒙古游牧记》说:“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这里的鲜卑山乃是人们所说的东部鲜卑。然鲜卑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鲜卑与西部鲜卑(北部  相似文献   

12.
夫余族创建了夫余国,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跨入文明时代的古民族之一,在东北民族史乃至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夫余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的成果亦蔚为可观,但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所得出的结论,尚不能取得学术界的共识。特别是有些外国研究者,否认夫余是中国的古民族,其结论  相似文献   

13.
夫余的疆域和王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余后来亦书扶余,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居民,属(氵岁)貊族。约在西汉初建国,公元494年灭亡,历经汉、魏、两晋、北魏等朝代,长达七百年之久。夫余王国在汉代归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时由驻在襄平(今辽阳市)的东夷校尉管理。夫余和中原历代王朝的关系密切,贡使往来频繁。搞清夫余的疆域和王城,对研究我国统一疆域的形成,东北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探讨夫余文物的分布等,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夫余与貊族有着极其密切的族源关系。与朱蒙有关的夫余,虽冠以北、东、南等冠词,但实与吉林、农安之夫余无关。而靺鞨族进入长白山地区,也决非始于高句丽之后。  相似文献   

15.
鲜卑是中华民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秦汉时期,鲜卑兴起于西伯利亚东部,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依附于匈奴。东汉时期,匈奴西迁,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势力迅速壮大。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诸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军事联合体性质的国家。这个国家地域极其辽阔,东西一万二千里,南北七千里,塞外匈奴旧地被囊括无余。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以姓氏分为拓跋、慕容、宇文、乞伏、秃发等  相似文献   

16.
夫余原居住地与乌桓相邻,在今大兴安岭中段东麓,可能在南起绰尔河流域、北达甘河流域、东至嫩江河谷的范围内。约于公元前188年至公元前128年之间,夫余人东迁进入原减人居住区立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称北夫余于公元前59年东迁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东汉政治黑暗 ,国力积弱 ,匈奴、乌桓或迁离蒙古高原 ,或附汉入边 ,漠北地空 ,为鲜卑占有匈奴故地 ,建立部落联盟提供了良好契机 ;鲜卑社会处在向上发展阶段 ,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增强了鲜卑的实力 ,军事掠夺也使鲜卑获取了大量财物和人力。进入鲜卑的汉人把中原文化和手工业制作技术带入鲜卑 ,带动了鲜卑社会进一步发展 ;鲜卑社会处在需要强有力的首领也必然产生强有力首领的时代。勇敢而富谋略的檀石槐、轲比能的出现 ,适应了鲜卑社会的需要 ;蒙古高原的各游牧部落需要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组织力量发展生产、抢掠财富 ,与中原政权抗衡。就当时大漠南北的局势和各游牧部落的实力来说 ,鲜卑具备了取代匈奴而成为蒙古草原新霸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鲜卑慕容氏与赵魏士族的结合,客观上是由于西晋末年北方战乱,赵魏士族为躲避战乱而流徙辽西;主观上则由二者的相互需要而促成。赵魏士族需要有一个愿意接纳并能保证其传统地位的势力为依托,慕容氏则需要汉族士族的支持与合作。赵魏士族对慕容氏诸政权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二者的结合对加速慕容部等东北鲜卑的汉化过程,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诸燕经济,传播中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二者的结合又使一大批文人保留下来,成为其后北魏立国的骨干,甚至影响到北魏改制。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长期纷乱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拓跋族“比匈奴、羯、慕容鲜卑、氐、羌都落后”,为什么能战胜大小割据者而统一北方呢?这是一个颇具历史启迪、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的问题.然而,至今尚无专文论及.笔者就此略抒浅见,不当之处,祈望读者指正.淝水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分子,乘机纷纷建立起割据政权.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也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即代王位,重建代国.不久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初期,不仅国土狭小、势单力薄,而且内部很不稳定,外部一些邻国也不断袭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军事形势和政治形势.但是,淝水战后北方相继出现的12个割据政权,经过50多年的角逐,最后的胜利者却是进入中原最晚、文化最落后的鲜卑拓跋族,最终由北魏战胜了大小割据者而统一了北方.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