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哲学在人为二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一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简论哲学真善美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哲学之真研究的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本原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善研究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目的论、实践论和创造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关系论、作用论和价值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史对真善美的研究重心基本上经历了从真到善,再从善到美的三个发展阶段;真、善、美是哲学体系中密不可分和处于不同层次的三大范畴,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哲学与人生存在的关系角度,着重探讨了人类生存的哲学精神本性以及对于人生存在自觉进行哲学塑造的问题。论述了哲学对于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挺立精神自我,塑造理性批判能力,正确成就人生之道的重要意义。指出哲学世界的培育,是文明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内驱力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必须全面揭示哲学本身的应有价值。从理性上分析,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哲学专以“探索最根本的问题为能事”,追求的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反映的是人们从总体上思考宇宙、人生、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以便更自由地生存、发展这一最大要求和最美好的愿望,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大睿大智;二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概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部分,体现了它们的灵魂、本质或核心;三是哲学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本性。哲学总是从暂存性和否定性的方面去把握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存在,总是从前进性和发展性的角度去干预或推动世界的变革,它不固守传统,也不屈从权威,而是以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进行永不停止地追求、探索。因此,真正的哲学是创造哲学,是智慧之光,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的价值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阐述了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关系,论述了和谐社会“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真善美辩证统一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念体系和思想认识方面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命题总是需要从时代角度,给予不断地重新挖掘和阐释而发现其“活”的精神。通过对“天”的破解和天人相“合”之条理与层面的梳理,可以揭示传统儒家“天人合一”观所隐涵的和合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三大基本关系中形成的和谐的生态伦理价值、至善的社会道德价值和圆满的人生境界价值,从而能够为现代人揭开“天人合一”观古典、神秘的面纱把握其多重性价值意蕴,并藉此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真"求科学、"善"求德行、"美"求美好,三者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最高要求。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其美与审美都是其最重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性,而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特征的艺术,最终目的是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笔者将试着从哲学角度寻找依据,探讨音乐的美善关系。据此论述:1.美的概念2.何为音乐中的美3.美的音乐为哪些4.音乐中美和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的客体论     
本文对美的客体的特殊属性进行了分层次的考察。作者从质、量、度的关系这一角度,对“美是典型”的观点作了一些新的论证,并提出,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求真”,真、善、美的统一是以客观规律的统一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指向是人生论,其哲学可谓人生论哲学,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人生美学(人生论美学),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人生美学的兴趣不像哲学美学那样探索抽象的美是什么,也不像艺术哲学那样从抽象的哲学理念出发探讨所谓艺术的本质,更不像艺术心理学或艺术符号学专门从心理学美学或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种种特征;它的根本兴趣在说明美与人的关系,美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总之,美与人生的关系。人生论美学既热烈执着于人生又高逸超拔于人生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诗性呈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哲学认识,揭示工匠精神的哲学内涵:祈真、至善、唯美,在哲学层面上分析工匠精神与工程理性的关系,提出工程理性是工匠精神的源泉.在工匠精神的演变过程中,价值理性旨在预设一种对特定行为内在价值的判断和肯定,而工具理性则表征一种特定行为可计算性的计量和确定,两者都以此作为理性化的方向和路径.在工程理性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条件,相得益彰,共同支撑着工匠精神的完善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一) 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审美实体是真、善、美的综合规定。真、善、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但三者并不等同。小说人物艺术创造的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系列形成的历史,从某种角度说,也就是真、善、美相互作用、发展的运动史。这三者的发展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后者是更为常见的事实。“文革”前的小说创造了一大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还有一部分成为艺术典型。其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真、善、美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的有机程度与水平并不高。由于社会政治的左右,由于“文学工具论”的引导,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在善的追求,而对真与美有所薄待。所以,“文革”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首先考虑的是人物的无产阶级功利目的,是以善为核心而形成真、善、美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4.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最高的自由不能在必然性领域里寻到,只能存在于超必然性的世界。思维或精神自由是人类最彻底的自由。马克思提出“物的尺度”、“人的尺度”以及“美的规律”等概念,与真、善、美密切相关,且是一个渐次升高的系列。隐含着真和善的“美的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最高规律,是人类向自由世界迈进的路标。  相似文献   

16.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在科学中直接蕴涵着真、善、美的内容。但是,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科学之真,即由科学的概念体系所表征的实在的外在世界,是科学家运用他们的思维理智地构造出来的;科学与道德,即科学与善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间接的;科学与美的关系,包括在哲学信仰和科学认识论两个方面之中。在爱因斯坦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中,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8.
先秦前、后期儒家尽管未能全面阐明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尽管他们对善的理解表现为明显的功利主义,但由于他们在善、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较接近于客观规律性,因而他们的理论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并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它各家虽然也各有一些较好的见解,但或因为他们不能从美学角度解决“真”的问题,或则由于别种形式的政治上的功利主义影响了他们对真、善、美关系的全面理解,从而在理论上不足以与儒家抗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也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科学美比之自然美、艺术美更重“真”。科学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科学理论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形式建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的探究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的肯定,故科学美也具有善的意义。概而言之,科学美作为一种理性美,其特质是“真”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冯契对中华文化心灵中真善美的探讨,从其哲学核心问题及其哲学心态、中国哲学史中的真与人生理想的认识、善与道德理想、美与审美理想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哲学史有长期的研究和可观的成果,但是儒家哲学的源流发展史似乎缺乏哲学专家与专题的专业性探索。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可理解成中国人民的革命世界观由自然到自觉,由自在到主观能动的自为进程,突出地表征在所提的社会理想这一构思上。人生理想,不论是个人理想或社会理想,都要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来实践。若要研究行为主体在群己关系中的自由,必得处理善与道德的问题。道德理想之实践应透过个人道德质量的培养和建构合理之社会伦理关系的规范。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品德虽有可整合性,也有其区别性。他对美感的理解兼摄德哲康德与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康德强调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意旨审美经验超越利害关系的算计,是无所为而为的纯粹之鉴赏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