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等承办的“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18日到20日在河南大学圆满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河南大学的有关领导一起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新闻出版总署人教司教育处处长李宏葵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桂晓风会长与宋纯鹏副校长共同为新成立的河南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揭牌。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和编辑出版部门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0月31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学研究’栏目创办30年座谈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召开。包括栏目的作者、读者在内的20多名编辑学研究专家和业界同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河南大学学报》主编乔家君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教授出席座谈会并致欢迎词,他回顾了《河南大学学报》的发展历程,对"编辑学研究"栏目创办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新华文摘》杂志社刘永红博士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似文献   

3.
1930年9月,河南省中山大学改称国立河南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学术活动蓬勃开展起来。1934年1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河南大学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一《河南大学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当时以河南大学出版委员会的名义公开出版,以“研究学术为宗旨,凡著述、记札、调查、批评、介绍、译名等,不拘文言白话,篇幅长短,均所欢迎。”全年发行2期,每期20多万字。所  相似文献   

4.
河南大学教育学系创办于1923年,其前身是河南中州大学文科教育学系,192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抗战前的13年里,河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才智。在当时,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实力,教育学系的这些特点和做法对现在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河大学人     
孟庆琦教授  1 949年生 ,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1 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并先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和南开大学历史系进修学习。长期任教于河南大学政治系 ,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过《中共党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革命史》、《现代领导科学》等多门课程。在科学研究方面 ,结合专业和工作实际 ,担任河南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开封市党建学会副会长 ,在省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试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刊载于《史学月刊》)、《论李大钊的革命人生观》(刊载于…  相似文献   

6.
1947年5月,全国性“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河南大学晋京请愿团在南京也多方开展斗争活动。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的披露,既可弥补河南大学校史的缺憾,又是对革命传统的弘扬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为展示河南大学悠久历史而重建的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大门,自建成以来,受到校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对预校大门建造的位置、年代、风格等问题产生种种质疑。本文通过人物走访、资料收集研究,对以上问题作一论述,以便人们对预校大门的历史有一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8.
《河南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祝辞靳德行《河南大学学报》创刊于1934年,至今已有60周年了。60年前河南大学的基本面貌,诸如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专业结构以及当时学界涉猎的课题范围等等,现在我们还可以从图书馆所保存的学报创刊号上看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9.
由河南大学历史系、郑州大学历史系和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十六世纪西欧社会变革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河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31名世界中世纪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申志诚到会致词祝贺。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二:一是十六世纪西欧社会思想变革,二是十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变革。共有11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围绕第一个议题,南开大学于可  相似文献   

10.
河南大学在解放前是河南省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承担着为国家、为河南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在当时 ,全国的大学为数不多 ,而能够创办学报的大学为数更少。 1 93 4年河南大学领导认识到学报对展示学校的科研成果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 ,决定创办《河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自 1 93 4年 4月 1日创刊 ,至同年 1 0月 ,虽然只出了 3期 ,但由于发表了著名学者、教授嵇文甫、葛定华、姜亮夫、张邃青、刘亦常、熊伯履、郝象吾、王希和、朱亦松等先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是 1 95 4年由东北师…  相似文献   

11.
1973年秋天,我从工厂调入河南大学汽车队,即与学报结下了文字缘。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河南大学成立了大批判组,是教授、干部、工人三结合组成,申志诚任组长,办公地点在校内二号楼学报的编辑部。6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部队时曾为军报的通讯员,河南大学大批判组就吸收我为组员。1974年春天,我每天去二号楼上班,并任学报编辑委员。那时主管学报编辑部的是刘绍孟先生,社会科学版由刘彦钊、张如法、周观武负责组稿,自然科学版由司锡明老师一人负责,朱铅身老师负责办公室的事务。学报采用并刊登的稿件,并不付稿酬,作者全都是…  相似文献   

12.
由河南大学等四校共同编写、靳德行教授主编的《中国革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九章,计三十万字)是一部有创新、有特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通史。全书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线索清楚,重点突出,体例新颖。本书的编写,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勾勒了上自鸦片战争,下迄社会主义改造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  相似文献   

13.
曲乃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奋斗了近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副院长、院长等职,为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曾被毛主席誉为教育革命的积极分子。  相似文献   

14.
河南大学至今整整走过100年的光辉历程。作为与河南大学有着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的一个老同志,我由衷地为河南大学百年的发展成就而感到振奋,更为河南大学今后的科学发展、再创辉煌而祈福。一我在青少年时期就认识了河南大学。新中国成立时,开封曾经是河南省的省会。由于我父亲在河南省工作的缘故,1951年我从山东老家来到开封,就读于开封一中。母校开封一中与河南大学也有缘分,我班上的一部分同学是河南大学子弟,我常和他们一起到河南大学校园里去。河南大学古雅美丽的校园景色以及象征着渊博知识的库藏殿堂,深深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5.
河南大学是我国开展编辑学研究比较早的高校之一;河南大学学报,是最早设立并长期坚持有关编辑学研究专栏的高校学报。就在他们正式展开编辑学研究的早期(20世纪80年代中),我有幸到河大参加编辑学讨论会,并参观了他们的资料室。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就是他们一开始编辑学研究就十分重视资料工作,时间不长,就把当时已有的研究资料基本收集起来了。联想到当时有的同志单凭自己的感触、印象,不要任何资料就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有的单位搞编辑学专业很热心,添资料却并不起劲等等现象,我就感到河大一上研究,先搞资料,毕竟是大学风范,熟悉…  相似文献   

16.
钟华 《源流》2012,(15):68-69
本文讲述的,主要是1937年至1938年间,发生在照片上这些人身上的故事,以及他们后来的命运。旧照片后排的陈翔南,当时是以"中国青年革命同盟"成员的身份,受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委会的派遣,来到粤中江门,开展重建新会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原来新会县的中共  相似文献   

17.
钟华 《源流》2012,(8):68-69
本文讲述的,主要是1937年至1938年间,发生在照片上这些人身上的故事,以及他们后来的命运。旧照片后排的陈翔南,当时是以"中国青年革命同盟"成员的身份,受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委会的派遣,来到粤中江门,开展重建新会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原来新会县的中共  相似文献   

18.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的革命动员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土地革命为手段,以政治动员、征集新兵、筹款以及肃反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动员思想。这一思想,既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一个深入理解。不过,由于当时革命的不够深入,他对革命动员问题的思考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当时的革命需要出发,以马克思总体性哲学为武器,展开了对庸俗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基本上是在马克思的本意上,反思和建构了马克思的总体性哲学。虽然卢卡奇总体性哲学有一定的偏颇,但他重建马克思总体性哲学的历史作用是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美国内战后国会重建失败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内战后国会重建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以种族平等为特色的重建方案超越了当时白人所能接受和认可的范围,也与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浪潮格格不入;由于南方白人强烈的种族主义意识,以及在人数、经济和武力上的巨大优势,重建政府在其进攻下根本无力自保;因军事力量的使用受到诸多掣肘,再加上联邦主义的束缚,对于南方各州重建政权的垮台,联邦政府鞭长莫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