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后裔     
慕容鲜卑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任何事情都要依靠口口相传。从这样的传述中,他们知道自己为黄帝的后人。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紫》篇中说:“慕容氏自  相似文献   

2.
帝王尊崇保母 ,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清朝诸帝尊崇保母 ,虽是因袭明朝 ,也带有满族传统的印记。本文依据档案、碑传、家谱和实地考察 ,对清朝册封保母的缘起、内容、特点和终结 ,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乾隆帝统一新疆后,撰写了《开惑论》.依据史料,《开惑论》中所谓“浮议”有确切史实,乾隆帝此文不仅是对用兵新疆否决意见的一次总反驳,还体现了对治道的拓展.乾隆帝站在正义的高度,表明自己能够建立超迈祖上功绩的原因在于“天眷”.乾隆帝《开惑论》不仅掌握了话语权,而且颠覆了历史上士人对开疆拓土的批评.乾隆帝一方面重视史实的叙述,一方面强调思想的阐述,这样就突破了赋的外在形式特点,造成《开惑论》有别于传统的赋体.乾隆帝通过《开惑论》,重新建构并维系了中国疆域观与多民族国家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惑论》确实起到了祛疑与开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价值的契合,并非造成既成事实即可;建文帝即位诏表露出从威猛严苛转向文治宽仁的政策意向;明初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问题;洪熙即位诏与建文政令相通.以宽仁休息为核心,朱棣、朱高炽父子之间的确存在重大政见分歧;宣德以后基本维系洪熙政令大轨.可见建文时期社会政策基本精神在洪熙、宣德时期得到部分体现;赋役沉重、军民逃离、司法严苛是整个明前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难题;杨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调转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洪熙到正统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康熙中后期试行社仓的实践并不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优先发展常平官仓、社仓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外,更和康熙帝关于官员治理地方的思路相关.本文以直隶为中心,探讨了康熙帝对官员“安静而不生事”“恤民”等要求对于推行社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2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名古屋市讲演时称,从靖国神社祭奉的"英灵来看,他们都是喊着‘万岁’为天皇陛下(而死),没有一个人喊‘总理大臣万岁’,所以,天皇陛下最应该参拜靖国神社".他还说:"如果说(天皇)为什么不能参拜,是因为所谓公职身份、私人身份的问题,如果说怎样解决,则答案会有几个."他似乎在强调靖国神社合祭甲级战犯并不是天皇不能参拜的理由.对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他甚至说:"靖国神社问题解决了,不等于日中间的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是邻国,保持某种程度的紧张感只能如此."此论一出,共同社、时事社、读卖新闻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舆论为之哗然.  相似文献   

7.
李佳 《求是学刊》2016,(5):155-162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指向君主与臣僚间的权力分配与运作状态,双方互动方式及其牵涉的道德伦理观念。洪武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的生成期,关于君主身份合法性、君臣权力关系格局,以及君臣相处之道的形成过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家政治与政治文化,且与元明易代、明初封建诸王、废相等重大事件密切关联。梳理洪武君臣关系形成过程中的话语形态与制度推演,可见该过程主要指向两个维度: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文化确认和君主集权制度框架的构建。此外,洪武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王朝早期历史记忆,在此后二百余年间,被士人群体反复评说,构成以君臣在国家体制中权力与角色为中心的不断反思,甚至发生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倾向批判的思潮。  相似文献   

8.
曾维刚 《社科纵横》2008,23(11):95-96
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二十一所收诸文当中,杂有宋孝宗赵眘佚诗二首.二诗乃史浩门人周铸编纂<鄮峰真隐漫录>时,误作史浩作品而编入集内.不过,二诗却因被编入<鄮峰真隐漫录>而保存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