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作词只不过是以词为“陶写之具”来抒爱国忧民之情。他作词“或闲中(?)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故多散逸。他作词有时“挥毫未(?)而客争藏去”,流布海内,传诵极广。关于稼轩词历代的刻本所见不多,第一个将(?)轩词收集成书的是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他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编成《稼轩词》,后称稼轩词甲集.至于南宋时稼轩词的其他版本,只能从南宋一些文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得知一些蛛  相似文献   

2.
李静 《北方论丛》2004,(6):35-37
辛弃疾、陈亮二人的鹅湖之会是辛、陈交往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稼轩词派形成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次会面中,辛、陈二人以词相互酬答,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佳话,更在实际的意义上强化了稼轩词派的显性特征,扩充了稼轩词派的创作队伍,壮大了这一词派的创作力量,使得稼轩词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3.
稼轩词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元人推崇辛弃疾革新词体、扫荡绮艳词风的意义。明及清初视辛弃疾为变体的代表,稼轩词的雄健词风和情思寄托也受到了清初词人的喜爱,充分肯定了其词史典范地位。浙西词派对辛弃疾多持排斥态度,常州词派将稼轩词推举为最高典范之一。民国旧派词学家对稼轩词的尊崇有所弱化,而新派词学家则用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将其推向了极致。历代词学家对稼轩词的解读和批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旨趣。  相似文献   

4.
论辛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数次提到辛弃疾词之境界,或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或说稼轩某词“语语有境界”。然而,辛词境界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它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操作而呈现的?怎样以“成高格”、“有名句”的境界,对辛词作出总体的美学评价?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说些研读辛词的心得。“雄深雅健”的感情境界综观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英勇的爱国主义战将,然后才成为一位杰出的词家,他渴望战斗的激情,他的悲愤、他的忧伤,不能在“武器的批判”中得到宣泄,于是转化为“批判的武器”,为此而找到了“词”这个载体。自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三十八年来的辛弃疾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66年是基础阶段;1966年到1976年是倒退阶段;1976年以后是深入阶段。第一阶段有论文(据不完全统计)52篇。同时还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以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潜》、《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钞存》三种著作为突出代表。此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的认识与介绍。走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尤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冯沅君、吴则虞、程千帆等先生都撰文论述辛词。关于辛词的艺术特性,各家论文略有触及,虽然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后世论宋词者,每以辛弃疾与北宋第一大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并称“苏辛”者,除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两人风格相近,都被称为豪放派。而对于辛词的豪放,清代著名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肯定其气魄雄大、意境深厚后云:“稼轩词着力太重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之》、《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不免剑拔弩张。”又云:“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山寺夜作》、《瑞鹤仙·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本文认为,稼轩咏物词在如下三个方面超越了他的前辈,即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在具体创作上取“俯瞰式”创作姿态,在表现手法上亦自具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南宋的辛弃疾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他继承苏轼所开创的先例,汲取了诗文骚赋用典的成就,将典故大量地引入词中,独树一帜,得到了后代词论家的广泛称誉。徐釚说:“词至稼轩,经史诸子,行间笔下,驱斥如意”(《词苑丛谈》);刘熙载说稼轩词“运用唐人诗句,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艺概·词概》)。稼轩词的著名研究者邓广铭先生也说:“使用典故之多“是“稼轩词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这样称道,是因为辛弃疾的用典有着迥然别于其它词家的特色。它既不同于庄子的专以荒诞离奇的“三言”来阐发深邃的哲理;也不同于李商隐的醉心于“好对切事”,过于含蓄,使人有雾中看花、隔帘望人之感。至于周邦彦的只在融化庸人诗句上下气力,黄庭坚的崇尚“点铁成金”,与稼轩相比,则只是锤字炼句的工人。稼轩的用典,是以其浩大的气力,多样的方法,随心如意地驱策安排,而丝毫不显斧凿之痕。条  相似文献   

9.
《隋志》对小说家的理解源于《汉志》,其在子部小说家《燕丹子》附注提到的《宋玉子》,不应该是在集部著录的《宋玉集》,而是一部在唐初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既是著名辞赋家,也是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他的赋家和言语侍从之臣的身份与利用俳谐言语娱乐君王的俳优颇为接近。俳优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一支,而谐隐、俗赋是俳优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隋志》编者对宋玉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的理解,使其对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子》给予了特别关注,其所确定的宋玉的小说家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方达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195-199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词中充满了深切的爱国之情。他对于以往典籍中意象的大量化用,也构成了其词作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诸多意象中,辛弃疾对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蕴显得尤为喜好。本文试图以辛弃疾词篇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探讨其对于庄子笔下"大鹏"意蕴的继承与阐发。  相似文献   

11.
孙华娟 《云梦学刊》2003,24(6):23-26
辛弃疾词是20世纪词学研究的重镇,争论纷纭,主要的焦点包括:生平经历之争,其中又主要是关于其对北伐的态度;与苏轼词之异同,二人的词究竟是不是同属于豪放风格;辛弃疾对于陶渊明、屈原、庄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接受历程;以及辛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影响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2.
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绚隆 《文史哲》2002,(1):92-99
陈维崧号称清词巨擘。他以极具个性化的创作为清词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但是前人对他的词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受苏辛豪放风格的影响这一方面,而对他为革新词体形式所作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得与失注意得不够,因而就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同时对他的批评也往往不能切中要害。具体地说来,陈维崧革新词体形式的主要方法是以文为词,他的以文为词又集中体现为以问答形式为词、以议论为词、以才学为词和在词中对逻辑语言的语法关系的恢复等四个方面。迦陵的以文为词为克服传统词体语言老化做出了贡献,为清词的中兴注入了活力。其不足是容易流于松散粗豪、一发无余。  相似文献   

13.
朱丽霞 《北方论丛》2003,4(3):74-78
以《稼轩词)为代表的辛稼轩作品,其蕴含酒神精神,是极其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对后世的影响至深至巨。从他的作品中追导其生命苦痛的根源,原来正是其酒神精神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词中有四类女性形象:一是运用典故并加以想象虚构的古代美人。词人借古喻今,感情激切,比兴寄托明显,但形象较单薄粗略。二是伤春怀人或孑然独处的美女,多数出现在"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中,形象生动饱满,情思细腻曲折,比兴寄托含蓄不露,是稼轩忧国赤忱的暗喻、灵魂的写真。三是对侍儿和歌舞少女的即兴抒写,形象灵秀可爱,才艺高超,洋溢着天真稚气,彰显出词人的一颗童心。四是山村妇女。她们勤劳淳朴,敬老爱幼,爽朗乐观,美丽动人,其形象表现出稼轩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是稼轩对词题材内容的重大开拓与杰出创新。  相似文献   

15.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16.
出现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宋词中十分珍贵的名句。其中的美妙之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书写故事的情节上看,无疑是借用了《离骚》中的“求女”手法;从表现中的寓意上看,无疑包含着对南禅宗由渐悟到顿悟概括的意蕴;从设计千百度寻找“那人”有得的结局来看,“那人”是现实生活当中真实的人,这里所谓真实的人是指宋孝宗、虞允文、叶衡等,也可以是如上诸位的合一。辛弃疾的这一句词,理趣化的表现倾向明显。与此同时,也是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度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得到认同的心理满足情状表现。  相似文献   

17.
1162年,辛稼轩自金南归宋,至1207年辛稼轩死,45年间,辛稼轩怀北伐雪耻之大愿,然南宋偏安朝廷,苟且偷生,佞臣当权,残害忠良。辛稼轩虽有文武奇才,而身居下僚,且仕途险恶,三起三落, 壮志沉埋。其间,歌以述怀,写下了不朽的壮丽、悲凉词章。以婉约、豪放区分历代词人,实为研究者的方便说词,而这种方便是多余的。辛稼轩不只拓宽了词之境界,且于语言上开旷古未有之自由疏放特色,无法以门户限之。  相似文献   

18.
刘蔚 《社会科学》2012,(7):175-183
宋代田园诗词的创作都存在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把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诗歌的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苏轼完成了飞跃性的转变,其田园词在破体的基础上自有新创,语汇、句法和主题都对南宋田园诗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创作进入"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的双向互动阶段,田园词诗化和田园诗词化的现象同时并存。辛弃疾的田园词继承了汉代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诗词兼善者的田园词往往不可避免地接近其诗的面目腔调。而南宋劝农类的田园诗则全盘接受苏轼词的影响,更为普泛的现象是田园诗沾染上了些许词的格调韵味。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是良性的。经过破体,诗词互相借镜,相资为用,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共同推动了田园题材在宋代的新的繁兴。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中的马意象不仅在数量上 ,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全面超越了其他词人以及他在词中所使用的其他意象。辛词中主要以宝马意象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及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另外 ,辛词中的马意象还表现在为游冶与游春主题服务 ,在大量的送别诗中使用 ,以马衬托骑马人之高贵身份 ,以及以宝马、众马衬托场面之壮观。辛词中的马意象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对这些马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凌天松 《兰州学刊》2007,(1):149-152
历代词家对蒋捷词的批评莫衷一是,分歧主要集中在艺术水平与师承归属上,通过对各家批评的分析可以看出:蒋捷词兼法稼轩、白石,博采众长,容豪壮与深婉,词风旷达疏隽,小词独树一帜,堪当"宋末四大家"之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