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新明 《兰州学刊》2004,(3):107-109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发展理念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 ,需要政府的宣传引导、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技术的推广等措施来推动。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调整经济结构;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科学规划,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技术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是经济系统运行演进过程中的动力获取及其作用方式。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着力解决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及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使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实现东北地区振兴、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通过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极为不利.为此,东北地区必须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最终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的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起着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循环经济不仅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产业、技术、法律等条件的支撑,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山西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山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为此,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发挥政府职能,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依法实施强化资源节约的激励政策,使山西煤炭企业步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许健 《东南学术》2006,(3):164-166
我国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是必要的,尽管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循环经济立法内容的取舍有不同理解,但这些争论都不足以成为我们坐观事态发展的理由。因为日益减弱的环境承载力不容我们等待,日渐贫乏的资源也来不及让我们观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具备两个前提,或者说要遵循两项宗旨:一是技术上可行,二是经济上可行。这也是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前提。技术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物质手段,技术可行是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技术能够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可行性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任何技术都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由于严峻的环境形势,使人类逐渐形成了循环经济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问题。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经济转型步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高科技为主导,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广西贵糖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来看,制糖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循环经济是制糖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但制糖业循环经济的层次有待提高,产业链延伸不够深入,应进一步提高制糖业循环经济的层次,延长循环经济体系产业链,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红  张辉 《社会科学》2006,(4):56-61
法律调整执制是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模式下,法律调整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的“三赢”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有利于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地把握和理解调整循环经济的各种法律手段,指导循环经济立法。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系统调整,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经济刺激和公众参与等各种不同的法律手段,逐步形成规范而有序的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磊 《学术探索》2004,(11):26-29
风险投资是一种将高科技和现代金融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它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法律障碍 ,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相当滞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法律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阈值的研究以及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了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相似文献   

14.
当前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有序推进,只有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升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围绕新兴技术和实体经济发展等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究,阐释了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内涵以及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分析了目前新兴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多元化路径及相关的模式特点,最后针对如何加强新兴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和循环经济在现代经济系统中是互补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形式,使后者得以循环;后者是前者的内容,使前者承载更丰富的经济内容。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循环经济活动的量化和精确化成为可能,也使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只有借助网络经济,循环经济系统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和彰显,网络经济对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承受的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是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因素。文章首先指出。政府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是迫使政府在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选择循环经济,并且在政府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维持这一作用的各种迫使因素的作用总和。接着,文章分析了迫使政府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压力:资源环境压力、上级政府压力、公众需求压力、同级政府压力。最后给出政府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技术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把高新技术作为资本投入经济活动之中。技术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它通过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过程来实现对企业的价值增值。技术资本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增值有常规增长、超常规增长和持续增长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生由来已久,但对文化产业进行认定较难。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往往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关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领域,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向高、新、尖的技术型产业化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科学的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对1995-2004年城阳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城阳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但资源化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丝绸之路是农业时代商品交换的代表,知识经济时代重构必将成为高新科技产业的代表。之所以提出一个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字就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新丝绸之路将站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这里选取科技含量最高的专利为对象,了解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省市区科技现状和产业实力,分析各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专利竞争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