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天地》2006,(2)
浙江余姚的老余今年69岁,老伴多年前去世。因为子女们常年在外地工作,多年来老余一直一个人生活,年岁渐大,越来越感觉到晚年孤独。热心的邻居给他张罗着找了一个对  相似文献   

2.
战友老彭,前年老伴患肝癌去世,留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孤独寂寞中苦度光阴。就在这时,一位老战友因车祸去世,留下一个孤老婆子。老彭常去战友家走动,慢慢地两位老人便产生了感情。因为害怕子女反对,老彭向女方提出了:“不忙办证,先共同生活一段时  相似文献   

3.
邻居老王今年76岁,三年前老伴患肺癌去世,两儿一女已长大成人,各自都有一个温暖的小家。老伴在世时,老王总是乐呵呵的,但自从老伴去世后,老王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以往的笑容没有了,甚至见了熟人也懒得说话。孩子们担心他窝出病来,托亲朋好友做工作,给他又找了个老伴。新老伴68岁,是一位退休工人,心直口快,老王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老两口常常相跟上去买菜、遛弯儿……  相似文献   

4.
陈伟昌  单鹏凌 《老友》2008,(11):39-39
案情:郑某与杨某是邻居,老伴都去世得早,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两位老人互相关心,特别是郑某腿摔断后,杨某日夜照顾。1997年,两位61岁的老人为了更好地互相照顾,意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双方老人的子女都竭力反对,未能去领取结婚证。虽然未能领取结婚证,但阻挡不了他们相互关爱、相伴相依的决心,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就同居了。2008年元月,郑某因车祸身亡,获得死亡赔偿金14.6万元。另留下8万元存款单在杨某处。郑某儿子将存单挂失并取走存款。杨某将郑某儿子告上法院,要求继承死亡赔偿金和存款。郑某的死亡赔偿金和存款杨某能继承吗?  相似文献   

5.
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爱,不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都是不可或缺,人应该爱自己、爱妻儿老小、爱亲戚朋友,但是还要注意独居老人一族,勿忘多给他们一点爱,“雪中送炭”,排忧解难。独居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的老人老伴去世,没有子女,成了独居老人;有的老人子女分到新房,搬走单过,自己独守空房,成了独居老人;有的儿、媳很少上门看望,老人只好独自生活,等等。在独居老人中,高龄的多,女性多,精神生活匮乏的多。因此,独居老人很需要得到子女、家庭和社会的关爱。“独居老人渴望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社区》2005,(21)
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楚天广播电台近日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80多岁高龄的黄太婆家住武汉市某社区,本来衣食无忧的她在老伴去世后,竟然痴迷起捡垃圾,而且她还把捡回来的垃圾堆放在家里,散发出的臭味让周围的邻居都不敢开窗。黄太婆的子女几次接她去同住,都被她婉言拒绝。黄太婆说她捡垃圾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找点事做,锻炼身体。其实,像黄太婆这样的老人在其他社区也不少见。他们并不以捡垃圾挣钱为目的,而是为了有个事做,与环境“交流”,有个收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特别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沟通。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度过自己的孤…  相似文献   

7.
秦耘 《老友》2014,(12):53-53
正案例:黄大爷和老伴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生有两子一女。长期以来,老两口都是与小儿子一起生活。黄大爷的老伴没有退休金,老两口一直靠黄大爷的退休金生活,他们的房子也因小孙子结婚而过户给了小孙子。前不久,黄大爷的小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小儿媳妇以其丈夫已去世、不用再承担赡养义务为由,要求黄大爷老两口搬出去跟其他子女生活。而大儿子和女儿则以黄大爷老两口以前一直在小儿子家且黄大爷的退休金都给了小儿子为由,不同意黄大爷老两口搬过去。社区多次调解黄大爷和几个子女之间的矛盾,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黄大爷和老伴准备  相似文献   

8.
孝子黄集金     
李秋秋  黄永东 《老友》2012,(10):30-31
有这样一个老人,她很不幸,年轻时生养了几个子女,都夭折了;老伴去世后,自己又于1998年瘫痪,卧床至今已14年之久。然而,她又很幸运,虽然她没有亲生儿子,但却有一个待她比亲生儿子还好的养子。在老人瘫痪在床的日日夜夜,养子每天为她端屎端尿擦身更衣,每餐一口一口地喂她  相似文献   

9.
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积堆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  相似文献   

10.
阿峻 《新天地》2013,(1):8-9
再婚与子女缺乏充分沟通郑州王先生今年65岁,几年前老伴去世,王先生的一儿一女皆在外地工作。2011年春天,朋友给王先生介绍张女士认识。张女士早年丧夫,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两位老人彼此满意,自定婚期,准备于2012年国庆节领取结婚证。然而没想到,王先生的子女得知此事后在家里大闹,还跑到张女士家中闹,并威胁说:如果王先生坚持结婚,他们将和他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洋中社区,提起王金怀,人们赞不绝口。他是一位“资深社工”:为社区服务多年,却从未拿过报酬,居民们说他是“编外社工”。邻居说他是个好人:只要有人请他帮忙,无论早晚他都乐意。他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头花白发,身形略瘦,总是笑眯眯的,说话声音不大,让人觉得和蔼可亲,邻居亲切地称他“王爹爹”。  相似文献   

12.
义子尽孝记     
洪洞县广胜寺镇严家庄村有一位寡居的老人叫赵成香,老伴去世已经25年了,她的晚年生活全靠义子严天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联产承包,天顺每到收秋打夏,总要妻子儿女回家劳动,以保母亲有充足的口粮。以后,随着他公务的日渐繁重,又加上家离工作岗位有五、六十里,很不方便,于是决定将母亲的土地转让给当地一户农民,对方负担给老人担水磨面,天顺从工资中负担母亲的一切生活费用。平时天顺回来很勤,洗洗涮涮,给老人送面粉、送食品,给钱看病,买香烟、鸡蛋,还有水果、糖等物品。一次回家,母亲说面粉太黑,天顺立即带走,第二天又送回一袋好面粉。每年过  相似文献   

13.
村里有一位老人,我们都喊她杨阿婆。杨阿婆已年逾八旬,她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后,她的双眼患眼疾失明了。听一些长者说,杨阿婆年轻的时候,是远近有名的刺绣高手,能把狗狗猫猫绣活了,能把花花草草绣出芳香来。杨阿婆在失明后,仍能够摸索着绣出一些好看的图案来,不过她的速度已经慢很多了。杨阿婆心地善良,她开始学着做纸扇。她先将一些硬纸壳剪成扇子  相似文献   

14.
老人的心愿     
翁志刚 《社区》2005,(7):54-54
小区有个老人姓刘,叫什么名字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人们都称他刘师傅。刘师傅70多岁了,背有些驼,耳朵也有点不灵便。每逢天气好的时候,他总是和老伴走到楼下的草地上去晒太阳。小区里的很多人都认识他,老俩口往那儿一坐,会时不时有人走过来跟他们打招呼,有时还会聊上一会儿。接触多了,大家就知道了他们有三个儿女,据说都生活得不错。但是没有一个人见过他们的子女。一天,邻居张阿姨买菜回来,看见刘师傅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就走过去问道:“刘师傅,一个人啊,老伴呢?”刘师傅侧过耳朵,用拿手比划着说:“大儿子住院,老伴过去帮忙了!”“您儿子是……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12,(5):33
69岁的鞍山市团结社区居民马集相给自己揽了一件别人连碰都不敢碰的闲事,陪3位身体都不好的老邻居每周去洗澡;乌鲁木齐市魏户滩路社区工作人员左兰萍,七年如一日为辖区一孤寡老人洗澡……很多孤寡老人,或是子女不在身边行动又不便的老人,洗澡无疑是他们一大难题。有人以马集相和左兰萍的事迹向社区工作者们建议,希望社区或社区志愿者能像他们一样,为老人们提供帮助。但社区工作人员却有很多担忧。  相似文献   

16.
韩老伯是笔者老家的一位乡邻。193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91岁。年逾90的老人至今身子骨硬朗,生活能够自理。从退休后回到乡下老家,已经30多年。八年前老伴去世,一直独居的他,可以独自完成洗衣、做饭等家务。老人的生活态度淡然而从容。虽然岁月留给他很多伤痛,但面对这些人生的变故,他始终保持乐观心态。老人养了几只鸡,在屋后开辟了一片菜园。闲时独自走上几里路去赶集,买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不仅处处风景如画,而且民风纯朴。在这里,人们脸上都带着善意的微笑,平时莫说凶杀、抢劫之类的暴力案件,就连"小偷"这样的词在当地人听来都会感到很陌生。他们远离现代物质文明,过着"刀耕火种"般原始状态的生活,却从不为食物发愁,一个个活得快乐无比。这里的女孩漂亮迷人,并以嫁给"中国郎"为荣!  相似文献   

18.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邻居任工程师三位女儿长期服侍母亲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使我认识到久病床前不仅有孝子,而且更有孝女。任工的老伴儿是矿机厂的一位退休女干部,今年已80岁。1998年老人就开始生病了。最初患的是脑血管病、脑梗死、老年性痴呆、心脏早搏。2002年任工程师脑溢血去世后不久,任工老伴不慎摔倒在地,造成股骨颈骨折,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两年多来,老人的儿女们承担了全部治疗、护理、服侍工作。最初老人在北京儿子家里住了一年半,后来回到太原,就由三位女儿服侍。为了照顾好老母亲,三位女儿像上班一样分了工,他们…  相似文献   

19.
假如有人要为朱光潜先生写一部传记,那么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86年3月6日去世的二十年,应该是最精采的一章。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促的瞬间,可是对朱先生来说,该有多少欣慨(朱先生的书斋就叫“欣慨斋”,意味深长)啊! 1966年,“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北京大学出笼的时候,朱先生已是“古稀之年”了。他的腰和腿一直不好,行动很不方便,但是“阶级斗争”是不讲情面的,何况朱先生自解放以来,就与“反动”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了。在那灾难的岁月里,他一回回被抄家,一次次挨“喷气式”批斗,还被关进了“牛棚”,强迫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老伴奚今吾先生去安徽凤阳“五七”干校了,大女儿朱世嘉全家在哈尔滨,小女儿朱世乐在山西的部队里  相似文献   

20.
爱心无价     
2003年4月16日,一张大红的倡议书贴在山西省地勘局212地质队大门口,内容是为退休职工渠贵珠的老伴“捐款献爱心”。短短3天时间,到4月18日第一批捐款就收到了9380元。去年春节刚过,渠贵珠老伴就病倒了,经诊断为糖尿病并发症双足动脉血管堵塞。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没有好转,4月份到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由于双脚病变严重,需做截肢手术和动脉支架手术,手术费用高达10万元,这对于已退休多年的渠贵珠老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渠有两个女儿,一个已下岗多年,生活窘迫,另一个也正为子女升高中攒凑学费;老渠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