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公荐门》云: “韩文公(愈)、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于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卜进退。偶属二公从容,皆谒之,各袖一轴面贽。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人因大称赏之。问所止。僧孺曰:‘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  相似文献   

2.
补白(二则)     
(一)《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长庆)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时(李)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李)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辜事。”(《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略同)  相似文献   

3.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4.
再论感觉、记忆和思维──兼答王立民、许斗斗两同志的批评刘永刚《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二期发表了王立民同志的《论语言与感觉、记忆及思维的关系》,同年第三期又发表了许斗斗同志的《论语言在人类思维进程中的作用》.对拙文《感觉、记忆、思维之...  相似文献   

5.
《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为全书枢要。朱子以效训此句之学,学与习相表里,心与理相涵养。阳明再传弟子胡直以觉言仁,觉即明觉、灵觉,十字打开,既有溥博之横摄,又有渊泉之纵贯。胡直弟子邹元标以愿学为宗旨,《论语》首句之学即觉即悟,以本心之明觉含摄一切,以本心之灵觉达之一切,以透悟超越一切。邹元标以《易》之时义贯通此学,以《论语》初编末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呼应首句之时。总之,此学既有实行义,又有超越义,以效训学与以觉悟言学诠释各有侧重,二者在对立中相互融摄,总体上丰富了孔子仁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言"、"事"关系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状态。《尚书》虽以记言为主,但记言的背后皆有本事,未尝离事而空言。《尚书》总结历史经验、宣讲道义以资经世致用的《书》教之旨奠定了书史的精神传统。《春秋》创立编年史法,但有叙事而无记言。《尚书》中以记言形式表现的《书》教之旨在《春秋》中通过"春秋笔法"表现出来。针对《春秋》叙事的过于简略,《左传》对其进行了补充。《左传》叙事"言事结合"、"以事为主",史传文学中的三类"言"体基本定型,比例趋于合理。《国语》《战国策》又出现了以"记言"为主的倾向,表现了史家在"言"、"事"取舍中的徘徊。"言"、"事"关系在《史记》中又有新的变化。《史记》以人物纪传为叙事方式,记言文字分化为四种形态。而一以贯之的书史精神在《史记》中除了"寓褒贬论断于叙事",还由记言中的"太史公日"来承载。《史记》《汉书》以后,以叙事为主的纪传体成为书史正统,但"言"与"事"的比重权衡及其消长演变一直伴随着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宋翔凤先著有《论语纂言》,后又“别录私说”为《论语说义》,从传统考据学转出,发挥孔子微言大义并形成系统的士大夫之学;以《春秋公羊传》贯通《论语》而阐发“性与天道”之说,又以《周易》《老子》会通《论语》并推论孔、老同源于《归藏》之《易》。宋翔凤之群经互证与焦循等人将《论语》《孟子》与《周易》互证有所类似,但独特的《论语》与《老子》互证则走得更远,故《论语说义》虽有穿凿附会之嫌却也体现了《论语》文本的开放性以及公羊学解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几乎对"卮言"的所有解释都不符合《庄子》的实际。《庄子》三言中的"卮言"应该是"危言"之讹误。拨乱反正,则《庄子》对三言的所有表述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而且,这些解释既符同《庄子》的观念与实践,又契合它置身其中的历史语境。《庄子》"言无言"的观念体系和实践既回应了超越性的道,又回应了具有强烈自主性、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受众,其宗旨是使危言、重言与寓言有机融合,相与为一。它一方面控制和减少危言亦即庄语的使用频次,一方面又高度重视和仰赖危言对文本的定性、定向作用及其连属衍生文本的结构性功能;它一方面以寓言、重言作输送言说意指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又警示此举的外溢效应。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相当成熟和精密的体系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风,从总体上看,复古倾向较为明显。兼之他又有一些这方面的议论,故古今论言多以之为复古派或“以复古为革新”的诗人。《古风》其一即为常所征引的重要依据之一。 胡小石先生在《李杜诗之比较》一文中引孟綮《本事诗·高逸》载白:“(兴寄深徽)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而评之云:“这是他崇经的门面话,他所作以七言诗最好,五言次之,四言最坏。”实事求是,深中肯綮。继又引“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大我而谁(与)?”及《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数语,并联系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古诗占十分之九以上,而内中且有一首只六句”的创作实况,说李白“是一位复古派的健将”,并以所引《古风》其一中语为李白“论诗的大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三百多年来,治中国古代小说者,都知道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短篇小说集。随着《型世言》的发现和出版,人们才获悉,除《三言》、《二拍》外,还有《一型》。但对《型世言》的研究,在大陆才刚刚开始。这里,我想就《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型世言》作者陆人龙是个怎样的作家?《型世言》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据我所知,1991年冬天,韩国学者、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朴在渊写论文《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之第二章时,在朝鲜王妃图书室乐善斋…  相似文献   

11.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王尚文《孟子·公孙丑》云:"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是体现言语主体个性的精神状态,孟子认为它是言的根本。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又说"文以气为主",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又进一步发挥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初,我始读《管锥编》时,先师吴孟复先生为讲述钱钟书先生治学大略,并海之日:“此若不可泛泛读过,读书宜先知义例。可试读若干,待材料、观点、方法皆可触目了然,再读方有所得耳。”吴师为钱基博先生弟子,又与钱钟书先生有同事之谊和往来切磋之雅,所言既显示渊源,又出自心得,便欣然谨遵行之。先就第一册耐心辐读,细心体会,写成《借锥编>义例初探》一文,经吴师认可,发表于潍北煤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昔沈兼上先生在《说文段往摘例序》中示人读书之法,言“读者倘能以其散见于全书中发凡启例之论,最而录之,参互以求…  相似文献   

13.
论《小山词》的倚声主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之初,倚声填词的风尚在晏殊的率先领引下得到迅速发展。晏殊词富贵婉雅,前人早有论断,但又不免有涉于“妇人语”的不良倾向,这种倾向在晏几道词作中得到升华,所以王《默记》说:“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言:“《诗三百》篇,大旨归于‘无邪’。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把晏几道词作与淫邪之风等同。但陈廷焯《词坛丛话》说:“是叔原之为人正有异于流俗,不第以倚语称矣。”又把晏几道的词与郑卫之声区分开来。晏几道的词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发表了荣孟源先生的《曾同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下简称《考略》)一文以后,我曾写了一篇题为《就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一文与荣孟源同志商榷》的文章,参加同年五月在南京召开的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以后又将文字压缩,并把题目改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下简称《考辨》),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书供》是李秀成自己的说法,即清方所谓《李秀成供》。因有真伪之辨,荣文称它为《稿本》,本文称《原稿》。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英藏S.1497(甲)、S.6923(乙)、法藏P.4785(丙),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据甲乙卷辑《失调名·须大拏太子度男女·十一首》.《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原卷明确“父言”有四.“父言(来日见男女)”一首,《总编》校释疑“来日”是“尔母”之讹,事实并非如此;“来日”犹言“来时”;《总编》校释以为“心”或是“今”之讹,不确;“不许见”亦非不许两儿见母,丙卷作“不喜见”.“父言(世间恩爱相缠缚)”以甲卷为胜,佛经常以“树”为喻来阐释世情;并有“树下住”之喻,甲卷因“着”“住”音同而讹,而“相逢”“逢”意同,“相”又与前“相缠缚”之“相”重复,故校“相逢着/相逢树/风吹切”为“逢树住”.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在编纂“三言”的过程中,对旧话本小说的改造,应当是比较全面的.但由于宋、元、明的旧话本小说保存至今者并不太多,故而影响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系统的评价.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与“三言”中作品有对应关系的旧话本小说至少有如下篇目:一、《清平山堂话本》中十一篇:1.《柳耆卿诗酒翫楼记》(《古今小说》卷十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2.《简帖和尚》(《古今小说》卷三十五《简帖僧巧骗皇甫妻》.3.《风月瑞仙亭》(兼善堂本《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题上皇》之头回.又,三桂堂本《警世通言》以之取代兼善堂本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难逢夫》,题作《卓文君慧眼识相  相似文献   

17.
十七——十八世纪时蒙古族部落变革史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中,唯蒙古族、藏族与汉族间之关系,时代悠久,史实丰富,史料繁多,实为治史者所乐为,但亦感觉其难也。清代与我们所处时代最近,而史料又未尽失传。在千万卷故纸堆中拨沙拣金,寻觅端详,则亦非易于着手者也。《清史稿》之编纂实为一代史学界竭尽心力的大作,为后世治清史学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功绩之巨,自不贷言。惟该书拘于《正史》之格式,而非《纪事本末》之类型,对某一专题之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屯》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屯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屯”是“春”之古字,从文字学上“屯”“春”一也,在哲学上《周易》经传都是从春天的角度阐发其哲学意义的。根据古代春天尚生的原则,又从婚姻礼俗学与《周易》结构学证明,《屯》卦是从天地人三方面完整地表现了春天的风貌:自天言之,描写的是春天雷雨之象;自地言之,是春天草木破土之形;自人言之,表现的是春天“劝生”之俗。《屯》卦阐释的“生”的意义正是由春天的意义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说明】一九一七年六月下旬,郁达夫奉母命返国与孙望订婚,这组诗便是离名古屋回富阳的纪行之作,其中第一、二、三、四、五、七、十首原载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日本《新爱知新闻》第九三五二号;第八、九首原载同年八月十七日《新爱知新闻》第九三七五号。《郁达夫诗词集》载这组诗时诗前各有题目,但有些题目实类作者注文而非诗题,这里一律将其视为原注移置诗后。道我新诗棉不如,临歧和马请回车。怜君亦为儒冠误,流落人间但掌书。未行前一日,校中李书者某君以诗来繁.余告以将行,匆匆别去,意忘其名.【笺注】渐诗锦不如〕刘禹锡《酬乐…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理及终极存在,乃无形无象无限之大全;“言”因指涉经验世界而落于形迹。“言”之表达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冲突。为了解决“道”与“言”之间的紧张,《老子》提出象征、“正言若反”等言说方式,以方式之改变来战胜“不可说”之困境。然此皆为“方便法门”,惟有于“无言”之静默中方能臻入“道”境。另外,《老子》之道言观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科学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