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的分析,发现城市类型转换、产业结构变换、城市化过程、城乡资源流动、城乡关系这五个层面相互作用,导致城乡关系的演变。运用比较经济史的方法研究了原生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认为商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剔除市场的作用,依靠政府将农业剩余强行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依靠政府来做也是极其困难的。据此提出了中国走出城乡关系困境的统筹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城乡关系的基本方法。他们不仅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此揭示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城乡无差别统一到城乡分离对立再到城乡融合的过程,还紧扣人的解放这一理论主题探讨了城乡关系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正是植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才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客观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立场为当代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城市的中心作用;人类社会只有消灭私有制,经过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才能为城乡融合提供条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城乡二元体制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坚定了中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是城乡关系互动的过程 ,只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才能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本文依据人类工业化三个阶段城乡发展的量化指标 ,对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给出了客观判断。认为中国未来十年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并结合人类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确立了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标志 ,为判断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发展关系是否协调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7.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 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 “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 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 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 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 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 所作为.  相似文献   

8.
随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在政策和发展实践中,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有效路径。研究需要跳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的单向度视角,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双向性和综合性作用。文章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尝试构建乡村旅游作用下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并围绕"主体流动-要素循环-双向修复"的逻辑结构予以阐释,将其视为建构新型均衡和可持续城乡关系的指导性框架,进一步遵循"过程-机制-模式-政策"的研究思路提出未来的研究议题,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乡村旅游影响研究,拓展中国城乡关系的本土化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学与城市文学是新文学的两大主体构成。在中国现代以来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二者既相互补充,又构成比照甚至对立关系,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在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发展中基本形成和确立,在新时期以来日益成熟和巩固。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新文学一个重要的支撑性结构,它将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学术界关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及目标、重大意义、形成思路与路径以及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关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概况,并作简要述评。主要观点包括:(1)城乡关系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及目标要求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2)现阶段城乡关系仍然表现出农业基础薄弱、城乡收入差距大、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脱节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以解决;(3)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是事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经济体制改革;(4)农业龙头企业是促进城乡交流、互动、融合的重要载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5)国外学者对城乡关系研究经历"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三个阶段,其中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观点对我国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6)建立健全与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看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伴随着不同时期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呈现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战略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失;市场化进程中的城乡改革,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重视效率却忽略了公平的维度;2003年以来,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我国处理城乡关系进程的主线。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依次经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三个阶段。目前,城乡一体化正处在第四个阶段即城乡共同富裕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解决城乡收入依然差距大、城乡保障待遇差距明显、城乡营商环境不统一以及城乡公平、正义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法对城乡市场进行适度干预,统筹城乡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为城乡共同富裕阶段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及其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结构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分割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它是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现象,也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历程。本文以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为线索,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角度,分析了城乡关系的演进规律,提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和五个表征,建立了分析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指标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做出判断,并对城乡一体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互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城乡收入差距、适度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机理: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过高或过低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我国城乡发展现状,从振兴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税收、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及投入两方面分析了促使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经历了四次转变:第一次,建国前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城市偏向政策;第二次,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城市工业发展受阻,工作重点被迫转向农村发展乡村工业;第三次,改革开放时期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推进城市企业改革,探求城乡互动发展之路;第四次,新世纪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之路。回顾和梳理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有助于我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城乡关系视角分析,苏南模式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进行矫正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在苏南模式的演进中,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揭示了我国城乡关系的整合规律:从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我们既不可以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等待,而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和完成这一伟大的经济社会变迁工程。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阐述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性,指出了福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差距,剖析了福建城乡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经济不公正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其现实背景。它极大影响经济本身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城乡经济公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城乡经济不公正问题是一个严峻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视野,还需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失衡,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城乡间的经济交融,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