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中的组织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既是对我国原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替代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又是对原有农业经济组织的替代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有效组织。农业产业化要完成我国农业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企业化和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按照农业产业化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内在规律 ,不拘泥于形式 ,通过不断地创新出灵活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 ,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主体是农户和中介组织由此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关键点之一是建立一整套具有利益激励的“高效率的组织”,充分调动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积极性,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源。制度创新可包括“农业土地制度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农业产业化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组织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组织形式制约着农村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创新农村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创新农村组织体系应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运行的组织形式着手。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速度和质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组织自我创新的作用,普遍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组织。交易成本经济学将交易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和交易频率作为选择经济组织形式的主要标准,并认为经济组织创新的过程就是交易主体创建有效合同关系的过程。这一分析框架比较适合研究我国个体农户主动进行组织创新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业交易的属性和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论证了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基本方向和创新的有效模式,以及我国农村当前应该大力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农村组织体系创新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组织体系经历过数次演变。当前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组织形式仍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创新农村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并应在经济类和非经济类组织创新方面下工夫。农村组织体系的创新,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入世”的必要准备。农村组织体系创新的目的是调整农村组织机构,改变农户自我封闭状态,优化组织行为,增加农民的合法收入,保障农民的各种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张燕 《理论界》2004,(2):63-64
伴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农业组织结构的功能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农业生产者所要求的强有力组织支持不相匹配。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应对WTO挑战,需要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构建与新的环境相适应的农业组织体系,其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变我国农业和农村长期以来发展后劲不足的一项战略性制度安排。但从目前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选择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让一…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与经营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组织创新与经营机制角度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四个标准和五项原则 ,在阐明经营主体与发展动力关系的基础上就构建有效经营机制提出观点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营运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的形式、构成及运作方式 ,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结构选择的原则和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提出在坚持“三个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制度创新 ,对家庭经营组织模式进行改造 ,选择适合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制度方面着手,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创新及其制度内涵的分析,揭示了农业产业化的根源在于原有制度内部力量的积累和新的有利的外部经济机会的产生。文章具体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内涵,指出了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制度环境关键在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对具有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资 ,促进企业的成长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创新的投融资制度 ,它的发展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在“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今天 ,建立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美国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是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以企业为主体的美国市场经济中 ,企业制度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技术创新主要是靠企业来实现的 ,而政府则在创新系统制度的安排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 ,企业的科技的投入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导致了美国企业对R&D的投入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美国从事R&D活动的体系是由联邦政府、私人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私人非营利机构这四个部门构成的 ,它们分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活动中各有所侧重。同时 ,技术创新也促使美国的贸易结构发生转变 ,使国际贸易的中科技含量增高 ;反过来 ,贸易结构的转变又对美国的技术创新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析传统教育观念在培养人才上的弊端,提出 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并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3.
试论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 ,组织文化主要体现为“组织记忆” ,即对组织过去成功经验的记录。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市场环境是在急剧变化的 ,过去成功的经验今天往往已不适用。知识型企业为了应对竞争的压力 ,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来维持其竞争优势 ,而这种创新是必须以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为基础的。同时 ,由于组织知识创新活动的复杂性 ,以及组织环境的多变性 ,因此组织往往不可能只有单一的组织文化 ,恰恰相反 ,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的文化都表现出多元多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确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对于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意义。通过对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分析 ,我们可以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思想现代化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刘卫平 《学术界》2004,(4):156-160
当代中国的一些文化现象需要改变,理论界应当相应转换研究范式第一,整合各学科的文化研究力量,求异创新;第二,贯通中西,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特色和优长;第三,应当重视研究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两种研究,不得替代.当代中国理论界中理论滞后与理论创新短缺的原因是在世界近代社会转型时,中国没有处于"首发"位置.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超越的性质,表现为这种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乃是对一切特殊性的超越;其所表达的对象即本质世界,则是对现象世界的超越。西方传统哲学就是以这种超越为标志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西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质。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并非是单纯认识的对象,而是人以自身的活动通达于世的状态;而那种适时通变以臻于道的境界,则是人自身超越的过程。中国哲学的文本,正是中国先哲从事这一哲学活动并对这一哲学活动方式加以体悟与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启发我们:必须关注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对应的人的活动方式,从而使中西哲学的比较,进一步从文本的比较深入到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的比较。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能为中西传统哲学之所以成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提供某种说明,还将进一步引向关于传统哲学的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经济学中行为学派的兴起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从基本行为假设的检验、方法论的变革和研究对象的扩展等方面对现代经济学构成了挑战,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由此引致的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中人本特征的重现和凸显,将对我国经济理论建设和改革深化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勇 《江淮论坛》2010,(6):139-144
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这一嬗变为学界所关注。就本土学界而言,相关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近20年时间内回顾并追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历程。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学界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译介、研讨会与争鸣构成其发展的动力支持。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往往从美学、文艺学、文学史、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直接展开或旁涉论及。这为此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文化观念更新与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体育文化观念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提。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体育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 ,“全民健身”、“终身体育锻炼”的战略才能更好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