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和环境问题构成了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的矛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是复兴东北的关键,亦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国家高度重视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地位,大力推行东北振兴战略,但经过几轮经济振兴的实施,东北的振兴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近年来,东北人口外流现象更是引起了媒体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解读为人口外流,"逃离" 东北,一种唱衰东北的声音也不断蔓延开来.以东北人口外流现象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经济发展优势丧失、官僚习气严重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几方面对人口外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审视与反思东北振兴的内涵,提出一套更加合理的发展评价标准,在认识到东北振兴发展特殊性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加快形成和完善合理的人才回流机制,将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工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工业发展历史沿革的回顾,分析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新时期发展资源型工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深入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现象,分析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对策,不仅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而且对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辽宁大学承办的"2008东北三省博士生学术论坛"上,专家、学者和东北三省经济、管理类博士生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包括宏观环境构建、市场机制建设和公共政策选择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央提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思路,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及时把握机会,运用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1997—2011年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耗等数据为基础,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率因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拉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是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抑制因素,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因素对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排放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运用SWOT①分析方法,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内外优、劣势的分析,从区域角度论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国家政策、国际合作、消费需求、知识经济外部机会及产业转移、机制规范、绩效考核、环保意识外部威胁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国际合作、发展低碳农业、提高技术创新、培育低碳产业、利用清洁能源、增加碳汇储备、转变增长方式、强化机制规范、改革绩效考核、普及环保知识等战略措施,探寻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政府利益格局、"小富即安"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上,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市场化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往往是人们首先考虑的主要内容.但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更深层的原因,应指向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观念更新这两个关节点上,而寻求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和更新社会观念时,应充分认识到它们与政府组织中存在的利益格局与人们中间"小富即安"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以转变政府组织内部的利益格局和改变人们安于现状的社会观念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国家现行的统一的金融政策在制度安排上的不一致,构成了现行的金融政策制度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间的基本矛盾。以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为代表的发展金融学,对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风险投资事业;设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基金;组建东北振兴银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来,河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应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并结合河南实际给予支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促进河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思想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属性,提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种思想。这种跨越,既要求体现在制度层面上,也要求体现在生产力层面上。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在生产力层面上这种跨越的重要途径,而民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两重性,则是能够实现这种跨越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人才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地位,提出东北经济的振兴人才是关键,并论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辽宁省经济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支柱。分析民营经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贡献,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乡相互带动,协调并进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北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入手,重点探讨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东北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个综合过程,它的着眼点和关键在于工业.党的十六大报告做了科学而精辟的概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但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决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发展大型工业化、规模经济为主,同时,还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视发展服务业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是21世纪全球战略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东北地区无疑又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应该抓住机遇,率先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建立开放型的东北经济体系,并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振兴东北经济。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具有积聚、竞争、合作和创新等优势,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大企业弊端的战略策略。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就必须适应全球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努力推动和强化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形成产业集群来提高东北地区的区域竞争力。但由于东北地区目前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没有统一的交易市场,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到阻碍。因此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区域经济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地区分割,建立东北区域统一的交易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集群的形成,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步伐加快,最终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8.
地区发展不平衡会阻碍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对我国经济发展优先次序选择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综述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的不同理论,对我国5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次序做出了一个大体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相沿1000余年的“官工商”格局,在周秦之际终被打破。其时私营工商业破土而出,与根深蒂固、一统天下的官办官营工商业几经较量,终于获得立足之地,顽强发展,巧妙经营,涌现出一批自由大商人,并迫使一部分官营产业向私营产业转化,从而扩大了城乡商品市场,促进社会经济飞跃发展,孕育出人类经济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因素,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产业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 ,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引发的契机 ,其中包括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为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 ,国企深入改革和地区社会转型给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契机 ;国家就业政策的改变和政府对人才结构调整的重视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契机 ;观念转变对职业教育功能重新审视的契机 ;“入世”的宏观环境变化引发了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巨大需求的契机 ;高等教育大众化内在地要求人才多样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