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迅  王劲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55-164+282
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先民对山水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敬畏,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态文明富于启迪的风景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山水画则是风景审美的重要呈现方式。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不仅是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的产物,而且是现当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风景美学对话的产物。西方美学的科学主义传统有时造成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风景美学的误读,自然审美伦理化并非中国风景美学观念独有,也同样存在于在西方美学之中。中国先民融入山水之中,把欣赏自然之情转化为热爱自然之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对自然的谦卑。中国古代山水画描绘的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局限于目力所及的世界一隅,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烦扰喧嚣的和平宁静与理想梦幻之地,蕴涵着意趣高古的原始自然对于生命与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大都钟爱游历山水,欣赏绮丽的风景,为之感叹吟咏,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描绘风景美的游记、山水诗和山水画等,从上述作品里我们可以梳理出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推崇"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旅游美学思想,并且从游历山水的实践中总结出诸多旅游审美方法和经验,掌握高超的旅游审美技巧,如"游道"、"游术"等.我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旅游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建筑以及现代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开发上有很好体现,对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物质奇缺的年代,人们为生存而忧患;物质相对充裕了,却感到生存空间的狭小,而苦苦寻觅也许永远不能抵达的精神家园。高建新的新著《山水风景审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展现的是一片广阔的山水风景审美天地,那也是一块栖息的精神天地。人离不开自然,是自...  相似文献   

4.
建筑景观和山水景观、园林景观是人类最主要的三种观赏景观。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建筑景观。古代先民在以原始建筑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同时,就注意到了建筑的审美功能,并且竭力利用建筑的审美功能来美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山水景观的开发利用,无论开路架桥、整修环境,还是营造游览设施,都离不开建筑的工程技术和审美功能。园林是自然山水的人工再现,更有赖于建筑审美创造的性质和功能。所以,建筑景观既是  相似文献   

5.
曾明颖  鲜青松  刘军 《天府新论》2004,(Z1):143-144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备受关注的课题.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是入川的水路要塞,是著名的山水城市,其秀丽的风景和大量的历史人文景观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制定科学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阆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生态型美学包括三个领域: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后一领域为中国美学界所忽略。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景观学科",从词源上来说是希伯来传统和印欧传统的交汇,从思想上而言是荷兰风景画到英国园林再到美国的lA学科和德国的LE学科的交汇。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是在批判艺术美学的"如画"思想中产生出来。如画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实验室型和分割性的,而环境美学的审美新范式是要回到自然中人与景的互动,在这一互动中让人与景都重回到生态状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艺术接受的背景。在文化这个大气候的影响下,中西方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接受等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思维方式上,西方人重逻辑分析,中国人重体味;艺术接受上,西方人追求形似,中国人追求神似;审美情感表现上,西方人喜则大笑,厌则大怒,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8.
方岩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美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东名胜永康方岩是植根于丹霞地貌的一枝山水奇葩,千百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旅游文化。围绕方岩独特的地貌和胡公、陈亮、刘英等人物形成了佛山文化、灵山文化、名山文化和英雄山文化,其间所蕴含的风景美、人格美和民俗美互为表里,给予了游客丰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齐云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安徽五大名山之一。它虽然比不上黄山的奇险,缺少九华山的佛教氛围,但它确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即道教文化,这是齐云山最具个性特征的旅游审美价值所在。本文试从道教文化的特征、道教景观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石刻文化、道教习俗文化、道教传说文化等六个方面,就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审美价值.作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审美工具的变迁宣告了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以风景传播为核心的审美创作和观念表达风靡网络,营造了情景交融的传播新形态.风景传播是触"景"生情的产物,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其思想根基是视觉转型与景观社会,在政治维度上是政策引导与风险回避,在经济维度上是风景的变现和交易,在文化维度上是重返自然的心灵召唤,在技术维度上是虚拟再现与重新编码.风景传播价值与风险并存,积极方面是能塑造认同、愉悦身心与繁荣经济,消极方面是筑造了现实与幻象的沟壑.风景传播的出路在于寓情于"景",真正体现风景的浪漫主义意蕴,回归"真、善、美"的终极命题,减少人为干预,注重自然重现,重视身体在场,体验景随人动,强调受众参与,增强"双向交流",构建多姿多彩的"拟态风景",容纳艺术与传播的多样性与相异性.  相似文献   

11.
自然审美经验对于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与自然审美欣赏相关的两种传统立场,即如画性景观立场和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认为这两种自然审美欣赏立场所关联的模式存在一定误区,指责它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风景迷恋的、肤浅的、主观的和道德缺失的。基于传统自然美学的这些不足,环境保护论对构建恰当和完善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提出了五项要求,即自然美学应该是非中心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注环境的而非风景迷恋的,严肃认真的而非肤浅轻浮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关涉道德的而非道德缺失的。从这个角度对当代环境美学中的参与美学与科学认知主义这两种立场进行考察和评价,可以看出当代环境美学重视环境保护论的要求,不仅关注风景性的环境,也关注其他类型的环境,对传统自然美学有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山水实景演出是以天然的真实景观作为舞台或者背景的演出,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旅游演艺产品.通过构建山水实景演出游客感知评价模型和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可知.大学生对山水实景演出感知评价一般,感知评价关联序为:RB1(舞美设计)>RB2(演出艺术)>RB3(演出内容)>RB5(看台设计)>RB4(演出服务).据此,山水实景演出应以主题提炼和剧情设计为着力点,提升演出品位;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赵心宪  曾明 《天府新论》2004,(2):121-124
沙鸥"新体"诗强调抒写主观世界的情思,继承诗中有画的传统审美习惯."新体"山水诗代表作品的意象画面有三种构成方式实景的描述性形象,加上传递人生体验的虚拟性意象,组合成一个平面的风景画面;突出风景被诗人观照而渗入的人生体验、观画者眼中的意象画面;回忆想象中生成,用虚拟写实笔触描绘出的山水画面.于唐人山水诗意态与形态的交合中,创造运用了寄托山水的移情技巧.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的旅游文学,凝结着创作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的个性与共性.他们推崇的仰观俯察视角、众游独游兼爱的游览形式、对客体审美场的关注,构成了景观游赏思想的核心,是我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旅游者游赏水平推动旅游业发展皆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魏晋具有审美意义的旅游之风大开,中国山水景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其理论形态,散见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之中,略加整理如次:一、山水审美观照,强调审美主体(人)在旅游中的自由展开,与山水溶为一体崇山伟岳,在旅游中既供人攀登,又引人观赏。尽管《礼记·曲礼上》赫然规劝着所谓“孝子不登高”,却无法阻止古人登高的念头。《诗经》中状述登高之作,有《卷耳》、《陡岵》和《草虫》等篇。由此窥见高山峻岭,对古人的吸引力之大了。《楚辞》中登山远眺者,更是俯拾皆是。比如,“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湘君》)、“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九章·悲回风》)、“采山秀兮于山间,石磊兮葛蔓  相似文献   

16.
吴海文 《理论界》2006,1(7):172-174
中西方传统诚信道德教育各有不同。在教育目的上,中国人的诚信重在人格信任,目的是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内圣外王”的品格,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西方人的诚信则是一种契约信任,以法律为基础,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在教育内容上,中国人强调对个人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教导人们做人、做事和处世的经验,适用于宗法等级“熟人”社会,重感情、情理;西方人的诚信更多的是法理意义上的,重理性,法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中国人的诚信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但对“失信”行为缺乏社会制约机制;西方人的诚信则重视功利和好处,建立了完备的信用体系。今天,诚信道德的精神实质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展都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辑刊》2007,(4):182-187
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探求对国人进行感性启蒙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继承传统美学和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而创造的一种审美人生观,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建构与本民族传统美学血肉相联的、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的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诸如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等景观的生态价值而言,风景美学甚至可能是有害的。这一审美—生态冲突的状态迫使景观感知与评估方面的工作开始寻求另外的途径——即建构生态美学,以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景观的审美价值。这种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它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倡导一种全新的景观审美感知模式,为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原则与指南。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感知与评估已经引发了一场精彩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审美反应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灌输生态审美的能力,以及与此灌输活动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与旅游文学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士人漫游的中国旅游文学,伴随着士人漫游的历史脚步,经历了山水诗到山水散文再到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这是旅游带给文学的深刻历史影响。反过来,旅游文学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文化渲染和宣传包装,造就、提升了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对旅游活动产生了积极引导作用。这是文学带给旅游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乡村景观保护是从源头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必要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乡村社会、文化、政策和乡村景观中"人"的关注,系统分析现阶段乡村景观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护乡村景观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加强区域环境规划;加强生态教育,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严格生态执法,加强对乡村景观保护的监管;融合乡村旅游,拓展乡村景观保护和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