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作品《深蓝》通过琉特琴师约阿吉姆一家四口三代人的宿命式人生,写出了背井离乡者在荷兰这片土地上的居无定所、孤苦无依和内心骚动。更通过再现人物身份的迷失和对其身世的追寻,深层次地表现出荷兰社会文化中整个移民群体处境的尴尬。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小说之神”.他的作品大多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用“私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家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叛逆与冲突,但中后期的作品风格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调和的风格,不再偏激,此种变化在中篇小说《和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小说不仅反映出作者风格的变化,还详细描述了作者内心转变的过程.通过分析《和解》中表现出的作者内心变化过程,说明作者生活经历的重大转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志贺直哉前后期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遗民画家,项圣谟的个人身世、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换代之季,作者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西风东渐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此说明文艺与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手风琴教学中,除应对学生进行听觉的训练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内心听觉的培养,要求学生用内心听觉来指导、检验演奏和技术训练。本文将侧重探索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运用的问题。加强内心听觉的培养培养手风琴演奏的内心听觉能力,应通过手风琴教学来进行。只有紧密地结合手风琴演奏,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手风琴演奏的内心听觉。从事手风琴演奏同从事其它任何乐器的演奏一样,需具有一定的音乐再造想象能力。音乐再造想象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它应该尊重原作,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造出的新形象要基本符合原作的音乐形象。然而,不少学生却不明白这一道理,演凑时视谱马虎敷衍,不作仔细分析,凭自己的主观臆造进行演奏。例如:有的学生常常置作品的表情术语和演奏符号于不顾而进行演奏。还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所演奏作品的作者。当  相似文献   

7.
走在雾中--当代作家朱文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70年代生作家,朱文颖小说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有着质的不同,她的作品总弥漫着古典的江南韵致,执着于以女性的自觉去抒写女性的内心之痛,营构出伤惋的意绪氛围,而在叙事上则注重对独立情境的设置,使其作品显示出某种滞重感。  相似文献   

8.
《破戒》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译入中国已有50多年,但是中国学界在很长时间里都把《破戒》当做现实主义文学来看待.小说自身表现出了“无理想,无解决”的叙事逻辑,使用了“内心告白”以及去典型化的手法,并流露出“觉醒者的悲哀”和环境决定论思想.无论从叙事形式还是思想内涵上,《破戒》当属自然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9.
《破戒》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译入中国已有50多年,但是中国学界在很长时间里都把《破戒》当做现实主义文学来看待.小说自身表现出了“无理想,无解决”的叙事逻辑,使用了“内心告白”以及去典型化的手法,并流露出“觉醒者的悲哀”和环境决定论思想.无论从叙事形式还是思想内涵上,《破戒》当属自然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他的特立独行本身就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的嘲弄和挑战。他的作品坦诚而冷静地记录了他内心的波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表现出一种诙谐幽默、戏谑调侃的风格。陶渊明的幽默是柔和的,是含着泪的幽默。  相似文献   

11.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钢琴教学的“五字诀”是“情、技、声、韵、品”。“五字诀”中“情”为首,是弹奏者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弹奏者内心所折射出的思想状态和感受;“技”为从,是弹奏水平高低的体现;“声”为形,是情和技的客观形态,指钢琴弹奏所发出的不同音量、不同时值、不同音质和音色的声音;“韵”为饰,是“声”由内至外所透出的具有文化属性的纹饰,是一种雅致、情趣或风韵;“品”为格,是在弹奏过程中钢琴弹奏者内心折射出的对作品的感悟、理解的程度、境界和艺术规格,也是音乐外在形式美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世界艺术史上的辉煌,而作为复兴运动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更是产生了诸如米开朗基罗这样的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并不是将完美的身体比例放在第一位,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将作品看成是自身意念的载体.但在外界势力的压抑之下,他常常无法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这些都导致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使得他的雕塑作品表现出了一定的悲剧性.此文通过对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和梅迪契陵墓雕塑的分析,探讨这些作品中所展示的米开朗基罗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没有脾气的男人》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集《幸福集》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论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详细分析曼斯菲尔德在这篇作品中所运用的叙述策略,探讨作者是如何将受限制的全知叙述者与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叙述者传达出人物内心里的声音的。  相似文献   

15.
以宋末诗人林景熙的诗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林景熙作为一个朝代遗民的特殊心态进行剖析。认为其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落、悲愤与忧患、愧疚与苦闷,交织着爱国激情与忧患意识,表现出决不屈辱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反映了南宋遗民群体的普遍心理现实,更揭示出宋元之交这个特殊时代士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莱辛的非洲作品描绘了生活在南非高原农场上的三种类型的女殖民者。玛丽.特纳和卡鲁瑟尔太太代表了生活在偏远农场里贫穷、孤独和无望的家庭主妇;格尔太太和巴恩斯太太表面生活正常,内心却扭曲异化;格兰奇太太、莱思太太和玛丽.泰勒则是被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演者必须持续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演奏出优美的音色才能打动听众的心。钢琴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弹奏音色的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现出雄浑悲壮、奔放高亢等强烈情感,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细语绵绵等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表达出空谷回声、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奇观美景。总之,不同的触键技巧产生不同的音色,触键时掌握好重量的传递和贯穿,设计好音色的层次变化,掌握好触键能力与控制变化和演奏者自身对音乐的感悟及头脑中对声音的想象使之符合作品弹奏的要求,使音乐的表现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  相似文献   

18.
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作为唯美主义大师的王尔德自幼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古希腊精神的影子。解析《道林.格雷画像》中体现出的柏拉图式爱情,不仅有利于把握王尔德的内心情感世界,更有助于研究在唯美主义中所透露出的希腊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主人公与其父母、生长环境和地域文化有着潜在的联系。研究发现,海明威关注小说主人公及其个体发展过程,揭示了地域和文化因素对其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海明威对父亲的过度认同和对母亲的过分对立的内心矛盾情愫。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并体现了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幸存者回忆录》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本文应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进行了解读: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艾米莉的成长中成型,在男性他者目光中生存,随着艾米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逐渐走出他者的镜像,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