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好逑传》在叙事模式、思想主题、词汇语法、文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小说叙事模式、文学传播中译者的翻译策略、译本比较等是研究重点.20世纪以来《好逑传》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首先,在译者和译本研究上,对除帕西和德庇时以外的其他译者及其版本研究过少;其次,在文学传播上,对西方受众对象的研究过于薄弱.未来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比较、语言艺术价值、其他语种译本以及海外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对译著内容和翻译策略作选择。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复《天演论》译著内容的选择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又顺应了读者的文化嗜好,因此他的这部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翻译中,探讨理解和传达过程中文化环境对译者翻译文本的择取、文化立场、翻译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影响,译者通过增删、换例、按语等意译手法,揉合异化的内容和倾向归化的语言和形式,融汇原文神理,创作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译著。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翟林奈和丹马翻译小组的两部《孙子兵法》英译本,充分体现了译者在译介辞格时为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根据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种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为了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选材顺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交际语境,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了汉语世界读者的语言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6.
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提出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在语言各个层面上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本文在简要介绍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对汉英翻译的解释力,同时认为翻译是文本和译者之间动态的顺应及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体之于翻译,即各种文本中语言变体的差异的传达。翻译时要力求文体的对等,要能准确地传达出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等各个层面上的各种语言变体的差别。但深层的标准应该是使译著读者能产生和原著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文化旅行,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主方文化去往作为他者的客方文化的一次旅行。当文本进入新的文化场域时,往往会受到新的主流文化的抵制,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文本旅行到新的时空场域中对目的语的顺应情况,并得出结论:翻译的全过程是个不断顺应和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理解原文的阶段,运用顺应理论,根据原语产生的时空背景,进行推理和探究,达到理解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目的。译者在译文表达阶段,运用动态顺应的原理,在众多的语言中选择,找出最能让译语读者接受的语项,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视角对《前赤壁赋》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进行解读。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本着忠实传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期待规范;而在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处理译文的逻辑衔接关系时,译者既能做到忠实传达原文大意,也能充分考虑目标语的文本语言规范,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同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也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与技巧,打破特定规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专有项是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生活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文化缺省的产物,它给文本的翻译带来许多障碍.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语用学视角.由于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并作出变通抉择的过程.因此,文本翻译中可优选灵活的、动态的翻译策略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古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哲罗姆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并使《圣经》在后来成为了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该教在1546年宣布其为教堂认可的版本。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哲罗姆提出了翻译要“活译“、“要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反应了其本人为了顺应读者、宗教权威及其自身翻译风格的需要。本论文旨在对其《圣经》翻译中顺应倾向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归有光《项脊轩志》的David Pollard译本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以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多用物称主语,并注意了形合、意合之间的差异.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运用了意译、解释性翻译、添加译注等策略.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传达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美感.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提高了《项脊轩志》译文的翻译质量.分析表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成功的电影译名应该反映影片主题及内容,传达影片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又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本文拟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电影片名翻译中译者对不同语境因素的顺应.通过本文,笔者期望读者能更多地了解顺应论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文化翻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审美原则,从语言、语境、人文三个层次阐述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语言层面上,翻译的本质在于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境层面上,通过从文本到语境的追溯、探求和从语境到文本的构建、表述过程,使翻译成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人文层面上,翻译要求译者具有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人文品格等综合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6.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文化立场,向来在翻译界引起激烈争论。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转换,并非局限于符号学或者文字内部。普遍观点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把原语的文化,风俗和内涵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主张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可从三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异化策略符合翻译标准中"信"的要求;二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语文化,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原语国家的好奇心;三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奎因等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不仅限于言语行为上.结合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以及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关联一顺应的过程.因而,翻译的不确定性因素尤其表现在译者解读文本时的认知层面上和译出文本时的目标语选择过程中:译者认知假设的差异、意义生成的动态性、语言的固有特性和语言选择的不确定性等.对翻译不确定因素的探讨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本质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事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把一种言语文本转换成意义一致的另一种言语文本。不同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读者期待视野和翻译规范,影响着翻译的标准和翻译过程中包括语义的选择在内的译者的选择。翻译选择的结果又慢慢地促进着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渗透与交融,使语言更精确、丰富,文化更充盈、饱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具有目的性,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种种选择都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决定的。严复译著《天演论》在原著、文化立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文体语言、遣词造句等各个层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警醒世人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翻译领域,以"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阐释翻译的本质、过程与基本原则。《三体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科幻小说,刘宇昆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译者接受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天择",对原语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做出"人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兼顾了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交际意图,使得译本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适应性选择,成为"近乎完美"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