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百多年前,赤峰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音乐,它以特有的乐器、特有的音律,奏出一种特有的优雅神韵。但这种古乐在流传过程中曾一度失传,直至1983年,这一古乐才被重新发掘,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本文主要针对赤峰雅乐的艺术特色,从赤峰雅乐的词曲风格、演奏乐器、演奏成员、演奏形式、使用功能、演奏乐谱、定调与曲牌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赤峰雅乐,让赤峰雅乐这一祖国宝贵的民族遗产释放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史料统计了敦煌莫高窟经变画中的"不鼓自鸣"乐图像所属的经文名称、年代以及数量;通过对"不鼓自鸣"乐绘制的位置、方向、内容、功能、乐器配置等分析,从"不鼓自鸣"的乐器象征、形式与功能、音响想象等方面,探求"不鼓自鸣"乐壁画背后的逻辑关系、文化意涵和佛国音声,并借用当时的音乐场景,尝试构建佛国天乐音响世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受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影响,"信、达、雅"这一经典翻译标准遭到解构和质疑。本文重新对"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进行分析,指出其在提出百年后仍适用于当代翻译实践。另外,本文认为,"信、达、雅"可以随着时代的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阐释。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发挥译语优势"使"信、达、雅"更有现实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晟雅乐器的制造和使用,前期依刘昺"中、正"理论,后期依蔡攸"太、正、少"理论。故大晟雅乐器除丝、革、木3部外,其余金(编钟)、石(编磬)、竹、匏、土(埙)5部乐器均分为前后两个系统。政和八年之前,大晟雅乐器分为正声、中声、清声3组;但此后蔡攸废中声、清声而用太声、正声、少声3组。前期依刘昺理论制造的乐器,曾推行于天下,但后期依蔡攸理论制造的乐器,则只局部应用。故今存大晟雅乐器基本上是正声、中声、清声系统的乐器。  相似文献   

6.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琵琶乐器的形制、教学、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欣赏三个方面论述了琵琶艺术的现状,提出对于琵琶艺术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二十八星宿名称英译的主要困难在于,中西方在天球划分方式和星座构成等方面并非一一对应,而是错综交叠.本文从一则个案入手,对中英星座名称及成员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星宿名称英译的策略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探讨诗歌用字中的"雅字"问题,以"茱萸"二字为例,从它在音、形、义三方面的特点来探讨其给人雅的感觉之原因,又将"茱萸"放进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追溯茱萸在诗人的歌颂中慢慢获致的各种丰富优美的内涵。认为,诗歌中之所以有"雅字",一方面可能因为这些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得比较恰切,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些汉字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获致了丰沛而富有情味的内涵,从而使人产生了它们是"雅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西夏音乐文化发达,然而古代正史并不对西夏录记,西夏乐志亦不能见。所幸的是西夏文、汉文双语对译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及西夏流行汉文辞典《杂字》中记录有大量的乐器名称,为认识与研究西夏音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上典籍所载乐器名录中,均载"七星"一词。七星,在中原汉乐中亦极少见,然而在西夏却是较为常见且流行的乐器。据笔者通过大量文献与图像考证,西夏七星乐器为六孔按音,尺度较长,横吹,竹之所属的笛类乐器,在黑水城出土卷轴画中亦有所见。  相似文献   

11.
"瀍水"是洛阳的一条河流名称,"瀍水"之"瀍"来源于古代洛阳的方言词语"廛"。"廛"产生于殷周社会变革之际,与"周公营洛"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西周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廛"由"一家之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廛式商业模式"。由"廛"引申而来的方言词"店、摊、坛、场"等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地区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编钟,其中成组出土的编钟与楚式编钟形制相似,并具有一定的乐器演奏功能;单件出土的编钟则均为形体很扁的甬钟,其音乐功能相对较差,主要用于祭祀。  相似文献   

13.
对唐代马球运动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对球衣的探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检,发现唐代实有专用"毬衣"存在,且影响深远。本文辅以敦煌文献、壁画及出土文物等,考证出唐代毬衣的形制,进而提出"缺胯锦袄子"的称名。  相似文献   

14.
"引"既是一个词调类型,也是一个重要的词体名称。历来对"引"的解释主要有:以"引"为曲,认为"本是古代琴曲的名称";以"引"为唐宋大曲之乐段,"犹如大曲之散序";以"引"为仪式活动中的"导引"或组曲调首曲,如戏曲之引子;以"引"为一种歌唱方式,或是"引唱""歌引",或是引申曼衍。"引"体含义丰富,并随着词体历史形态的变化而演变,不宜单从某一个方面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古代食具碗造型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碗"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食器具,其器型称谓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材质上讲,它经历了陶器、瓷器、漆器和银器等几个演化阶段;从功能和形式上讲,碗的口径和高度大小均满足东方人对碗的使用要求.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碗,在前期其功能变化不大,形制也较为单一.随着人们对自己和器物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器物的型制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并逐渐形成了后期比较明确的功能性造型取向,这对现代设计有着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字训诂、文献典籍及考古音乐史的角度谈先秦时期古琴的演奏方式.与古琴相配的主要动词鼓、搏、拊(抚)、弹、揳、戛、轹(栎、擽)等在与乐器搭配时均可释为"击",而未见有释为"拨弄"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资料没有关于古琴演奏方式的详细记录,更不见有古琴为拨弦乐器的说法.从考古出土的古琴实物看,战国之前的古琴因其形制原因,并不适宜于用拨弦方式演奏.考察的结果显示,战国之前古琴的演奏方式应以击弦为主,而非一般以为的拨弦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钲是文献中常见的军旅乐器,形制丰富,不但可以控制军队进退的节奏,在军中还有警示和报晓的作用,甚至可以作为重要的赏赐象征皇帝的特殊恩宠.但文献中出现的“钲”不可一概而论,古代将钟体的正面偏上部分称为钲,此外,钲还可以指代另外一种用以悬挂敲击的乐器.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认真分辨.  相似文献   

18.
今"吉"多表示吉祥、吉利义,而在古代文献中"吉"还可有坚实义。对于坚实义,《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吉"有坚实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证据:第一,从字形看,"吉"从矢,而"矢"在古代有正、直之义;第二,音近义通,声符具有示源功能,从同声符字来看,以"吉"得声的字多有直、坚义;第三,坚实义与吉祥义具有相通性、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引进学科,符号学核心术语"sign"的汉译必须体现学科术语翻译的简洁、单义和一致性特点,并能准确反映其学科内涵。通过"sign"的四个不同汉译名称的分析对比,"符号"是"sign"的最佳汉译。首先,因为"符号"与所属学科汉译名称"符号学"的形式和内涵相一致;其次,"符号"在汉语中属上位概念,涵盖面广;最后,"符号"与"sign"在意义和功能上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20.
文人与琴     
<正>"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琴为之首,"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在文人眼中,琴不仅是抒发性情的乐器,还代表了文人修身养德的一种立场。古代文人所弹的琴,一般是七弦琴,史籍中多称琴。唐代刘长卿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句,"泠泠七弦"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