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力和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统一战线工作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实现整个中华民族政治上大团结、大联合的基本实践和有效途径.联系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新情况,系统地研究了统一战线与国家凝聚力的内在关系,着力阐述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切入点和着重点.  相似文献   

2.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企业有效运行的保障,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从凝聚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和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长庆油田公司企业凝聚力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中国石油企业凝聚力建设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离不开其理念的建设。赫钦斯认为,自由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它对抽绎永恒人性,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加强大学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妥协甚至融合,这些对我国当前在大学理念建设中坚持永恒的自由教育、坚持大学的个性化和整个国家教育特色、正确处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等具有明确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大家听说过"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吧?文化软实力作为国际竞争力、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什么是文化产业,该如何衡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呢?现给大家作一简单介绍。什么是文化软实力简单地说,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与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高校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顺利实现和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在高校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因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高校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高校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法对凝聚力的概念及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就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该分析研究有利于揭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规律,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历史责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院校的应有职责;民族院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优势独特;加强队伍与平台建设是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特色发展道路是民族院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 ,开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作为基层党组织 ,做好“凝聚力工程”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 ,也是发展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实施“凝聚力工程”要认清形势 ,把握“凝聚力工程”的出发点 :提高素质 ,找准“凝聚力”工程的着眼点 :从实际出发 ,掌握“凝聚力工程”主体的层次性 ;注重调查研究 ,保证“凝聚力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凝聚力是人际关系,也是价值观念,更是情感意志。论述凝聚力对组织的重要性和在实际工作中对组织凝聚力的认识误区;探讨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华爱国主义凝聚力是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把我国各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大家庭的纽带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爱国主义凝聚力大体有四种类型:骨肉爱凝聚力,乡土爱凝聚力,民族爱凝聚力,祖国爱凝聚力。爱国主义凝聚力的特点是:经久不衰性、广泛统合性、开放融合性、实现的合力性、要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凝聚力,也即社会内聚力,向心力。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基于共同目标所形成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合作行为。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凝聚力,一定的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凝聚力的增强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领导方式的影响;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互关系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社会凝聚力,必须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正确处理组织领导与组织成员的关系;二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国家民族精神共同体旨在构建跨越族性、超越族裔民族主义的共同体价值,建立多民族国家、社会与各民族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与认同理解,促进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兼具共同性与包容性的民族精神共同体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提供共同价值与精神凝聚力,培育多民族社会的交往理性,有助于构建符合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关系,加强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以多民族国家民族精神共同体为理念,新时代共同体建构的主要路径是推进族际政治文明的建设,改进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由此可维护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稳定结构,避免其他一些国家所经历的现代性危机和族群矛盾激化危机,进一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提升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要理清政治认同和国家凝聚力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凝聚力是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才能建构多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4.
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而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实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就意味着增进共同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关系实在论的视角看,共同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共在的社会关系模式,由具有共同性的多元主体联结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多维关系联结而成的复合型共同体,不管是从民族关系、地方与整体关系,还是从个体与国民共同体关系来看,共同性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和命脉。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助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因此,需要以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为关系纽带,增进政治之维的共同性;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利益为关系纽带,增进经济之维的共同性;以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为关系纽带,增进文化之维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1971年南亚危机塑造了次大陆新的权势格局,促动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关此次危机形成发展内在机理问题的研究可借鉴以色列学者本杰明·米尔教授提出的“国家—民族平衡关系”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西巴与东巴之间在巴基斯坦“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关系上的冲突与对立;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国家理念水火不容之下,国家间权力分配关系合法性的缺失这两个方面探究1971年南亚危机形成发展的地区根源。  相似文献   

16.
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国家,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全球化带来人口流动与迁移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情况更为复杂.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国家,必须面对如何处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问题.多民族国家应该是既体现包容性又有凝聚力的国家.相关政治制度的设计、调整、变迁过程,与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密不可分.具体来讲,多民族国家应该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宪法,对少数民族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的界定;要有合理的国家结构安排,以协调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关系;要有配套的资源分配、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政策,以调和利益分歧;政治制度中要体现出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以处理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即对中医文化的重视不够;对校本文化的研究不够;重物质环境建设、硬件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软件建设;重校风建设,轻学风建设,提出当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是加强中医文化研究;加强校本历史文化研究;加强对大学精神的研究;加强校园建设整体系统的规划研究;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习风气。并认为这对加强中医药特色、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软实力,助推学校的事业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学术创新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 ,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现状与问题及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探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人民的整体利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强调走这条道路全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突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加大力度反对腐败;强调加强制度建设等等。因此,走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有效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灾害之后,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再次显示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给我们留下不少重要启示;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加快政治文明建设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设立全国哀悼日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效粘合剂;抗震救灾中年轻人的献身精神彰显国家前途的光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