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祥贵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鄂西傩戏──还坛神述论朱祥贵傩文化是一种泛世界的宗教文化现象。上家族傩文化因时因地而异.黔东北、湘西土家族傩文化学者研究成果甚丰.资料搜集整理亦全。为弥补鄂西土家族地区傩文化研究空白.湖北民族学院民研所1992年和1994年选择恩施市三岔区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袁德洪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人祀”即以人为牺牲,杀人祭祀。它产生于人类一定的社会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的社会阶段消灭。 春秋时代,“临沂厚丘间,有次睢里社,常以人祭。襄公使邾子用鄫子处,相承雇贫人,命斋絮,祭时缚着社前,如见牺牲。魏初乃止”(《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伍辑之从征记》)。战国时西门豹冶邺的故事也属于“人祭”的范畴。屈原在《招魂》里也反映过南方民族 相似文献
3.
萧洪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4(3):43-46,72
对神与人的关系.人们的争论是曲折而复杂的。“还坛神”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关系的实例.即“还坛神”无神。一方面.“还坛神”中的神的作用局限于证明、沟通等人的作用上,神的品行局限于人的世俗化上。另一方面.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超越于神的。综观整个“还坛神”过程.驳倒的是天国──神的世界.论证的是人间真实──人的无穷力量。 相似文献
4.
欧阳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2):44-49
文章从实地调查入手,对恩施"还坛神"仪式音乐的旋律及结构特征做了初步梳理,并力图对仪式中的音乐现象做出相应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5.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九五“还坛神”学术研讨会由湖北民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召开的“还坛神”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至20日在本院举行。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吕拥长、著名适史专家、经文化专家张正明大地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省社科院过史研究所Mu呕研究员等应邀... 相似文献
6.
曹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4(3):47-48
“还坛神”学术研讨会综述曹毅1995年10月19日至20日.湖北民族学院民研所在湖北民院召开了“还坛神”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专家有湖北省社科院的张正明先生、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守华先生和省社科院楚史研究所的蔡靖泉先生,还有恩施州内从事上家族文化研究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刘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较为古老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鄂西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尤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一带为最盛,原称“南曲”,1962年始定今名,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娶媳嫁女、诞子祝寿及劳动之暇时的弹唱曲调。据其艺人所传遗物和师承关系等方面考证,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长阳南曲”即已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演唱,至同治、光绪年间,在长阳、五峰盛行,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长阳南曲”是土家文化与汉文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地方方 相似文献
8.
陈宇京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1):5-9
鄂西土家族山歌在民间存在的方式和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土家族人民在自己的山歌演唱过程之中,自然生成了许多犹如器乐牌子曲一样的即兴演唱套路,并因此产生了因为各种山歌曲牌连缀导致的曲牌"交杂"现象. 相似文献
9.
谭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浅谈《还坛神》语言特色及其他谭峰“还坛神”这种活动是解放前流行于湖北恩施一带的酬神祭祖.驱疫消灾.以求人畜安康.财运亨通的一种还愿仪式。在其迷信的外衣下.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举凡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神话传说、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乃至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0.
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45-48
"跳丧舞"是土家族先民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它以其古朴的气息传达出原始群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对其产生背景、发展源流、表现形态加以分析,试图揭示出这种民俗事象背后的原始宗教特征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万振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恩施《还坛神》的原始宗教信仰遗存初探田万振1992年以来.为了解恩施市的民族宗教信仰情况.我们召开了与恩施城关相连的红庙、六里坪、三岔几个乡的民间老艺人的座谈会.搜集到曾广泛流行的《还坛神》资料.并组织了一场中等规模的祭祀演出。《还坛神》是内容极丰富... 相似文献
12.
李醉海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2-7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有返祖还宗的风俗习惯,当地人称此现象为 “三代还宗”“返祖”或“二姓”。此现象可分为三种类型:怀子再嫁、过继养老、入赘。“三代还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接济、彼此共担的过程,再嫁、过继或者入赘的人家到了孙子这一辈人,认为养育之恩、父母之情已经报答,需寻回生父,找回自己的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尽社会道义的责任,对维系土家族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向煦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正> 近几年来,反映土家族傩愿祭祀文化活动的资料得到收集和整理,使土家族源远流长的傩文化呈现于世,引起国内学者专家的关注.本文仅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还天王愿神像画》结构的一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土家族傩文化的基本特征,傩坛中祭祀神像的历史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曹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土家族歌谣的显著文化特征曹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土家族文化主要积淀传承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中,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歌谣又是产生最早、流传最久、数量最丰、样式最完备的体裁,从远古蛮荒一直到现代文明,它歌唱了土家族社会历史生活发展推进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希腊神话从产生到定型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和演化趋势。笔者认为群体本位是中国神话的思想基础,诸神的"神圣化"是其发展方向;个体本位、人本主义则是希腊神话的精髓,这一特征集中表现在诸神的"人化"方面。地理环境、文化氛围、民族精神等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梅兴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1920年,在土家族、苗族聚居的鄂西山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神兵”起义,并蔓延到川黔湘边区。这以后,神兵起义时起时伏,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神兵”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团体,有很多近似义和团、白莲教之处。当年曾在鄂西战斗过的贺龙指出:“神兵虽然都是迷信团体,但其成员大都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为了反对军阀、反对苛捐杂税组织起来的。除了被地主恶霸掌握的一部分,一般 相似文献
17.
邓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现代维吾尔语按形态学分类属于粘着语言。这类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缀接在词根或词干上,形成语法形式和派生词”。维语派生词的构成是运用在词根或词干上附加后缀作为构词的主要手段。因而,分析维语构词后缀的形式,意义与功能便成为研究维语构词法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从这一观点出发,对维语中能产的构词后缀lik及其语音变体lik、luk、lük的缀接情况,表示的意义和词类的归属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尹素卿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土家族著名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是用以做服饰和被面的实用艺术品。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所创。每逢举行民间摆手舞会时,男女青年和民间老艺人都要把自己最美丽的“西兰卡普” 相似文献
19.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是一座享誉中外的科学摇篮。它不仅拥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孕育出像“联想集团”这样的高科技公司。2000年9月,该所招收了65名研究生,其中有一位名叫丰强泽,是山西省应县人。他不仅年龄最小,只有20岁,而且是硕、博连读生。 两个月后的一天,记者有幸在应县结识了丰强泽的父亲、现任应县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的丰开雄,请他介绍了儿子的成长过程和自己的家教心得。一席谈话使记者感受到:丰强泽并非‘饰童”,他的快速成材,是科学的家教方法结出的一枚硕果。 在大城市里的人看来,1955年出生的丰开 相似文献
20.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