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太平天国起义记》原名《洪秀全之异梦及广西乱事之始原》,是记载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著作。简又文先生曾指出:“历来欧美人士之研究太平天国者,咸以此书为最真确可靠之史料。尝考吾国官书或私人著作关于洪秀全身世及太平军初期历史之种种记载,其详实可据,无能出其右者。”这本书是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文所著,韩山文的主要根据则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之所传述。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洪仁玕为了躲避清朝  相似文献   

2.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幅绚丽的画卷。杨秀清的名字和功业与洪秀全交织在这幅历史画卷上,两人是分不开的。近百年来,凡论述太平天国历史,总不能离开杨秀清,他是个不可磨灭的形象。人们有的尊崇他、肯定他,有的贬斥他、诋毁他。因此。杨秀清成了一个有待作出正确评价的历史人物。 解放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蔚然更新。广大史学工作者在毛主席“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指导下,对杨秀清的评价问题,各抒所见,相互切磋,互有阐发和开展。但文化大革命中,万恶的“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影射史学,梁效、罗思鼎辈秉承黑主子的旨意,在太平天国史上做文章。他们虚尊洪秀全,把他的瑕斑也捧为美德,对杨秀  相似文献   

3.
论拜上帝教的二元化领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8 4 8年杨秀清取得代天父传言权 ,拜上帝教因此形成杨秀清、洪秀全两个教主。宗教的二元化领导酿致的最终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不仅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而且加速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向封建专制政权的转化。洪秀全因此失去军心和和民心 ,而遭失败。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自身的腐败和专制而导致。  相似文献   

4.
“逼封万岁说”是解释1856年天京事变近因的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它包含着两个直接的结论:一是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是图谋篡位,取洪秀全而代之;二是洪秀全受杨秀清之逼从而明确感受到杨秀清对他最高统治地位的威胁又绝不想被取代。从现有史料看,封万岁事当无疑问,关键在是否为逼封。对此,各种史料记述颇有出入,多系传闻,有许多自相矛盾处。本文拟从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人封号称呼的特征以及洪秀全的思想意识特征对“逼封万岁说”作一点考察,我认为,历史上并无杨秀清逼封万岁之事。  相似文献   

5.
儒学在太平天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儒学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命运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早年的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在一定程度上尊崇儒学,常引用儒学经典以论证他们的宗教和社会、伦理思想.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洪秀全改变了政策,焚禁儒书,否定儒学.但杨秀清对此有强烈异议,他以天父名义肯定儒学经典和史书的价值;于是洪秀全被迫下诏删改四书五经,宣布删改后准许人民阅读.然而,此事历十余年而未完成,因此,儒学书籍在太平天国一直处于不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6.
“四人邦”假左真右的史学思潮像祸水般严重地污染了太平天国史.杨秀清这个太平天国中的关键性人物就被罗思鼎加上了许多诬陷不实之词.罗思鼎污蔑杨秀清是太平天国中“尊孔倒退的总代表”,其险恶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邓付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其所谓立论依据则是《鄂城纪事诗》中一则杨秀清在武昌祀孔的“史料”.本文不涉及对杨秀清是非功过的全面评价,仅就所谓杨秀清“武昌祀孔”,进而联及  相似文献   

7.
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洪、杨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秀全和杨秀清不仅在定都南京以后矛盾尖锐,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也进行了一系列争夺权力的矛盾斗争。在此过程中,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盟者,萧朝贵是杨秀清的同盟者。洪、杨双方均利用了太平天国所尊奉的拜上帝教,使之成为与对方进行争夺的得力手段。杨秀清在权力争夺中处于攻势,而洪秀全则处于守势。洪、杨二人的个性特点也对双方的矛盾斗争起到了激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韦昌辉残杀杨秀清等人的严重事件。近年来,史学界都把这一事件说作反革命政变,韦昌辉这个阶级异己分子、阴谋家已遭到人们一致的鞭挞。但是对被杀者杨秀清如何评价,却存有争议。最近中华书局出版山东大学等四院校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把杨秀清说作“蜕化变质分子”,说他被杀前“篡位夺权的野心逐渐暴露”,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回京“‘勤王诛杨’,正是要粉碎杨秀清的篡位夺权阴谋”。这种说法,我是不同意的。杨秀清进入天京后虽然犯了一系列的严重错误,但他还不是一个篡权夺位的野心家,并未沦为天国的罪人。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6册中断言:“如果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就要把中国拉回到西方的中世纪”,“把中国历史拉向后退”。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在洪秀全心目中,“西方的‘长技’是基督教”,因此,虽然“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但所要学习的是西方的宗教”,搞“神权政治”,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这一中国近代史的主流背道而驰”。冯先生的上述论断及其依据大有商榷余地。关于太平天国”搞“神权政治”一说,朱东安先生已在《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上著文进行了有力辨驳;但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0.
一八五六年九月初,太平天国的天京发生了东王杨秀清被杀的严重事件。对事件的真相,近年来研究者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派以郭毅生同志为代表,坚执杨秀清之死,非洪秀全“有以死之”,洪、杨是始终“君臣契合”的。另一派则沿袭旧说,可推周自生同志的《对“天京事变”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来概其余,认为韦昌辉杀杨秀清,系奉洪秀全之召,并非主动行为。两说相悖,一如水火。对此,笔者作了些探索,谈点看法,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1840——1949)研究领域中,太平天国史研究一枝独秀,发展成“太学”。如何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太学”研究呢?我认为,除了挖掘新史料、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外,有必要对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拙文不揣浅陋,直陈己见,冀求教于“太学”前辈。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谈起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揭开了序幕。3月,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12月,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冀王。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以两江总督衙门为天王府,改南京为天京,正  相似文献   

12.
“天京事变”前,东王杨秀清是否称“万岁”与“逼封万岁”,这是关系“天京事变”起因和评价杨秀清功过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近百年来,史载互异,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乃是太平天国史上一大悬案。最近,我重读了《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六期《如何评价杨秀清?》和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杨秀清“逼封万岁”一事,是关系能否正确评价杨秀清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过去罗尔纲先生于其所著《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考》一文中,进行过详细考证,曾指出:“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六、七月间,杨秀清迫洪秀全让位,谋夺取太平天国领导权。”等等。①近来,在史学界关于杨秀清评价问题讨论中,得读郭毅生同志及骆承烈同志两篇文章,②发现二位同志论及杨秀清“逼封万岁”时,恰与罗先生的上述断语完全相反,均认为不可断作篡位夺权。学习之中,对比两种相反意见,我基本同意前一种意见,不同意后一种意见。这里,仅就郭、骆二位同志提出的若干令自己产生疑问的见解,谈一点初步看法,并期望得到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4.
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的政局和军情,历来为治太平天国史学者所注目。近来我们发现两本记叙天京情状的书——《金陵贼略》、《金陵被陷记》,特别整理,略作介绍,以飨同好。 《金陵贼略》,作者未署名,约1700字;《金陵被陷记》,署名野渡子,约1600字。该两书为线装本,合订一册,长24.7公分,宽16公分,直书无格,每页十行,每行21字,无标点。原是民间藏本,“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抄出,后辗转至武汉图书馆,最近在清理该馆旧籍时被偶而发现。  相似文献   

15.
<正> 太平天国运动俗称“洪杨革命”,洪秀全、杨秀清两人及其互相间的关系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洪杨初识到天京事变九年的洪杨关系史中,两人曾经历了“密切合作”、“双头并存”和“关系破裂”三个阶段。早在紫荆山活动时期,洪秀全就对杨秀清极力提拔,无限信赖,赋予他“代天父传言”的特权,并在金田起义之后连续晋升他为军师、全军统帅及东王等,使杨秀清很快成为仅次于洪秀全的第二号人物。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一些太平天国史著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由盛而衰,关键在于天京内讧;而天京内讧则是由杨秀清“逼封万岁”所引起的,所以“逼封万岁”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杨秀清则是太平天国的罪人。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洪仁玕不仅文化水平高、见多识广、有卓识,而且是最具新思想.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说:“盖千王居外久,见闻稍广,故较各王略悉外情.即较洪秀全之识见,亦略高一等.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能知其秘钥所在.”他的《资政新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其中确有真知灼见,以致连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也认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能静居士日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长沙发现的文献资料———《<太平王洪秀全檄文>公告文书》的解读,对长久以来教科书里认定洪秀全从金田起义伊始,就称为“天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结合大量清史资料、太平天国文物,分析讨论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封号演变,认为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开始,就是用“太平王”这个称号,直到咸丰二年(185 2年) 10月时还在沿用。  相似文献   

19.
在揭批“四人帮”影射史学斗争的推动下,史学界热烈讨论了怎样评价杨秀清?由此而提出又一问题,即怎样理解一八五六年“杨韦事变”后洪秀全对杨秀清的怀念? 洪秀全对这次事变,是从一八五七年石达开出走之后,才有步骤地用文字形式向全国军民表明态度的。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杨秀清的“逼封万岁”问题,是评价杨秀清历史地位的关键。目前史学界对此看法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根本否认“逼封”,认为是天王洪秀全主动加封杨秀清为万岁;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中,农民领袖争权夺利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