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晋时期的南北大族是司马氏政权的基本政治力量,与大族势力的结合成为该政权的特质,这一现象在会稽大族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西晋政权以北来大族为重,故会稽大族的政治地位已不及前朝.进入东晋后,随着世族地主经济的持续发展,东晋统治者为了稳固其政权,不得不拉拢会稽大族,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会稽士族官僚群体的形成,便是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大族势力与政权之间的这种关系,体现出两晋政权的士族政治本质.  相似文献   

2.
论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关系之演变——兼析陆逊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从孙吴立国到孙皓亡国的半个多世纪里,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从孙策时期彼此试探并渐渐靠拢,到孙权时期的全面合作及孙权对吴地大姓的一系列打击,再到三嗣主时期彼此之间的面和心背,双方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而陆逊之死也应该放在孙吴政权和江东大族的关系这一大背景下考察。  相似文献   

3.
公元911年,沙州(敦煌)百姓上甘州(张掖)回鹘天可汗书,这在唐末五代的河西历史中,是一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在河西吐蕃、沙州、回鹘三种势力的角逐中,沙州张氏汉族政权的衰落和甘州回鹘处于主宰地位的开端。此后,甘州回鹘迅速将其势力从东部一  相似文献   

4.
东晋时期 ,世家大族相继把持着皇室政权 ,陈郡谢氏也是其中一个。它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 ,为东晋政权的巩固与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也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处边关要塞、中西交通孔道、"四面围番"等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得敦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于拓边、征战等原因迁住敦煌并逐渐形成大族的敦煌世家大族最初都出身行伍。自然及人文原因使得敦煌世家大族崇文尚武,有别于中原高门视武职为浊官而尚清谈。他们文武兼备使得他们的家族具有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诸方面的优势,从而使的家族在敦煌绵延数百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大规模迁徙並纷纷起来建立政权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前后曾出现过由两个汉族和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五凉政权。这就是汉人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和李暠建立的西凉政权,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政权,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政权以及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五凉政权前后延续达一百六十年之久,期间,各政权辖境都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汉人。各民族的杂居错处以及胡汉政权的更替或共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它揭示了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和胡汉各族的相互融合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这里试就五凉时期各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其融合情况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十六国中,前凉张氏政权和西凉李氏政权,都是建立在我省河西地区的汉人政权。当时,天下大乱,人民到处流徙,整个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可是,在这两个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却相对地是一块比较安定的地域,无论是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还能保持相当水平,并有一定的程度的发展。因此,探讨一下前凉、西凉两个政权立国的政策及其影响,还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在鼎足而立的三国时期,地处西北边陲的金城郡(治今永靖县西北)和河西地区,既是曹魏联合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同西域诸国经济往来的前沿阵地,又是曹魏积蓄经济、军事实力,以做好统一全国准备的大后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曹魏政权一开始就对这里很重视。自赤壁之战后,曹魏一改过去只是奉行羁縻安抚的策略,开始重视这里的农业生产及内外贸易,对开发金城、河西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金城太守苏则、凉州刺史徐邈、敦煌太守仓慈和皇甫隆等人的一系列开发措施,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符合曹魏开发金城、河西地区以统一全国的决策,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之世 ,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就江东地区的情况而言 ,儒学世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且其社会地位也是随着江东地域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儒学大族形成、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轨迹。江东土著大族初始于秦汉之际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个别文士代表 ,但儒家化程度不高 ;两汉时期 ,部分中土人士或宗族陆续南迁江东 ,如陆氏、张氏、虞氏、贺氏等皆如此。在宗族繁衍过程中 ,其儒家化进程加快 ,比之汉魏以降南徙之北方大族 ,这些早先南徙者已成为江东土著 ,他们在东吴之世充当割据政权的支柱 ,势力急剧膨胀。西晋混一南北 ,江东大族势力遭受压制 ,沦为“亡国之余” ;东晋立国江东 ,起初借重江东土著 ,但从根本上说 ,整个东晋南朝时期 ,与侨姓士族相比 ,江东土著大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过 ,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江南地域社会的发展而言 ,江东大族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漠视的。  相似文献   

10.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绿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北宋的苏轼(公元1037—1101年)和南宋的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都是被称之为“豪放派”的词家代表。苏轼在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于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公元1078年任徐州太守,写下了《浣溪沙》五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的是第四首。辛  相似文献   

11.
辽朝契丹世家大族为了保护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有效地强化国家政权统治培养后备人才,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基于教育研究视角,挖掘有限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出土的碑刻资料,就辽代契丹世家大族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象、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形式与教材、家庭教育的特点、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契丹世家大族家庭教育的内容与一些方法有启示作用,但也存在调教不得法、偏爱、溺爱等现象,应该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尊法反儒和尊儒及法两条路线斗争,十分纷纭复杂和激烈。这个时期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以曹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和以袁绍、孔融等世家大族守旧势力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因循守旧还是大胆革新,是维护儒家名教还是废除儒家名教,是继续保持分裂割据还是实现国家的统一。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出身宦官家庭,受到世家大地主集团的歧视。最初当过东汉的县尉和太守,黄巾起义后,他逐渐发展军事力量。“官渡之  相似文献   

14.
范晔     
<正> 范晔,字蔚宗,淅川县李官桥人。生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末日(公元446年1月23日)。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父范泰曾任南北朝时宋朝侍中,均有文名。 范晔自幼聪慧,敏而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握其要旨,独有见解,善写文章,通晓音律,是著名的史学家兼散文家。17岁以后即进入仕途。曾任宋朝参军,秘书  相似文献   

15.
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昌原是车师王国前部的疆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不久,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又在车师王国前部的高昌壁设立戊己校尉,驻兵屯田,与西域都护府互为犄角。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晋朝在高昌建郡,下设田地县,这是西域实行郡县制的开始。张轨、吕光、沮渠蒙逊前后割据河西时,都向高昌郡派置太守。北凉为北魏所灭,高昌太守阚爽自立为城主。不久,北凉残众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西进鄯善,北袭高昌,阚爽逃奔柔然汗国,沮渠无讳在高昌重建北凉政权。无讳死,其弟安周立。北魏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袭破高昌,杀死沮渠安周,北凉灭亡。柔然另立阚伯周为王,这是高昌王国之始。太和十五年  相似文献   

16.
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敦煌文书,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两汉魏晋时期河西豪强大族势力产生晚而发展稳定快速,成份比较复杂,自保心理强的特点。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河西大族与河西诸割据势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对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河西大族对河西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封建化,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在保存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收藏于台湾地区的敦煌文书除了少量刊布之外,大量还没有公布,本文刊布的两件敦煌文书,就是2001年在台湾地区举办的二十一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公布的收藏于傅斯年图书馆的从未公布的敦煌文书,本文主要对这两件文书的年代、价值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辛酉年(901)归义军都押衙曹光嗣牒>揭示了901年二月唐朝中央向敦煌派出一个使团及其归义军政权迎接使团的安排.<河西节度使道场文>书反映张议潮收复河西率领的六军中有九姓胡军,可能就是张氏归义军时期以粟特人为主建立的军队.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西晋末年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到五凉时期是中亚粟特人入华的重要阶段。河西走廊是粟特人东来入华的关键地段,这里驻留了许多前来从事贸易的粟特商人,甚至还形成了聚落移民。前凉时期,一些粟特人已经在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开始崛起。到五凉后期,仍然有粟特人的活动影踪,渗透到诸凉政权的各个方面。后凉政权中的粟特人势力不可小觑,如西平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起兵反抗吕光,拥有极大的军事力量。在南凉、北凉、西凉对峙时期,虽然相关的粟特资料比较少,但通过钩沉辨析,也能发现一些粟特人或参政、或经商的活动迹象,特别是北凉末姑臧城内大量粟特商人被俘,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是学术界很少注意的问题,节度使多妻制的出现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存在的多妻现象;二是归义军节度使通过多妻制达到与敦煌各个大姓之间联姻,以维护自己政权的目地.从张议潮、张淮深到曹氏归义军的曹议金等,都采取多妻联姻.归义军时期敦煌百姓中多妻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为弥补因战争导致的性比例失调、人口锐减等采取的一项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