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论辩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的谋臣、策士论辩均已成为经典艺术,善用修辞、矛盾抓捏到位、进攻防守也总是令人防不胜防。当下"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由此,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具体论辩技巧及当下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3.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远在殷商的《尚书》,可谓散文之始。然其勃起,还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采集前史,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战国策》则记当世之事,保留了大量的战国策士言论;诸子散文,更是蔚为大观。探其原因,一是:时政衰微,礼崩乐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派"民族主义史学在抗战期间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亮 《河北学刊》2003,23(3):152-156
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学术团体,其主要成员雷海宗、林同济用所谓"历史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它的历史观是有非理性倾向,它的激进民族主义主张及其可悲命运则具有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作为战国典籍,在思维上具有发散特征,主张注重对形势的顺应和改造,言辞上磅礴恣肆,较之战国时代其他典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者由《战国策》4种“势”的情况中的地势,引出了“地理势能”这个新概念,认为地理的分裂造成了这种潜在的蓄势力量,从而形成了战国中的外交合和力与张力,对策士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并因此造就了《战国策》中的一系列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地理势能与4种“势”的关系,其中地理势能与时势、事势是并向的,与人势是对向的。  相似文献   

6.
虚构是文学发育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学叙事区别于历史叙事的一个突出特征。《战国策》中虚构叙事的发生与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等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其发生方式主要有依附史实、踵事增华和借名拟托、无中生有,而后者也即拟托文的虚构又可以分为附会、套括、仿改、缀辑、衍生五种,近乎涵纳了后世历史小说尤其是新历史小说的所有虚构叙事类型。《战国策》夸饰恣肆的文风、大量的寓言及一些长篇叙事文对后世的文学叙事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中有关屈原初任左徒时的一段史料赵逵夫一、《战国策·孟尝君出行五国章》校勘《战国策·齐策三·盂尝君出行五国章》云:孟尝君出行五国[1],至楚,楚献象床。[2]郢之登徒,直送之。[3]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四种黄老帛书的政治辩证法思想是以因顺而为为理论基础,主张适时和适度的斗争,要求把刑与德、刚与柔、无为与法治配合起来。古佚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对帛书《老子》有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王堆四种黄老帛书的政治辩证思想是以因顺而为为理论基础,主张适时和适度的斗争,要求把刑与德、刚与柔、无为与法治配合起来,古佚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对帛书《老子》有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粮仓的建筑与设置蔡万进(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秦国是我国战国时期最为富庶的一个诸侯国家,《史记·高祖本纪》云:“秦富天下十倍”,《战国策》亦称秦国境内“积粟如丘山”、“粟如丘山”。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士①,又提供了不少这...  相似文献   

11.
赵楠 《船山学刊》2005,(2):85-88
《战国策》和《韩非子》具有发散思维和逼仄思维的对向特征,但是在较为深入的层面下,两者却都具有自然的人性恶观,并且认为人性可以因循利用,附着其上的是一系列趋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吕不韦是投机大商人,同时又是善于搞政治投机的大野心家。他猎取贏利“无数”倍的“建国立君”的政治大买卖(《战国策·秦策五》),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战国策》作“食兰田十二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政治野心家的前身是游士,是春秋战国以来象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等等一类游士而兼商贾的人物。换句话说,这一  相似文献   

13.
透视西汉政坛风云,剖析政治集团斗争──读《西汉前期的政坛》龙显昭陈玉屏同志的专著《西汉前期的政坛》,已由成都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该书论述汉高帝至武帝间包括吕后在内的六代政坛风云,时间跨度凡120年。专书讨论西汉前期的政治斗争,依个人所知,国...  相似文献   

14.
《晋阳学刊》去年第1期刊登了吴大英同志《三权分立与反封建斗争》,作者在第二节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时,把卢梭与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相提并论,认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政治观念比孟德斯鸠更前进了一步。”我觉得这里关于卢梭政治思想的提法有几点不妥,在此提出来与吴大英同志商榷。其一,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嫉恶如仇。在许多著作中(如《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尔》等),他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实际记事到鲁悼会十四年(前453年)。它广泛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候国之间的斗争和各诸候国内部的斗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今天研究春秋时代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问题,建国以来进行过反复的争论。我基本上同意郭沫若同志的观点,而主张以战国时期的七国变法运动作为划分前后两个不同社会形态的界限。从西周末年起,经春秋到战国,在奴隶和平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而变法运动则把这些变化肯定下来,确立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治国方略政策,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个学术之自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程中。先秦时期,学术上的繁荣,思想上的解放,孕育着政治上的统一,经  相似文献   

18.
萨孟武,系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学家,学贯中西,著译宏富。他早年留学日本,接触西方尤其是德国的政治理论,回国后长期在大学任教,撰写了多部政治学著作,其中以《政治学与比较宪法》(后定名为《政治学》)最能体现其政治理论。萨孟武主张,政治以力为基础,权利由斗争而来。其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学界颇有代表性,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将《战国策》纳入政治思想史的范畴,分析"尊士"和"尊君"这两个悖论性主题。二者看似冲突,实为和谐,共同与"崇谋"、"尚贤"、"重利"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尊士"构成显性主题,"尊君"则是隐性主题,并且规定了"尊士"的上限。"利"将士和君合而为一,促成中华帝国的形成和士的消失;而这段历史也证明了《战国策》主题思想既冲突又和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陈立柱 《学术界》2012,(11):108-117,284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十年"徙于钜阳",元明以降学者信疑参半,近年研究者提出此前三十多年楚国外部环境相对安稳,没有必要迁都,因而否认之。此论不可取。据《韩非子》记载,楚国迁徙钜阳前魏国于陈城周边三败楚军,对楚都形成三面包抄态势,说明楚王不迁都无以自安,此与《六国年表》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还有,《战国策》记楚令尹春申君言"魏、齐新怨楚",以及春申君让出寿春封邑以建设新楚都等,可以进一步说明楚与魏、齐之矛盾,及匆忙迁徙后之考虑。《韩非子》、《战国策》为先秦旧籍,有关记载也可以和其它文献资料相对证,足以信人。再说《六国年表》所述有早期官方谱牒历记以为参照,较之纪传可信度要高,文字简短,传抄误写的可能性亦小,不可随意否定。钜阳的位置大略当今阜阳市以北颍、淝二水间,正当郢陈南下江淮的冲要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