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世界三大古典逻辑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中都没有对逻辑规律的专门论述,所以,在逻辑史的研究中,此课题一直没能引起重视。逻辑规律是逻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三大古典逻辑中只是因明中没有理论的概括,亚氏与墨辩中都有理论说明。尤其是墨辩,尽管没有明确提出逻辑规律,但在关于“辩”的定义、法则、态度等有关论述中明确揭示了逻辑规律的基本内容。相比而言,墨辩关于逻辑规律的理论最丰富,论述也较为深刻  相似文献   

2.
<正> 对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章士钊、谭戒甫、沈有鼎等学者,先后都提倡并做过这三大古典逻辑的比较研究工作。但以往的比较研究多是就演绎而论,很少顾及归纳与类比。本文试对墨辩、因明与亚氏的归纳逻辑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对归纳在三大逻辑中的表现形式作些考察。亚里士多德是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对归纳的理论作了系统而又深刻论述的人。在《工具论》里,他讲到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同时也讲到了作为认识方法的归纳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这里讲的墨辩逻辑也就是墨家的逻辑学。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叶的墨翟,完成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后期墨家之手,主要体现在《墨经》中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里。墨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最高代表,由于它主要是讲如何辩论的问题,因此常称墨辩逻辑。它的创立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差不多同时,但两者的运行轨迹迥然不同,前者只是昙花一现,而后者却光华世界,成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一强烈对照,几十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思索着这一问题:墨辩为何沉沦了呢?关于墨辩衰落原因的探讨,虽已有不少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之文,但笔者认为,大多  相似文献   

4.
体现中国古代逻辑最高成就的墨辩逻辑,是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对“辩”的探究中,宣传和论证自己的主张,辨析和批驳论敌的谬误,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逻辑思想,形成了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学相媲美的逻辑体系。墨辩对谬误的辨析在它的逻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墨辩即逻辑”一说,梁启超创立于前,胡适张扬于后,至今成为神圣的教条,其实是历史的虚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墨辩逻辑学”进行解构。本文认为,墨辩是墨家的辩论理论,包含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发展成逻辑学。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对立的,逻辑学用抽象方法研究推理形式,墨辩则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标准,推理的取舍以具体内容为准,结果被语言现象和意识形态引入迷途,走向逻辑的反面,即逻辑矛盾。矛盾的症结就在《墨经》的《小取》篇。  相似文献   

6.
三大古典逻辑论辩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大古典逻辑即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都产生于论辩之风盛行的时代,都具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和丰富的论辩理论内容。对于论辩的本质、作用及目的,三大逻辑都有论述,而墨辩论述最为深刻、精辟。论辩的形式和方法是三大逻辑研究的重点,同时,三大逻辑都很重视谬误问题,都深入论述了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措施。当然,它们的研究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比较它们的研究成果,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正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故、理、类"是墨辩逻辑的基本范畴,通过对"类"及其与"故"、"理"的关系和分析,显现其逻辑体系的基本特点墨辩逻辑是类的逻辑,但其类推不是纯外延的,具有内涵逻辑的因素和倾向;它是融演绎、归纳、类比为一体的综合型逻辑;它是论辩的逻辑,初步探讨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它属应用型逻辑,其体系是非形式化的.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科学的开山人,这位被马克思称为“特殊的探宝者”,之所以能创建出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提供有效思维工具的逻辑科学体系,离不开他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更离不开他对人类思维实践的系统概括和总结.思维理论产生于思维实践,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的诞生,主要有三大思维实践前提.一、证明的思维实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始终贯串着证明的思想,在他首创的三段论中,更是着重强调了证明的三段论,他在《前分析篇》中曾说:“我们必须首先说明我们所探讨的主题以及它所属的学科.它的主题是证明,对它进行研究的是证明的学科.”①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的  相似文献   

9.
王路 《学术研究》2007,(11):16-22
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应该有今天的理解,但是还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本人对逻辑的理解,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应该区别清楚。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核心句式是"S是P",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是本身",因此在他这里,逻辑中的"是"和形而上学的"是"是相通的。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它不仅涉及逻辑的研究和哲学的研究,也涉及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我认为,是值得讲一讲的。  相似文献   

10.
一明末清初,西方逻辑首次输入我国;随着乾嘉学派的逐渐形成,诸子之学复兴,儒家独尊的局面得以打破,已成绝学的墨辩逻辑重昭于世.清末民初,西方逻辑再度输入中国,而早已传入本邦的印度因明逻辑也得以复苏.至此,各具千秋的世界三大逻辑体系在中国形成鼎足之势."欧学东注,学者凭借新知以商量旧学."一批从事三大逻辑比较研究的学者脱颖而出.广东新会的梁启超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逻辑在墨翟、惠施和公孙龙诸人的实践逻辑基础上,至战国晚期的《墨辩》已日臻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理论逻辑的体系(注)。以后,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况,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正名逻辑,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墨辩》的理论逻辑,对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将荀况与《墨辩》的概念理论作一集中的探讨,力图具体的阐明中国古代逻辑,在概念理论上的演变、成就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墨辩是我国逻辑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典范,是我国古代辩者思想的集大成,也是在对先秦诸子学说的批判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坚持求真的逻辑原则、求胜的论辩宗旨,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竖起了反对谬误和诡辩的旗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类推谬误论  相似文献   

13.
在逻辑史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演绎逻辑,虽然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前篇》中研究了归纳法(主要是完全归纳法)。在他看来,归纳法只是三段论的一种,他是从三段论的角度研究归纳法的,没有归纳就不能获得一般,就不能为演绎提供前提。因此,亚里士多德是以演绎为核心来研究归纳问题的。 直到16—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的同时,批评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培根重视观察和实验,始终坚持唯物主义道路,创立了寻求事物原因的三表法,即:本质与具有表、差异表和强度表,建立了归纳逻辑体系,成为归纳逻辑的奠基人。从此,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演绎逻辑和培根开创的归纳逻辑,就成为逻辑科学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弥补了  相似文献   

14.
三、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墨辩为什么会受语言现象和墨家意识形态的支配呢 ?追问下去 ,我们就会发现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是相对立的。(一 )两种对立的推理理论 :墨辩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根本区别本文所谓逻辑学指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主要是有效的推理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是提供一个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思维工具或推理工具 ,有关推理的理论构成了逻辑学的核心。墨家也研究推理 ,其目的正如郭沫若所说 ,主要是为“辩敌致胜” ,而不是“专为寻求真理”。 目的的不同决定了研究对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论墨家的类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墨家的类比陈克守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特别是后期墨家,主要研究逻辑学,代表作《墨经》,在当时代表了中国逻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墨家的逻辑,被称为墨辩逻辑,其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在三大古典逻辑墨辩、因明和亚里斯多德逻辑中最为深刻,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从...  相似文献   

16.
田宝祥 《理论界》2022,(8):75-80
秦汉以后长期“中绝”的墨学,曾在近代迎来一次小的复兴。墨学之近代复兴由毕沅、王引之、孙诒让等人对《墨子》文本的校勘、注释而开启,经梁启超、胡适、郭沫若等人对墨家思想的研究与分析而形成浪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墨学的复兴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者,并非墨子本人所阐发的“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而是后期墨学所归纳的“墨辩”的逻辑、论辩思想。将逻辑的概念、规律、理论、方法与现实的政治、道德、社会、生活相系,从而寻求价值与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说是“墨辩”逻辑的思想特质,亦可说是“墨辩”逻辑与西方形式逻辑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墨辩》丰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逻辑思想,建立了较系统完善的逻辑思想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它对名的概念本质、正名的前提和原则以及划分和定义等正名方法做了创新性地探索。《墨辩》的正名思想对当代中国逻辑学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逻辑,是指公元800—1500年间在阿拉伯地区由伊斯兰哲学家所发展的逻辑学说。从源流上看,阿拉伯逻辑属于西方逻辑,它是在晚期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保存和传播的古希腊逻辑传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阿拉伯最早的一批逻辑学家就是古希腊逻辑的翻译者和注释者。阿拉伯逻辑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保存了古希腊逻辑,并把后者传播到西欧,西欧中世纪逻辑学家正是通过它才得知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并接触到麦加拉-斯多亚逻辑,从而促使西方逻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的出现;另一方面,阿拉伯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逻辑专著《墨辩》中,“故、理、类”统称为“三物”。目前,在《墨辩》逻辑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比较研究方面,对“三物”的解释很不一致。笔者认为,随意比附,会曲解《墨辩》逻辑的本意。关于“三物”的系统论述,见于《大取》篇:“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诸立辞而不明于其故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对此,我们可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股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波澜叠起.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也不例外,专著和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学术成果硕果累累.这股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也许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西风大举东进的形势下的寻根心态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当然,任何民族,尤其是曾经拥有过骄人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民族,都会以先人的光辉业绩来鼓舞后人.在这股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潮流中,张忠义先生所著的《中国逻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版)确实是一本颇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在该书中,作者不但对中外逻辑史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且更着力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比较研究中,张忠义先生不但发现了在中国名辩与古希腊逻辑、古印度因明的异中之同,更重要的是,也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从中勾勒出中国逻辑的独特的魅力.作者处处运用比较方法,站在现代逻辑的高度,发掘出了许多中国逻辑史中被人们忽略了的宝贵思想,取得了崭新的学术成就.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尤为突出:一、逻辑形式是从语言形式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很不发达,但是,这并不妨碍古代先贤运用抽象的方法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讨论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则、规律).张忠义先生在众多典籍中探颐索隐,钩深致远,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名辩尤其是墨辩中已经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