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明季澳门成为早期天主教的传教基地,为西洋美术传播和东西画风融合创造了备件。欧洲传教士画家和西画作品的到来使澳门西画创作一度繁荣,留下了东西方折衷画风的油画、壁画等作品。早期东西融风绘画主要的创作者是亚裔教区画家和中国画工,西方美术经东方人之手后从绘画语言到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异,产生了以东化西的风格语言转化。呈现出独特的绘画风貌。  相似文献   

2.
清廷画家郎世宁在中国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特殊画风,直接影响了后来流行于都市民间的月份牌,并与新年画结合起来,使得这类通俗画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通过对月份牌、郎世宁绘画和新年画的风格特征的探讨和分析,来阐述作为三者共有的光润和鲜丽的绘画样式,形成了倍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当今工笔人物画已不再为传统的成法、样式所拘泥和束缚,它的题材也不再是神话人物或历史故事,它的表现形式既有传统、平面的装饰,又有来自西方的写实;有现代样式的形式构成,也有稚拙朴实的民间画风。虽然现代工笔人物画家们用现代语言把他们对古典的理解进行了现代改造和重新诠释后,还缺乏改造的圆满和诠释的精确性,但我们看到,画家们在经历了主题与形式、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各种对经与磨合之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契合点,使工笔人物画成为当今最有潜力、最有现代感的画种。  相似文献   

4.
从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起,中国人物画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辉煌发展历史。可以说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是其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在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是人物画历史上的最活跃时期,为人物画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极为宽松有利的客观环境和学术氛围,对于人物画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充分施展艺术才华的最佳时期。面对当下的这种大好机遇广大人物画家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艺术审美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是历史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中国人物画的创新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我国发现的第一幅人物画作品到现在,在长达两千多…  相似文献   

5.
天然木家具是精选老根、古藤、树瘤等天然材料经过创作者妙想巧构才产生的陈设性家具,目前传世的实物极少,而在明清时期文人传统绘画中留有对天然木家具的大量描绘。以清代画家改琦的诸多人物画为代表对其二十幅人物画中的天然木家具进行了分析,从尺寸、材料、造型、装饰和使用环境分别阐述其形制艺术特色及其“典雅、朴拙、自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晚明画家董其昌绘画的笔墨语言的特点。他借鉴禅宗的思维方式 ,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的整合与超越 ,在对传统的融会中达到了个人画风的新变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将书法性笔墨引入绘画 ,使笔墨脱离自然而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术界普遍认为 :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与宋代院体画为主流的画风大不相同 ,这是蒙元入主中原后给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冲击在绘画上变异的直接结果。但奇怪的是 ,元代画家的观念和对笔墨的追求与前代并无大异 ,这可以从黄公望所著的《写山水诀》中得到印证。笔者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来管窥元画家、特别是黄公望本人的绘画观对前人的承传与变异  相似文献   

8.
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与画家的个人情感、兴趣爱好与审美趋向.当前,水墨人物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艺术并发展.文章指出当前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在吸收西方造型手法的同时,也存在着失去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的抽象美和画家的情感无法充分发挥、艺术风格单一的问题.因此,在向西方绘画学习的同时,也应正视文人画“意向造型”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我国民间美术中的某些手法,这样,我们的水墨人物画才能解决艺术风格千篇一律的问题,迎来水墨人物画创作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北宋“翰林图画院”是皇家御用画院,这种“御用”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绘画有着自身的创作特性,这在题材上,表现为“院画题材的确定性”和“合乎赵宋统治阶级政教需要的特性”。在画风上,则表现为“院画创作讲究对传统画风的继承和对画院本身所确立的‘体制’画风的师承”以及“院画的创作要合乎皇室宫廷的审美趣味”。上述创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泯灭了院画家的创作个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尤其是在北宋徽宗朝,院画家“竭尽精力,以副上意”,就等于是在探索和完善着新的院画“体制”--“宣和体”画风。  相似文献   

10.
主持语:和富有装饰性意味的工笔人物画相比,蒋才的工笔人物画却有所不同,他选择的是写实性的描绘,这当然与画家的审美取向不无关系,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从他创作的几幅主题性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注重写生和意境的提炼、注重情感与心性的抒写,在描绘上尽情的展现着丰富的细节和意态的神韵,在现代和传统语汇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关...  相似文献   

11.
书画鉴定,其目的在于辨真伪、明是非。个人风格是指书画家在艺术上独特个性的发挥,其表现形式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书画家由于思想、性格、审美情趣、习惯及使用工具、方法等不同,书画作品的面目风情也就各异。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具体,中国古代画论无不以个人风格的不同作为品评书画的依据。书画作品的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笔与墨是中国水墨人物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段。笔墨既可造型,又可进行主观的意象传达。在水墨人物画写生中锤炼符合自己心性的笔墨,对于传达笔墨意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提升对笔墨造型的理解,拓展笔墨表达方式,使笔墨与文化相容,笔墨与生活相汇,通过笔墨同造型的有机组织,在形式上寻找独特的笔墨意味。  相似文献   

13.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以“元季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成就的山水画境,在创作中以情构境,缘心立意,以笔情墨韵抒发人生信守和志向,表现出飘逸洒脱的生命意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拙"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中享有崇高地位.它的产生总是针对着繁缛、空洞的形式主义的流行与泛滥,因此"古拙"风格蕴涵着批判意识.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感知方式,这使其既高不可及,又无法被继承超越.而中国近代、当代艺术界"古拙"风格的频繁出现,其实隐藏着本土文化衰落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15.
宋元之际山水画曾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型。以禅宗影响为透视角度,分析此次山水画转型中的题材和审美境界问题,可以得出三点结论,即:描绘题材变得平淡;从真实静谧的审美境界中拓展出虚幻静寂的审美境界;强调画家应通过创作行为体道并在此基础上使画面的真实感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6.
就艺术社会学立场探讨黄慎代表性人物画所具有的社会因素,及其作品内涵所反映黄慎当时艺术社会交往的互动条件,可深化纯粹风格论所造成的偏颇。黄慎的绘画风格与闽派上官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此中演变过程即为黄慎个人风格形成之所在。由此,黄慎之于扬州画派,及与闽派的联系略可清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工笔重彩艺术在新的语境下重现生机。但因为艺术家多有着迫切的发展心理,在国门突然大开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引导,故此在对异域艺术因素的借鉴上产生了盲目性。由于创作上缺乏对传统的承接,使中国画的民族性受到了忽略。工笔重彩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因此,艺术家既要借鉴其他画种的长处,又要保持民族性;既要发扬民族传统精髓,又要表现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国重彩艺术的未来才会既有现代感,又能表达画家个性,并且在本质上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赵孟頫与元四家的升降进出,与元代绘画的发展趋势及文人画的审美趣尚紧密相关,这可从宋元绘画之变,文人画推崇"逸品"进一步寻找原因。虽然赵孟頫"提醒"元画品格,自作涉及多种题材,却没能明确元画的发展方向,其画也未形成个人的典型风格。元四家才是成熟元画的代表和最高成就者,也因为他们符合并引导中国绘画向山水发展的潮流,而成为后世之典范,为明清两代极力推崇和模仿;文人画对逸品的审美倾向,使倪瓒的地位抬升得更高。所以,赵孟頫与元四家之变,正是中国绘画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艺术传统中,静物画由于总是纠缠在对日常事物的细节描绘中,不能创造与纯粹的感官愉悦相对立的精神愉悦,因而被斥为机械的艺术,并被列为艺术家族中的最低形式。因此,一些艺术家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们将静物画与伦理、艺术、审美和创造相联系,让静物画疏离对静物本身的机械的描摹,从而使静物画的价值得到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20.
虚谷为晚清海派杰出的画家.其花鸟画作品,带着清新的现代气息,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笔墨、造型、构图和色彩,给后人留下新奇的画风;其超前的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