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能够跨越时空,属于整个世界,“属于所有的世纪”。莎士比亚作品的文本阐释研究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重要前提,是莎士比亚研究的基础一环,也是莎士比亚研究的源泉和动力。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和新的文学研究视角的出现,学者们不断将莎士比亚作品置于新的背景之下,从新的视角对其加以阐释。改编是一种传承,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对改编及其遵循的原则进行研究将为改编提供理论指导;对改编后的作品进行研究,将促进改编质量的提高。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是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集中体现。对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培养适合传播莎士比亚的语境,对改编作品的本土化思考以及传播手段的研究,都将促使莎士比亚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其电影改编同样大获成功。本文从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两种媒介出发,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电影改编问题,从电影的套层结构、固定结局和镜像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性在电影改编中的表现和变化,探讨该小说的电影改编实践,并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莎士比亚电影的摄制和上演,在世界各国热闹非凡。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论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内地的某些电影已经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姜文的一系列电影作品具有无中心、无根据、拼贴式、多元主义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从碎片式语言、不确定性以及黑色幽默等三个方面对姜文电影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体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作品译本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从民国文化转型时期文化界产生的三大趋势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认为此现象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传统下层文化地位大幅度提升及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三大趋势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巴赫金对话理论探讨莎士比亚作品译本的接受状况有利于人们对其进行历史与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从文本的角度研究林奇的电影,我们便可看出其电影的特点是不确定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探讨林奇电影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电影作品及艺术。  相似文献   

8.
从文本的角度研究林奇的电影,我们便可看出其电影的特点是不确定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探讨林奇电影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电影作品及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文学的茂密丛林中,莎士比亚无疑是一棵参天巨木.他对东西方戏剧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作为一位人文主义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很少有人论及其作品风格中显现的浪漫主义因素.从莎氏的代表作品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文化潮流出发,来研究一下莎士比亚作品的浪漫风格,进而揭示出其作品思想的深层意义,是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性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各自特点 ,指出后现代性电影是电影游戏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游戏电影 ,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观,从认知角度通过实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隐喻、转喻的识解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影片《记忆碎片》(memento、2001年),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实验电影。在这部120分钟的影片中,几乎浓缩了后现代主义的所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索克尔研究卡夫卡作品的两个重要特点 :虚幻的模拟和解梦的功能主义。本文按照索克尔批评在五十年间的演进 ,强调了卡夫卡作品内在因素对其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亚里士多德的模拟学说到托多洛夫的虚幻艺术 ,从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到新批评派的作品固有论 ,这些可以解释卡夫卡作品的学说皆为索克尔吸收利用 ,同时说明了卡夫卡作品所具备的纷繁魅力。索克尔以读者为首 ,从作品内在要素入手的方法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15.
中美合作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继《大地》之后改编赛珍珠小说的第二部成功之作。此片间世的艰难过程反映跨文化创作之不易,强大耻容体现伟大作家的成功之作对艺术家的感召力。这部中国产的好莱坞电影精品其情节、主题与原作有所不同,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地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全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诸多评论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莎士比亚作品中充满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显示了莎士比亚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但评论家在评论其作品时却很少涉及其中的修辞手法,这对深刻理解这位文学巨匠乃是一件憾事。文章列举其中一些修辞手法,并略加点评,与读者共同欣赏。  相似文献   

17.
电影《画壁》由《聊斋志异》中的同名作改编而成,不仅沿袭了原作的题目,情节线索也大致类似,但电影对原作进行了成功的改编和创新。原作中所出现的人物,或者由于篇幅局限或者受作者所要表达重心的影响,其形象稍欠丰满,电影则在人物内心刻画、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原作中消极颓废的"出世"思想,被弘扬人间真情的崭新主题所取代,提高了作品的格调,增强了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莎士比亚对爱情这一人生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多年来,围绕这部作品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修正主义者对这部作品作了严重的歪曲,认为三角恋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甚至抽掉这部小说的政治内容,摄制黄色电影,毒害青年,以便为他们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四人帮”更利用小说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主情说"这个中国戏曲批评的角度出发,比较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情"这个主题的表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情"的精神与主题的表现有同有异,这与他们的哲学思想、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从"主情说"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和比较,能加深我们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与从其他角度展开的比较研究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