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春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70-72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日本侵略者与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相结合,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侵略分子和“日奴”、蒐集情报、制造侵华有理舆论,以利于“大陆政策”的推进。其主要途径有四:一是通过东亚同文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通过同仁会开展医疗保健活动; 相似文献
2.
黄长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5):59-63
嘉道之际美国对华贸易的飞速发展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引起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和了解,从而使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水平有了一个飞跃。近代前夜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和了解,构成中国人最初的美国观,并深刻影响了早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3.
米卫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72-75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口急剧增长,并由此引起了较为严重的粮食问题。日本政府将向海外移民作为排解危机的重要途径。日本殖民主义者则打着"人口过剩"、"粮食不足"的幌子,对华逐步实施移民侵略,以达到其谋占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论李向平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其近代化却是处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压力之下而迈开步履的。因此,在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眼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先进之欧洲文明作为本国近代化的唯一参照体系。于是,... 相似文献
5.
俞祖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1):21-28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 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 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 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 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 “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焜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日本人的生活水准已经相当可观,究竟对于文化的关心如何呢?作者在(台北)《日本研究杂志》第332期上发表文章,以“对于文化活动的重视”,“一年的文化活动”,“电视,收音机的鉴赏”,“观赏演出”, “今后的现赏愿望”,“电影欣赏”,“艺术 相似文献
7.
8.
9.
韩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3-85,108
汉字最初传到日本之时作为象征神圣与权威的事物被日本人民所崇拜。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治时期以来众多的知识分子却提出了以废除汉字为主的汉字观,并开展了盛极一时的汉字废除运动。明治知识分子的这种汉字观是受国学者及水户学者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自国优越思想。明治时期的汉字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既自我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卓宇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在中日关系史上,日本人的中国观经历过几次变迁,古代慕华到近代后期的蔑华,战后的赎罪意识和对中国的亲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实力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对华不友好的观念,冷战结束至目前阶段,日本对中国的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日本历次中国观变化的背后,都是以中国实力的强弱和中日力量的对比为基本参照点的,因此虽然目前日本的中国观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尚不足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国家增强实力并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将会是形成日本友好的中国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许晓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7-124
明治维新时期,各种非传统的近代权利观念在日本社会产生并被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一方面使长期受传统封建权利观和等级观束缚的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另一方面也为新的近代化政治体制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2.
欧盟对华反倾销与中国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红珍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1):21-24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迅速增长,欧盟对我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的首要目标,直接阻碍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实践及中国出口商品屡遭欧盟反倾销指控的重要原因,从而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在其传统的价值观上,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根源。集团主义是日本固有的价值观念,同时,西方的某些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日本也备受推崇。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交织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隐私观:他们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也非常重视个体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谭建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近代以来,前往重庆的日本人日益增多.他们对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状况进行实地考察,撰写了不少旅行游记.这些游记的作者,既有外交官员、实业家,也有僧侣和普通教师.不论他们出于何种目的来到重庆,但都是站在维护和扩大日本本国利益的立场,对中国内陆进行观察与想象的.通过解读这些游记作品,不仅能够再现近代重庆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可以了解近代日本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对立的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15.
段云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从林则徐到孙中山等中国近代先贤都对香港紧密注视,其认识逐步演进,主要是视其对香港本相及其两面作用的认识程度和价值估量,到孙中山有意收回香港而臻于最高意境,驱动这一认识演进的是日趋强烈的忧患爱国意识和亟亟于振兴中华的心。其历史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人有关成才的意识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在以青年为中心逐渐扩大,在中老年阶层中也产生了变化的萌芽。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成名成家愿望强弱的问题,而是明治时代以来日本还未曾经历过的根本的变化。关于这种变化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既不是现在的日本人不想成名成家,也不意味着传统的成才观已经灭亡和学历社会的消亡。日本人的现 相似文献
17.
黄宝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103-106
义理是日本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主要有“对社会的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两类。通过调查发现义理并非是日本特有的道德观念。中国宋学的义理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既保持东方本色又带有日本特点的文化现象,成为扎根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一种风俗、社会规范。义理与人情并非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8.
邢丽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我国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五四运动历史的研究,著书立说颇多,成果卓著。但其成果中,却少见对日本人认识五四运动的评介。笔者认为,深入研究此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五四运动史和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评价与研究。本文试对五四运动当时日本人的五四观作一粗略探析。 相似文献
19.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都离不开自身完善及对外来文化选择的调适。近代中国是在资本主义列强重压下,进行被动的文化选择。由于社会背景与思想认识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派别。从纵向上看,又有“代”际之歧。总结起来,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近代日本与中国教育改革的比较考察 ,总结出影响近代日中两国教育改革走向的社会政治、经济动因 ,从历史的比较研究中 ,总结经验 ,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