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量化测度的思考——兼评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及二者关系的现行衡量指标和判断标准,提出评价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状况,应以城镇人口比重、工业就业比重为衡量指标,以IU比为评价标准,并据此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现实进程做了实际测量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日、韩三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历来有家庭养老的传统。近年来,这三国都经历着传统家庭解体的变革,尽管国情不同,这三国子女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漠,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减少,单身老人与老年人夫妇单独生活的家庭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养老观念等因素的差别,三国在人口老龄化方面所采取的具体对策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内较为流行的"二次现代化理论"出发,对现阶段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省区的现代化状况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加快其现代化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阶段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问题。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所带来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从而使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放慢;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以工业化进程为核心,不应脱离工业化进程,盲目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对后工业社会经济的赶超。 相似文献
5.
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现代化早发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 :开始大规模转移的时间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动 ,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压力型转移 ,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 ,基本上走的是分散型转化之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决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已有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转入非农业部门就业,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劳动力转移模式来看,以1990 相似文献
7.
人口现代化的生成背景和推进模式——基于人口转变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人口转变论为解释工具,回答和评析了人口现代化的推进模式问题。在特定背景下,世界人口现代化过程表现为三种基本的推进模式:①人口现代化的自发型内生模式。主要是针对欧洲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的一种经济动因模式;②人口现代化的外推型外生模式。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的一种控制动因模式;③人口现代化的混合型模式(内生模式与外生模式相结合)。主要是针对后起现代化国家或地区而言的一种经济动因、控制动因合力而为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以及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与区域非均衡度比较研究--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大省为例,从转移地域类型、转移产业类型、转移人口类型、转移时间类型、转移动机和转移收入6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如果农业生产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采用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以及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一个整体会导致劳动力转移的陷阱,从而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突破劳动力转移的陷阱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工业化、教育和农业发展的模式不仅仅受自然资源、投资、政策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劳动的态度等文化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背景很可能是亚洲和拉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后果的原因,也就有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工业化中出现的“村村点火、家家冒烟”诸多负效应对今天新农村建设仍有影响,曾经的曲折路径以及复杂后果对未来乡村社会发展同样具有警示作用。期望不重复曾经的老路,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得失;期望找到乡村理想的发展路径。就有必要解析乡村过去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与机遇。本文在解析乡村工业化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即在一定条件下,乡村必须走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化道路。在路径选择中,要克服土地资源浪费、规模过小等弊端,形成依托乡村,集中城市或城镇的乡村工业格局。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中国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继续教育具有更强的产业性 ,也更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促使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加速进行。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机制对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多数城市农民工长期流动于城乡之间,同时与其户籍所在的农村及工作所在的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分析表明,农民工在农村地区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城市地区,并且这种社会地位的相对差异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还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均表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相应的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但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和紧迫性的应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及各种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产业基础问题有关。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都对此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但中国的城市化现状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重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既要注意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转变群众团体职能和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又要注意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完善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相伴随的是中国社会工作的产业化 ,在中国 ,实现社会工作的产业化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信贷约束、土地和不发达地区农户子女教育投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土地对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户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农户家庭土地禀赋对其子女教育投资的关系。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表明在教育投资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信贷约束,土地作为一种保险机制能够提高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促进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文章利用最近获得的一组数据对不同教育层次的回归分析证实了这一点。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因为土地禀赋的差异而使得农户子女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由此所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并分析了现行土地制度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长期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导致的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是未来人口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崭新的人口现象改变了人口研究的宏观环境,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普遍担忧。本文使用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和世界银行数据,筛选出德国、俄罗斯、匈牙利、波黑、立陶宛、日本作为典型的人口负增长国家,以人口缩减比例作为人口负增长风险的度量指标,以各国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负增长时域作为考察范围,从国别队列视角和生命周期思想出发,利用同原点比较模型系统考察典型国家在人口负增长之后的经济增长、劳动参与率变化、固定资产变化和技术进步情况,探索人口负增长风险积累程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典型国家的人口负增长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速度快慢,其经济在最长负增长时域内均尚未出现明显的衰退;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各国劳动参与率整体上在稳定范围内波动;人口负增长对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方向各异,尚未显示出统一规律。人口负增长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是多种效应的合力,不是单向度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异质性。尽管国际经验如此,未来中国将在“未富先负”的背景下迎来“快负快老”,仍需要未雨绸缪,谨慎应对。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some of the possible causal links between modernization forces and fertility patterns of the Iranian provinces during three time periods, 1966, 1976 and 1986. A modernization scale was constructed using Iranian census data. Six indicator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universal education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scale. The ratio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per women 15 to 44 years old was used as a measure of fertilit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modernization has proceeded upward in an almost consistent pattern in all the provinces during 1966–1986. The Islamic Revolution and Iran-Iraq War not only did not disrupt the modernization trend, it seems that both events accelerated the rate of change. The modernization indicators,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and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fertility ratios. However, the fertility ratios of the province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in the decade of 1976 to 1986. Our thesis is that the elimination of the 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which happen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post-Islamic Revolu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ertility increase of the period 1976 to 1986. The current activ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suggests that the fertility rate of Iran, very likely, will decline in the near future if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 trend and fertility regulation policy continue.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22nd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Montreal, Canada, 24 August 199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