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治理环境的责任开始由政府转向企业,企业将面临国家征收排污费、发生环境事故、违反环境法规、国家产业和金融政策的变化、“绿色”壁垒以及雇员环境意识的增强等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企业可采取树立环保意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创新环保技术、强化员工环境意识等对策来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者活动的环境、方式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也对现代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更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如何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尤其是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更是至关重要。科学地研究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及其行为方式,有助于提高市场经济中管理者的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一、企业管理者文化意识的内涵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意识表现有若干种,归纳起来主要是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党的执政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如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巩固执政地位,已经成为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其中,增强执政意识是思想基础,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巩固执政地位起着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作用,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此作一论析。一、执政意识的基本内涵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党的执政意识是党的执政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执政党对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的认识。我们党作…  相似文献   

4.
意识是主体人与其网围世界的关系。它是人的主体作的流露.又是对世界情景的总体性统观。意识发缘于主体人及其世界,但又超出二者向实践逼近。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意识的超越性。一、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过:“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①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意识的本质,是指主体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它是主体人在存在优先性的基础上,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对主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确证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对象世界,作为意识的原始材料,是意识所采摄和对应的原型。意识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包含着人的行为目的性。意…  相似文献   

5.
一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型社会逐渐被现代型的社会所代替。社会进入了动荡期、振奋期、发展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宗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  相似文献   

6.
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青年职业意识的分化与综合苏颂兴本文认为,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青年的择业方式和意愿、职业流动和适应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这种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新的综合,成为职业意识成熟的标志。职业技术教育通过...  相似文献   

7.
到过香港的人,大多会在感叹香港经济繁荣同时,也感叹香港人的环保意识。香港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经济却异常发达,而且人口众多,按理说,香港的环境应该差得不行吧。其实不然,香港的环境却出奇的好。香港人的环保意识,在小范围讲,就是城市卫生意识。走到香港的大街小巷,很难见到纸屑\烟蒂、果皮等垃圾,更不要说杂草、树叶之类了,甚至纵横交错的马路上也没有这些东西存在。香港星级宾馆、酒店的卫生情况就不必说了,因为有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相约束。仅是街头的小食店其卫生状况也是内地的同行所不能相比的:空调始终开着,顾客一进…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日本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对外战略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日本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对外战略的基本走向浙江行政学院方柏华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从根本上对日本对外战略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和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分析,结合未来一段时期内日本国内国...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从本国国情出发,将西方理性与东方灵性相结合,迅速地实现了日本式经营管理现代化,创造了高度成长的“东方奇迹”,成为发达国家中的姣姣者。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它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平成不景气。在严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苦斗的企业,适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意识日益高涨的时代要求,越来越关注环境经营,实行与之相应的市场营销创新。一部分先行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有借鉴意义的。一、环境经营及其发展背景与意义  (一)环境经营的概念界定与类型  环境经营是指生产经营适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商品以及生…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与情境构建密切关联。自2005年以来,北京城市情境构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情境中的人通过对情境变化的解读,形成了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共同构建出北京城市环境的文明、和谐、有序的新情境。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关系与社会环境文明建设康渝生宁莉娜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现代的经营管理意识,已经逐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并且,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运作中,公关实务也已开始成为人们的一项自觉活动。然而,探寻公共关系活动发展的价值取向,我...  相似文献   

12.
巴桑片多 《生存》2020,(11):0091-0092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养成创新意识才能在不断地学习中发现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完成,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境,从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和教学环境引导为出发点,改变扁平化的教学流程,让创新学习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赖以起居生存的实用需要,也是民族审美趣味、自然感情、宗教态度、社会风尚、心理气质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意识的艺术表现。“使物质经由象征变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①。由于建筑是人类文化意识在环境条件、经济状况等积极作用下,通过行动而得到的产物,并且“始终是为人类行动所决定,所关连,或为人类观念所启发”②。因此,建筑艺术的发展风貌与人类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互为影响。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自封建社会开始…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反思和对未来取向的思考,是在人类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新觉醒的基础上诞生的。它表明人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已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资源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所换取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是不可取和不可持续的,这~发展模式已逐渐为历史所否定。目前,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为各学科领域思考和研究的热点,当今社会已将其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展模式,相关文章不断发表,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深刻见解的高论,但也存在着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曲解和生吞活剥地…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张宏吴勇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起了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它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区、近郊区和部分远郊区县共2 2 2 5户入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对北京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居民个体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识别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处于一般水平,人口特征、政治面貌、教育程度、职业与职位、公共意识、健康关注度等因素均对北京公众环境意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兆铮 《探求》2009,(6):4-7
当前,改革开放事业处于方兴未艾之中,发展变化着的新的实际,要求不断探索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这需要强化试验意识,为了在不断地再认识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驾御局势能力,要研究提高试验意识面临着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立纳税人服务体系初探李岩当前,随着征管改革的一步步深化,税收征纳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纳税人在自觉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有了要求税务机关提供优质服务的强烈愿望,而税务机关也正逐步转变成为具有科学高效、方便实用服务功能的执法机关。因此,建...  相似文献   

19.
李莹莹  门海龙 《生存》2020,(10):0123-0123
当代社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在针对青少年教育的日常学校教学中应当予以重视。因此,高中教师在日常地理课程授课过程中应当适当渗透当地环境问题现状,提升学生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环保知识,保证环保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是公民的个体环境意识转化为具有高度行动力的群体环境意识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同时社会化不仅仅是指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更表现为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教育个体,另一方面,个体在适当的体制下,影响社会.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其生态性,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不可谓不高,然身体力行的不多,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阻碍了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公众有效、有序参与,应该通过一系列环境公民参与和公众问责的制度创设,来提升和保障环境意识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