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艺性节选课文”,是指从文学作品的原文中节录选入教科书的课文(下简称“节文”)。对这类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自然离不开外貌、语言、行动等的分析,但这类分析,是对任何文学作品都通用的,不单是节文而已。本文不从文学作品共性的角度而专从文艺性节文的特殊性角度来谈点看法。文艺性节文的特殊性,要而言之,以下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原作题材一般较为重大,生活画面较为广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课文应该首先看题目,弄懂题目的涵义,这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教学课文如果能帮助学生搞清题目的意义,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应该抓住题目,探幽发微,仔细揣摩,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用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把握文章脉络,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一、通观全篇,揣摩题目。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目是节选自长篇作品,仅仅讲读节选部分,未必能使学生完整地理解题意,这就有必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跟节选有联系的内容,特别是能够帮助理解题意的内容。如教学《阿Q正传》,课文…  相似文献   

3.
有的课文,课本后提出了明确的思考和练习要求,仔细琢磨这些练习题,其实正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或重点难点所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一篇文章也就迎刃而解了。对这类课文,我常常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一些表格或示图,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抓住重点,攻下难点。如教高二第四册从《老残游记》中节选的小说《明湖居听书》一课,我设计了两表一图,学生完成了这个练习,也就基本学好了这篇课文。一表(根据题目“分别举出例子,具体分析侧面描写怎样有力地表现了白妞的高超技艺”设计)侧面描写(注:要求学生填写“内容”和“作用”二栏)表二(…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小学语文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至五年级上册起,略读课文已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课文分讲读和阅读两种”。所谓阅读课文,即与讲读课文相区别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文。其目的是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讲读课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为阅读训练提供范例;同时,在指点阅读方法和自学门径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总数为二百九十四篇,其中阅读课文一百零八篇,约占百分之三十七点六。并且从初中到高中,这个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高中教材中,阅读课文所占比例已高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五。阅读课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大,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对于阅读课文的教学,我们  相似文献   

6.
经典再现 高中语文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故事: 课文中的“将相和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课文教学,指的是真正地使学生将语言知识变为语言能力,真正地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变为自己灵活操纵的语言.文章认为,有效的课文教学主要涉及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相邻的两个环节与开展课文教学的现实条件这两方面,并对此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怎样进行政论文的教学?没有固定的行款程序可循,下面仅就个人教学,提出几个不成熟的作法,谈几点体会。 一、抓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任何一篇政论文,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写作的,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在分析课文前,适当地介绍一下文章发表的时代背景,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有好处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特别是距现代较远的,内容又较深奥的文章或节选课文)它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 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节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第十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如果我们在讲课前不适当地介绍一下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9.
《果树园》,节选于丁玲同志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篇课文以细腻缜密的心理刻划,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场面烘托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村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其实地反映了广大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地主分子的疯狂狠毒心理,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这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古诗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根据文体特色,在进行教学时,要紧紧扣击学生的"情弦",化难为易,层层推进,移情体验。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教学与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二者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本文对时下语文知识教学与课文教学分离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一经选作课文,便要进行教学处理,使之具有教学功能.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大体上是有规律的,这便是转换.转换是将课文经过解构和重组后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形式呈现.转换有三种形式:条块转换.将课文的条状(或块状)结构的内容转换成块状(或条状)呈现.条块互换.课文的条状(或块状)结构框架不变,转换以内容的改造或顺序的调整的形式进行.综合转换,对课文进行两次以上不同形式的转换.转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操作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符合教学目的,忠实作者意图,结合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从三态英语系统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法的角度来阐述和说明液态课文的综合功能和作用.重点论述液态课文的起草、形成、教学目的、教学功能和课后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4.
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部颁教材中,有23篇,占课文总数12%。如果将语文知识短文计算在内,说明文课文和有关短文则占总数的29%。根据原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对初中二年级要着重培养说明能力,掌握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学会写普通的说明文,做到准确、清楚、有条有理。为此,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文结构的基本类型,是较好地完成说明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视频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手段,具有高效、信息量大、有声有色等优点,但它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整合与利用。现行教材所选取的写景课文文质兼美、意境悠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若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适时、适度、适量地引入视频资源,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景色的意境之美,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 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分层次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它使学生首先感知教材,逐步过渡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最后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了解课文大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课文整体教学。 1.课文概述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故事性很强,或语言结构较为复杂的课文。首先教师把课文大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开始在全国使用的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以语法为纲的旧框架,吸收了功能法(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力图把语言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功能法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法。这对担任统编教材教学的笔者有很大的启发,就尝试着把交际法应用到统编教材的教学中去,经过几年实践,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本人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课文教学交际化。功能派主要从语言的功能或内容人手,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本人在讲授课文时,注意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许多情景,让学生们得到丰富的语言材料,并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从旧教材的内容来看,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小说节选、科普读物、寓言童话、故事短剧等,本人根据这些体裁采用相应的几种方法:描述法、讨论法、表演法等。如:“Watching Ants”(L14 Book Ⅰ),Winter sleep(L5BookⅡ)等科普类文章,我采用讨论法,先提出几个常识性并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不仅获得课内知识,同时还获得许多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得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短剧类的课文如:“The Lost Necklace”(L5 Book Ⅰ)和“The Profess  相似文献   

18.
教一篇长课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或者虽有教学目的,但贪多求全,面面俱到,都是得不偿失的。只有长课短教,就是突出重点,力求教学目的单一化,才能得多于失,以少克多。 这种提法似乎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并非如此。试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为例,我们根据各课描写人物的特点,确定了各有侧重的单一化的教学目的:《阿Q正传》(节选)学习心理描写,《虎吼雷鸣马萧萧》学习语言描写。《守财奴》学习细节描写。《泼留希金》学习环境描写。因此,各课所侧重之点就不是孤立之点,而是全局中的重点。学完各课就由点到面了。  相似文献   

19.
阅读课文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很大,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教材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讲读课文的必要补充;它和讲读课文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承担着大纲所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下面案例的教学片断是从国内权威的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优秀课例录像作品中节选出来的.有的课例相当优秀;有的课例是否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意图,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