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以来,世界各种文化纷纷在中国亮相。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范式:“中体西用”范式,“全盘西化”范式,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范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政论”范式,“综合创新”范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26年,为中国现存最早培养法学高层次人才的大学.其开创的历史条件有:西学东渐、对高层次法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利的地理位置、出色的师资队伍、成熟的本科教育、重视的领导、完善的图书馆建设、一流的学术刊物等.它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了东吴法学在近代及当代中国法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文化”、“名”三方面论证了广州可谓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商埠文化名城,拥有海丝文化、华侨文化、革命文化、改革文化、岭南文化等个性特色,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当代海洋文化必将对中国文化母体本身的发展与创新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广州依靠商埠文化城市的优势,跻身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应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根本不同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国国情 ,对中国特色大众文化进行探讨。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在于 :“大众”与西方话语中的“大众”不同 ,大众文化的存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文化建设的内容不同 ,当代大众文化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途径是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该课题研究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理念,结合美国景观设计与教育,对比研究中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以景观设计系统理论思想为指导,经过分析、归纳、总结,认为景观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景观的物质实体隐喻、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其二,景观也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并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对该环境的印象。该课题寻找当代的设计语言,应对环境景观触及的社会、环境及文化问题,从“当代设计语言”、“生态性”、“人性化”和“人文价值”等角度着重研究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于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的营养,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它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中国园林美学的古典范式;另一方面又在当代景观设计吸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营养的同时,以后现代主义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为表达要义,使当代景观设计教育具有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度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教科书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化传统、科技水平、民众心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对“他国”的描述或“他国”对本国的描述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他国”或“本国”形象的塑造,从而对未来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交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当代社会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分类整理,可以看出,美国教科书中差异化的中国形象包含着美国人对“中国”这个他者的理解,隐匿于其后的则是进行着主体选择接受的“自我”,凸显了两者各自所处文化与意识形态空间的差距,从而体现了国家权力通过教育在确立民族认同的过程中的作用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学性”问题,在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中的文学身份定位问题。当代中国在文学的对象、文化知识建构、文化误读和文学误读,中国文化“身份”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论,显示了文学身份认同的危机。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文化和文论创新有助于推进新世纪“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当代中国,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学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因此,文论流派原创是文论创新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2010年7月4日至5日,北航召开研究生教育创新论坛,深入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思路与举措。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其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规律、发展以及国际比较,围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理论创新的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符合广西建设事业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指引下 ,开创广西发展的新局面 ,就必须建立健全广西社会的创新体系 ,全面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要求 ,大力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力度 ,不断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政治胆识、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它形成于二十一世纪之初 ,有其内在的客观…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天人合一"文化理念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并不是单纯审美、艺术教育,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当前美育现代性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低迷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忽略了传统文化资源,割断了与传统美育观的联系所致。中国现代美育是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而发生的,是"现代性"社会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构建更加和谐、完善的现代美育,中国美育的现代性建设必须从传统美育中汲取有益成分,促进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的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赋予了中国先进文化以新的科学内涵,而且提出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他强调在当今世界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复杂情况下,要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意味着必须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外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抓住建设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声乐理论理解、分析我国最早出现的声乐理论专著——元代燕南芝庵纂写的《唱论》,研究其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理论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最近似乎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许多学科都在作学科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毕竟是处在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大环境中。本文以2006年以来中国教育社会学界的学术活动为背景,整理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进展,既肯定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基于"身前身后的欧洲市民社会"提出了一种"共同体"理论。20世纪30~40年代,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在引入和消化滕尼斯"共同体"概念的同时,基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变迁和经济社会转型,开启了一条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的创新之路,这对于推进当今学界"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构建的创新发展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孔子学院为主传播渠道,以留学生国际流动、出入境旅游、商贸交往等多途径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蓬勃发展。汉语与汉文化日益国际化,有利于化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能够抑制"中国威胁论"的国际市场,打击"妖魔化"中国的行径,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敏感且重要问题的解决,从而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另外,在经济层面,汉语国际传播在彰显中国语言背后的经济力量的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本,有助于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和谐社会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伦理学的价值目标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大特征完全一致,因而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学对策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公正”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因为“没有公正便没有道德”、“公正即和谐”,这是中外伦理学的古老命题;当代伦理学认为,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前提,因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落实社会公正原则,追求效率与平等的最佳结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旗帜,加强“三公教育”即公正教育、公仆教育和公民教育,抓紧制度公正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艺术教育开始进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理念的相对片面、教育受众群体的意识误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生态式文化传承"这一文化范式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清晰的脉络梳理,注重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独特意蕴的再释。在文化的继承与教育方式问题上,以多元维度与块面结合的方式,探寻一条具有中国本真特色的艺术教育文化新路。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指南。“论述”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了长期以来影响教育健康发展而又难以破解的问题,对今后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论述”关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科学创新理念,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