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长绵 《老年世界》2011,(19):28-28
小孙女外孙都盼着周末的到来,每每还在周三周四他们就迫不及待了,一天要问几遍:“今天是礼拜几了?过得真慢,咋还不到周末呢?”这是我家近年来出现的新气象,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我们家新开发的“周末一日游”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缘故。是啊,一听说出去旅游谁不眉开眼笑欢天喜地?  相似文献   

2.
七天假期很多人都有外出游玩的计划.最让女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外出如果带太多衣服是很大的负担,沉重的背包常常减少游玩的兴致和多去几个地方的计划.如果带的衣服太少又担心拍出来的照片不够漂亮。所以,我们特别为爱美丽的你想了好办法.让有限的几件衣服七天不重样!  相似文献   

3.
戒舞     
时下舞风大盛,仅我们小城就遍地起舞不下三、四十家舞厅。无论“大款”、“上班族”、大中小学生,还是“打工仔”、“小芳”之流都下池“潇洒舞一回”,我们家亦无例外。每到周末,妻和我带着女儿一起悠然惬意地欣赏音乐,一家三口同唱一首卡拉OK,一同跳起“家庭交谊舞”,在温馨、和谐的情调中,不失为一种精神享受,但是有关我们家“戒舞”的事,恐怕鲜为人知。这是半年前的事,那天妻郑重其事地宣布:严禁家庭成员再踏入舞池半步。若我违犯,妻对我的“奖励”是:1、所得稿费全部“捐款”用于“家庭慈善”。2、妻晚上则和女儿“合并…  相似文献   

4.
杨生文  强音  劳木子  邓琴琴 《职业》2012,(14):10-13
“对不起,我们没在办公室,在外面开会。”“不好意思,今天我们在学校调研。”“对不住,对不住,今天到苏州学习了。”在一个星期之内,记者三次拨打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办公室的电话,都未能找到他们,只能与他们用手机通话。给记者的感觉是:似乎,他们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5.
熟悉我们弟兄三个的人都知道,三兄弟中最笨的要数大弟。大弟比我小两岁,六岁的时候,我就能认识从零到十的数字,能背诵简单的唐诗。小弟比我更聪明,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四岁他已经能歪歪斜斜地在纸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只有大弟,七岁念小学一年级,上学第一个星期,就因为不能正确发出“啊喔阿”的拼音,被老师将手板打得通红。  相似文献   

6.
庄业理 《老人世界》2014,(11):40-41
在丹麦,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神奇的童话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的美人鱼、如梦如幻的经典建筑,而是丹麦人的“死心眼”和几近“迂腐”的做事风格。 我们入住的宾馆正好就在项目部附近,公司老总阿特斯赖和随行的秘书每天都要早早来到宾馆,带我们外出考察。阿特斯赖总是亲自驾车,技术相当不错。  相似文献   

7.
爱的针法     
朋友给父母打电话,总要连拨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声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干嘛拨两遍?”我随意问朋友。朋友笑了笑:“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接电话还把脚绊了一下,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二老约定,接电话不准跑。我先拨一遍,给他们预备时间。”我的心顿时被深深地打动了。平时都说如何如何孝敬父母,这个小小的细节,不是对父母最生动的疼惜吗?“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面料的,有时还会追求时尚和流行,但对于…  相似文献   

8.
荆墨 《老年世界》2011,(22):15-15
周末,母亲从乡下进城来看孙子,拎来一大包鲜花生。我很纳闷,就问母亲:“妈,你知道我并不怎么喜欢吃鲜花生,你带这么多干么?”母亲认真地说:“听人家说城里人喜欢吃,就多带了些送给你的邻居们也尝尝。”  相似文献   

9.
回家     
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丢下了手边所有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步。 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相似文献   

10.
幽默文摘     
流行病毛铭三兼收并蓄 吓煞夫婿孙以增许彭 节约 在列车上,三个人在议论某某人如何节约。其中一位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节约墨水,无论写什么,字都写得像虱子一样大小。”另一个人说:“我父亲的朋友为了减少手表的磨损,天一黑就把手表给停了。”第三个人说:“你们说的都不行,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他为了节约眼镜,连报纸都不看了。” 前任 经理夫人走进办公室,问:“您是我丈夫新聘的秘书吧?” “是的,太太。” “希望您好好工作,不要像您的前任那样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 “我的前任是谁?” “是我……” 借车 小吴有急事要…  相似文献   

11.
教授的尊重     
《金色年华》2009,(7):17-17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和贾教授一起去火车站送人。所送之人是贾教授的朋友,又是我家的远房亲戚。 那天正好是周末,学校离火车站又不是很远,他们年纪都比较大了,那位亲戚又带了不少的行李,需要上上下下的,于是我就责无旁贷地充当了“脚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马老师: 您好!前不久我家发生了"地震"。我和儿媳妇口角几句,她竟吵着要离婚。儿子儿媳结婚两三年了,有些不通人情世故,周末家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居然溜出去闲逛一天,弄得我们忙里忙外、狼狈不堪。我说了他们几句,儿媳妇就哭哭啼啼,称无法在这个家庭待下去,扬言一定要离婚!我从早到晚操持这家,照顾他们无微不至,连早晨吃的煮鸡蛋都是剥了皮放在他们面前的。可她居然这么不体谅我,看到老友和儿媳相处亲如母女,我就纳闷,怎么就捂不暖儿媳的心呢?  相似文献   

13.
有位芳名极美引人遐思的女孩子,来信欲结笔友。笔短意诚,令我感动!可惜,尚不足五百字就让我拈出了二十多个“苍蝇”。于是,回信中一一列出,连讲带说,竟写了满满两页稿纸,踌躇满志地将信发出,就一脸得意地盼她回音了!地远人偏,能结识有如此美丽芳名的女孩子做笔友,真是三生有幸了!然而,盼星星,盼月亮,从三年前盼到今天,也没有盼来片言只语。于是,就假设各种可能,猜她不再回音的原因.也许,她普遍撒网,择优而交;也许,她一时心血来潮,并未真心交友;也许,她已找到了“白马王子”,掉进了爱的馅阱;也许,我的回信途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感觉到我的父亲老了。这“老了”的一个明显标志,便是喜欢怀旧。逢到年节假日,我们兄妹三人带着自己的一家去父母那里团聚,父亲总要同我妻子或我的两个妹夫聊天,每每谈及我们兄妹儿的一些琐屑往事。有些事,连我们兄妹们都早已忘却,听上去就像是谈论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蛮有味,也往往凑拢去听,结果父亲更加来劲,唠唠叨叨如檐前积雨,几无止歇。  相似文献   

15.
程应峰 《老人世界》2013,(11):29-29
这是我一位患肺癌的同事,在临终前几天跟我说的一个故事: 一名妇女发现三位老者坐在家门口。她不认识他们,就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但各位也许饿了,请进来吃些东西吧。”老者问:“男主人在家吗?”她回答:“不在,他出去了。”老者答:“那我们不能进去。”  相似文献   

16.
谢涛 《当代老年》2006,(12):28-28
邻居中有位70多岁的老妈妈,前不久老伴去世了。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已成家多年的三个儿子凑钱给买的。刚刚成家不久的小儿子找到她说:“妈妈,爸爸已经走了,你一个人很孤单,不如把房子卖掉.我也把我们住的旧房子卖掉,这样我们的钱合在一起买新房子,您住到我们家里,我来养着您。”老妈妈同意了,很快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把钱交给小儿子,住到了小儿子家里。小儿子找三位哥哥开家庭会议,三位哥哥同意了小儿子的意见,老人由他来瞻养,他们一起把给老人—年的生活费交到这位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还从他妈手中要走了政府给老人每月领取生活费的存折。这位老妈妈才住进去—个多月,新房子还没买,老妈妈就无法忍受小儿子及儿媳对她的无理态度,跑出来住到大儿子家里。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他突然问我,你带私人护照了吗?我说:“出国怎么能不带护照呢?”他就跟我说:“我们结婚吧,明天就去注册,好吗?” 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一切又都是那么顺利,似乎是上天早就注定好了似的。而五年后。他的离我而去,也仿佛是注定好了一样。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观察街头儿童的言谈举止、衣帽神态方面,来鉴别他们是正常的外出游玩的学生,还是离家出走的流浪儿童,抑或是受人指使已加入偷盗团伙的少年。  相似文献   

19.
变媖 《当代老年》2008,(1):26-26
参加工作以后,我便开始给父母买礼物了。以往父母过生日或是其他什么节日时,我和两个姐姐基本上都是给他们买衣服。两位老人节俭了大半辈子,为了供三个大学生,一直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不舍得买,如今我和两个姐姐都挣钱了,于是逢年过节,或者是他们的生日,总是换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几年下来,他们的新衣服可就“饱和”了。你想啊,春节、母(父)亲节、老人节、再加上两个老人的生日,等等,这一一年到头,每个老人至少收到三个女儿的十几件衣服,以至于如今我们一提给他们买衣服的事,他们就急,说衣服已经穿不了,再买就“添乱”了!想想也是,两位老人退休在家,一不外出,二不应酬,衣柜里的衣服也真够他们穿几年的了。  相似文献   

20.
社工协助灾民抚平灾难带来的内心伤痛,这个工作不是一两个月能完成的,最少一年,最好三年。我们到绵阳地区的时候,是灾害发生的第九天,到救灾点的时候是第十天、第十一天。一般来说,所有受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丧失了家园、亲友、财产、同学、朋友,大部分人此时已经开动了心理自我保护的“机器”。灾难之后,在2~3个星期内人会自动开动这个“机器”。但不久,伤痛就会慢慢地呈现出来,难以平复。所以,如果我们要为他们抚平伤痛,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医生、心理学家已经到了现场,那么我们社工就应该在未来的一年到三年为他们做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