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儿女养自己与□/张理觉现今的老年人,过去生活清苦了大半辈子,离退休后,绝大多数人已无柴米油盐之虞。盛世过老,吃点,用点,闲点,让晚年生活舒坦点,实不为过。可也有的人却离而不休、退而不闲,他们发挥余热不是温暖自己的日子,而是为儿女的温室加热,为儿女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住的地方,有小少老人,他们常年就是一个人住,或和老伴一起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和其他人照料。人们曾用鸟儿比喻儿女长大有了生存能力以后离开家,离开父母,剩下"空巢"。而在农村,"空巢"老人不仅"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诸多的老年娱乐场所可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没  相似文献   

3.
《老人世界》2014,(12):60-60
很多老人辛苦一生,到老也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无论贫穷、富有,不管健康、体弱,他们唯一期盼的就是儿女能够过得好。很多时候他们选择沉默、将就,甚至拒绝帮助。针对这些情况,北京市安定医院的心理专家韩海英指出,老年人怕麻烦儿女,不开口求人,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沉默症”。  相似文献   

4.
<正>策划人小语每个人都会老,只是亲人没有想到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变"老"。他们慢慢失去记忆,直到连最亲的人也不再认识,他们甚至想不起儿女的身影和老伴儿的模样。有人说他们是提前变老,有些人则更愿意相信他们是返老还童,只是变成了孩子。他们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些荒谬的性观念,今天仍在毒害人们,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比如谈到性,一些老年人显得比姑娘小伙还羞涩和窘迫,似乎这依然是个禁区。一些人认为,人体器官机能的衰退,最早的表现是性欲低下,随之枯竭。因此,他们否认老年人有性要求、性情感和性能力,把老年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正常的性活动指责为“老不正经”的举动。不少晚辈也认为老父老母最好分居,因为同房是丑事。对于丧偶老人的再婚,不能理解,横加干涉。他们把父母永远钉在“父”、“母”的位置上,而不把他们看作同自己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人,…  相似文献   

6.
《老年世界》2013,(13):48-48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老了,需要有个伴,儿女再孝顺,也无法取代老伴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老年人的再婚之路往往并不好走。除了容易遇到子女阻挠外,老年人自身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也是导致再婚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九九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日。每到这一天全社会及家庭儿女都积极开展孝敬老年人的活动.为老人办好事,帮助老人做些实事,解决一些困难,这是中华文明的大好事。也是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区、单位,一些儿女,只记得今天是敬老节,应该有所表现,组织开展一些为老活动,但却忽视了欲老的长效性,节日一过,敬老又成为往事。  相似文献   

8.
正在北京工作的彭先生今年终于买了新房,为了孝敬父母,他将二老从乡下接来享享清福。可是刚过了几天好日子,二老便吵着要回老家。父亲越来越沉默寡言,整天待在房间里,变得无精打采;母亲则是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发火,抱怨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拗不过两位老人,彭先生只得将他们送回乡下,"父母年纪大了,冬天不想让他们自己添柴烧炕,城里有暖气有电梯,他们怎么就不懂我的好意呢?"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手中总会留些“压箱底”的钱,而这些钱成了骗子们眼中的“唐僧肉”,各种套钱陷阱,盯住了他们的口袋……很多老年人,他们年轻时是精明的商人、文化底蕴很高的教师甚至英勇善战的“老革命”,但面对明显的“套”,却固执的往里跳。儿女面对这种情形,无可奈何的感叹:“年轻时那么精明的人,怎么好像变笨了,这么容易上当呢!”  相似文献   

10.
竞孝     
刘吾福 《老年人》2007,(1):29-29
我们兄妹5人全都住在城里。我是个退休教师,3个弟弟经商,也把户口迁到了城里,妹妹则找了个城里老公.好多年前就到了城里。父母养育了我们5兄妹,吃了不少苦,为了感恩.我们几个做儿女的总是隔三岔五地回老家看望两位老人,要不就将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一段时间。但在乡下住惯的两位老人,总说在城里住不惯,  相似文献   

11.
莫以“老来瘦”自慰容小翔人到老来,似乎越瘦越好。有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这话有失偏颇,若不加以思考照而行之,会害人不浅。老年人过度肥胖害处多,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人过度肥胖容易引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脑中风等,但也不是...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16年来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草案中,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增多的实际,草案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也就是说,儿女们无论生活得远与近,都要“常回家看看”,用一颗感恩的孝心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什么年龄,不管什么原因,再婚都是对原来夫妻关系的改变,也是新的夫妻关系的确立,而且还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新组合。因此,面对再婚,男女双方都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和调适的过程。特别是老年人,生理上、心理上有着与年轻人明显不同的特点,对待再婚问题更要慎重处置。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老年人再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社会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但是,老年人在再婚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仍然很多,来自心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样是离婚或者丧偶,年轻人再婚似乎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心理负…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作为发达国家,粮食种植成本很高,如果单纯靠种植很难养活自己。因此,意大利有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到城里创业,只留下一些热爱老屋的老年人留守。不过,近年来却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量意大利城里人返回农村买房买地,兼职当农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意大利人越来越崇尚自然、注重生活质量。他们发现农村硬件设施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城里到农村用不了多长时间。越来越多人回到农村买地买房,不是用来投机增值,而是供自己享用。这些兼职的农夫,平时雇人帮助照看农庄。  相似文献   

15.
海星星 《老年人》2005,(3):33-33
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后,母 亲已是满头霜花了。为了照顾 她的晚年生活,我把母亲从老 家接到了城里。 母亲原本十分仁慈,对待 每个儿女都一视同仁,不曾有 过偏心。但自从住进我家后,在 我和妻子之间,她手上的“那碗 水”就开始倾斜了。 我和妻子的生日在同一个  相似文献   

16.
, 《中国社会导刊》2013,(2):23-23
“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对孝的道德规范作了专门记载。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老爱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临近元旦、春节,回望一年,我们是否做到经常看望或者问候?在人们心里,传统孝道文化是否历久弥新?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是否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17.
空巢老人大概包括三类:一种是真空巢,即没有子女,老两口相依为命。或者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种是形式上的空巢。目前此类型的老人数量巨大.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者子女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种是“无形”的空巢。尽管与儿女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或者与其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孤独感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8.
李斐章 《老年世界》2009,(18):21-21
说起婚变,似乎是中青年人的专利,好像只有他们才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实,随着社会日益宽容和多元化,即使“夕阳无限好”的老年人,丧偶后的感情生活可没有“近黄昏”,而是同样浪漫和充满激情。但现实生活中,老人再婚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婚变却屡见不鲜,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梦中一只鸟     
七根与女人结婚三四十年,没分开过。如今儿子成家了,七根老了,再做不动田里的活儿,倒要与女人分开了。七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乡下,小儿子在城里。谁跟谁呢抓阄七根被小儿子抓中,就住进了城里。到了城里,七根一点也不习惯。说话没有伴儿,儿子让他去公园玩。公园里,老人下棋的下棋,打拳的打拳,跳舞的跳舞,七根啥也不会,进不了他们的圈子。七根很孤独,他开始想自己的女人。先前,两人成天在一起,吵吵闹闹,七根嫌女人太唠叨;如今分开,七根倒想听女人的唠叨了。一连几个晚上,七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眼皮…  相似文献   

20.
家庭上养老 ,下养小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在西方国家 ,儿女成年后要自食其力 ,父母一般就不管了 ;而父母老了 ,经济上也一般不依赖子女。在我国 ,传统的家庭模式延续至今 ,父母把全部心血几乎都花在儿女身上。子女上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孩子等等 ,父母都得管着 ,用光了积蓄 ,弄不好还要欠债。这样一来 ,人老了两手空空 ,只得依靠儿女 ,在农村就更是如此。所谓养儿防老 ,其实是父母付出的多 ,得到的少。所谓赡养父母 ,其实只是儿女的一种回报 ,而这种回报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可是 ,在现实中常常发现有人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