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念 《老年世界》2008,(18):39-39
大约10年前,医生给王大伯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王大伯当时五十多岁,还有一大段人生道路要走。他心想,总不能老是这么病恹恹地捱日子。好在对症下药后,病情有所减轻。经医生指点,王大伯知道糖尿病患者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他的锻炼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摩腹,二是步行。  相似文献   

2.
家中老人生病,晚辈想到的大多是送往医院治疗,或者看望时送来水果和补品。这当然不错,但却往往忽略了对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其实,老人生病后,思想苦闷,精神忧郁,心情焦虑,爱东想西想,更渴望与人沟通,在心理上显得更加依赖他人。因此,关心照料老人,不只是让老人吃点好的,也不只是保障老人看病治疗,重要的还要多多“话疗”,即多陪老人聊聊天。当然,“话疗”也不是随便说说,而要让老人消烦解闷,开心快乐。比如讲讲生活中的趣事,逗老人开心一笑;和老人一起回忆过去,让老人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减轻病痛;讲一些生病期间饮食、生活方面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去年开始订阅《老年人》杂志。通过一年多的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有看头的老年期刊。每月收到《老年人》杂志,我仔细阅读后,便推荐给院内其他老年朋友看,经常找我借阅的有6人。据大家说,他们很喜欢阅读《养生保健》版块的“医疗卫生”、“养生之道”、“康寿文摘”、“保健信箱”和《家庭风景》版块中的“敬老家谱”、“百姓人家”、“老两口”、“代际之间”、“生活顾问”等栏目。今年又有两位老年朋友订了《老年人》杂志。这样,我们巴蜀古城这个18户人家的小院,就订了3份《老年人》,经常看这份期刊的读者越来越多了。阅读…  相似文献   

4.
发行窗     
《老年人》2001,(12)
大屯营乡发行《老年人》认识到位措施硬宁乡县大屯营乡把发行《老年人》作为贯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方针,为老同志办实事来抓,规定机关退休干部、职工及乡联校退休教师每人订阅一份,作为学习资料,乡党政班子成员人手一份,乡属部门都要订阅,以便及时了解老干工作有关政策和精神。(黄可云殷劲松)八旬台胞汇款订《老年人》杂志新化县传染病医院妇产科李慧芳于2001年10月2日收到台北市仁爱路4段488号3F李志明(85岁)的一张汇款单,附言上写道:“孙女,请代订47份2002年《老年人》杂志,让我亲人每户一份及我…  相似文献   

5.
尽孝心与订报刊王昌文报载,广西大新县堪圩乡板江屯81岁高龄的黄德高,同4个儿子订立协议:生前给他订报刊,死后丧事从简办。老人常年订有六七份报刊,几乎天天中午拄着拐杖到1.6公里远的堪圩邮政代办所去提前取报。4个儿子商量,把为父亲按时订取报刊当成天天必...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说到孝敬老人,多数人以为给老人钱物,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而忽视了老人精神上的需求。也就是说,只重视“物质孝敬”,忽视“精神孝敬”。  相似文献   

7.
9月11日,吉林敦化市72岁的陈女士因为没有给另一名腿脚不太灵便的老人让座,而与售票员发生了争执,甚至动了手脚。(9月12日《新文化报》)这一幕也出现在电影《搜索》中,但这都是有原因的。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让座本不是一件值得让人纠结的事情。对遇到需要让座,而当事人没有让的情况,一定要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金秋茶坊     
《老年人》2000,(4)
“时间银行”的助老服务据《健康报》报道 ,广州寿星大厦(老人院)设有“时间银行” ,规定年满60岁的健康老人均可“开户”。“储户”的闲暇时间由“银行”安排去助老 ,所服务的时间记在“存折”,一旦需要他人服务时 ,“银行”就派别的“储户”为其服务 ,享受相应时间的免费服务。目前 ,这家“银行”已开设看护、清洁、心理辅导、谈心、购物、娱乐等项目 ,共有200多位老人参加。点评 :今朝我帮人 ,明日人帮我 ,这种互助互惠精神尤其值得在老年人中提倡。老人入园 ,子女丢脸?据《今晚报》报道 ,天津市“马三立老人园”出现怪事 ,一位…  相似文献   

9.
发行窗     
《老年人》2002,(10)
把宣传发动工作做细做实我在一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是《老年人》杂志的热心读者。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是去年年初去一位笔友家玩,他家订有《老年人》杂志。他说这份刊物办得好,有看头,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看便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到邮局订了一份。订这份杂志,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我的母亲看。父亲过世早,母亲晚年生活寂寞,有了《老年人》杂志,她老人家每期必看,精神生活充实,视野逐渐开阔,心情也好多了。我决定多订几份《老年人》杂志,送给其他长辈看。耒阳市245信箱运输大队唐艾军2002年,…  相似文献   

10.
王海波 《当代老年》2006,(11):57-57
时值岁末,不少单位和个人开始订阅下—年的报刊。笔者在此提醒大家,另惊了给老人订几份报刊,因为老年人更需要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1.
对联亲情浓     
我刚读大学时,很喜欢对对联,于是便订了一份《民间对联故事》杂志。放假时带回家,父亲看见了,竟爱不释手,渐渐也成了一个“对联迷”。 父亲退休后,更加喜欢对联。那时的通讯并不发达,父亲常常给我写信。信中,他总要出些对联让我应对,而且联语中蕴含着对我的期望和关怀。比如,他有一次出的上联是“勤勤恳恳学,后进可  相似文献   

12.
钦代主 《老年人》2006,(12):55-55
王大伯今年60岁,平时带带孙子,闲时逛逛公园,饮食正常,起居规律,身体向来健康。国庆节期间,从外地回家探亲的儿女们都感觉他明显消瘦了许多,表示不安,可王大伯非常自信,说自己是“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儿女们还是不放心,坚决要求他上医院做一次体检,果然,在作“肿瘤标识物”检查时,发现癌胚抗原(CEA)的指标升高。医生顺藤摸瓜,最终发现王大伯患有结肠癌,但癌变尚处早期。目前,王大伯已做了结肠癌切除手术,正在接受后续的化疗。因为发现和治疗非常及时,医生说预后相当好。这是一则临床真实病例。然而,生活中这种不幸中之万幸的事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老公是位乡村教师,上班的途中要经过一个贫困的山村。在村口的石碾上,经常坐着几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公经过村口时,每天都像变戏法似的给老人一些惊喜,或是给老人们带些水果、衣物、新鲜蔬菜,或是给些零钱,或是坐在石碾上陪老人们聊聊天,唠唠家常。老公说,那几位老人都是“留守族”,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们都上了年岁,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生活很孤独,也很可怜。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一下,对老人们多少是个慰藉,尤其是陪老人们聊聊天,也算是替老人的子女们尽些“精神赡养”。老公在讲述这些事情时,脸上总是现出欣慰的笑容。老公的同事们都夸赞老公做了件善事,老公回答说:谈不到行善,我只是求得一份心安罢了,因为看到老人们脸上的愁容换成了微笑,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甘甜,工作和生活也就有了“劲头”,心里轻松着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系列节目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思维敏捷、穿着时髦、步履轻盈的老人。她不是演员,但她比笑星还会逗乐;她不是医生,但她会让许多身患疾病的人感到心情愉快;她不是专家学者,但她讲的现实生活趣事却让很多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5.
吴敏 《老年世界》2013,(24):17-17
国庆节前的一天早晨,我逛农贸市场时,看见几个人正在搀扶一位滑倒的老人。 老人身边大包小卷的,水果、蔬菜、鱼虾散落了一地。旁边一位大伯怜悯地问道:“这位老大姐,您少说也有70了吧?提这么多东西,真够您呛的!”  相似文献   

16.
编辑手记     
郝志雄 《老年世界》2010,(13):40-40
城市的一隅,小楼内一个旮旯,《读者问卷调查表》在案头堆积日渐增厚。北自黑龙江,南至云南,亲爱的读者,您的反馈给我们送来一份份喜悦,让我们的心湖上荡漾一层层涟漪!谢谢白云的一路陪伴,清风的有力助推,还有,呢喃的燕语声声滚烫。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2001年,由于手术失误,导致双腿瘫痪,大小便失禁,我遭受了人生的重大打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家人的劝慰,医生的治疗,都没能让我从低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直到有一天,同病房的老王给我送来了几本《当代老年》杂志。刚开始我只是心情不好时翻翻,没想到看着看着,我竞被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夏津县有个叫宋云庆的老人,他不是记者也不是编辑,但却是一个有着25年办报经历的“老报人”了,这话怎么说呢?原来,他自办了一份《家庭通讯》报,到2005年中秋,这份报纸已经满25岁了。一份家庭报竟然办了25年,出报近300期,报纸内容是什么?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9.
1979年的一天,几个读书人聚在陈原(1918-2004,出版家、语言学家)的病房里商量办一份杂志。大家觉得“噩梦”醒过来之后该有一个园地。让读书人抒发他们的情怀,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呼唤被压抑或被歪曲了的良心。这一年的4月,“以读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杂志”《读书》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史枚、倪子明、丁聪等屡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为这份杂志重新焕发着青春的激情。一年后,沈昌文进入《读书》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近5年来,常德市鼎城区石门桥镇订阅《老年人》杂志的数量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今年发行132份,而且都是私费订阅。该镇所以出现这一可喜的现象,主要是镇老干党支部把发行《老年人》杂志当作是关心离退休老人晚年生活,促进老人身心健康的政治任务来抓。他们的发动宣传工作,做到了“三个到位”:一、宣传到位。老同志离退休以后,普遍存在着渴求知识、了解形势、捕捉信息的欲望。该镇老干党支部抓住老同志的这一心理做工作,鼓动老有所学。一是利用老干党支部活动的机会,进行口头宣传。把《老年人》杂志里面的一些好文章、好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