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建明 《老年人》2006,(9):30-31
婆婆40岁就守寡,一个人拉扯大一双儿子,生活过得非常艰难。自从我与她的大儿子结婚后,她就与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婆婆很勤快,也很慈祥。特别是在我怀孕后和“坐月子”期间,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把我照顾得熨熨帖帖,常让我感到怪难为情的。不过,我也发现婆婆经常会一个人坐着发呆,有时还偷偷地叹气。我认准了婆婆心里一定搁着什么难出口的事,于是细心地观察,委婉地探询,直到她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原来,10年前,婆婆在公园锻炼时认识了比她大5岁的张大叔。日久生情,两位老人孤独的心越靠越近。然而,碍着两个儿子,婆婆和张大叔若即若离,始…  相似文献   

2.
孙修峰 《老年人》2013,(11):10-12
公公离世,哭瞎双眼的婆婆又患癌症。雪上加霜的是,在外地做生意的老公突遭车祸身亡……一连串的致命打击,令赵倩一时间痛不欲生。但为了婆婆,她隐瞒了丈夫去世的消息。儿子多日未归,电话也不打一个,婆婆终日唉声叹气、茶饭不思。正当赵倩心急如焚时,偶然发现一位快递派送员的声音与丈夫的声音惊人地相似,于是,一个瞒天过海的念头开始在她脑海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一位弯腰驼背的白发老人,蹒跚着走进安化县人民法院东坪法庭。见到法官,老人“卜嗵”一声跪倒在地,哭诉道:“我要告我那忘恩负义的儿子和儿媳……”  这事发生在2000年4月25日。老人叫樊金花,82岁,安化县田庄乡黄沙村人。提起樊金花,村里人都说她命苦。解放前,她和丈夫谌强民共生育了5个小孩,因病夭折4个,只有长子谌孝康长大了。他们节衣缩食,一点一滴为儿子的将来作着准备。1963年,谌孝康与同村姑娘蒋贞红完婚,他们含辛茹苦砌了一栋新房给儿子儿媳居住,而自己仍旧在原先那间旧屋栖身。  斗转星移。1987年,孙子谌有朋也到…  相似文献   

4.
公公婆婆躲厨房也谈老年人的情爱生活刘永生自把婆婆接到家来看家煮饭,照顾念小学的儿子后,蓉蓉和丈夫就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对“家中有老,胜过有宝”的说法,蓉蓉是越来越有深刻体会了。可是,几个月后,她发现老人脾气变得有点怪,不时叽咕地念些什么,有时还会独...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朋友怀了二胎,再过几个月便要生产,她想着到时候请婆婆来帮着照顾几个月,可又生怕婆婆长住城里会有各种不习惯.她问我,怎么样才能让婆婆安心地长住下来呢? 我听着一笑,随后便很爽快地回答她:这个简单,只要把婆婆不会的全教给她就行了.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湘乡市棋梓镇杉坪村,有一位叫龙五十的老婆婆,今年 105岁了,仍耳聪目明,精神健旺。如此高寿,可有什么养生秘方 ?老人自己说:“我有一个好儿媳,若不是她细心照顾,我恐怕也活不到今天 !”  龙五十的儿媳叫刘雪秀,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52年前,她嫁给周风烈,做了龙五十的儿媳妇。从此,刘雪秀克尽孝道,几十年如一日,细心、周到地照料着婆婆。  杉坪村是个田少地薄的穷山窝。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刘雪秀和老伴一年到头没日没夜地干活。前些年,他们老两口见缝插针,把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都种上了庄稼,此外还揽包别人…  相似文献   

7.
顺着弯弯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娄底市娄星区万宝村井冲组傅菊英老人的家。这是一栋很有些年头的土砖房,墙壁斑驳,陈设简陋,但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   说起傅菊英的孝顺,邻居们莫不夸赞。她 18岁嫁到万宝村,做了整整 50年的孝顺媳妇,先是赡养丈夫的养父母,后又照料丈夫的亲生父母。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但她没有半句怨言,总是尽心尽力。   走进傅菊英的堂屋,她指着正墙上挂着的一位老人的遗像说,那是她的婆婆王买秀。王买秀生有 5个儿女,早年家境贫寒,二儿子刘翠生 6岁时就过继给了叔父。 1950年,傅菊英与刘翠生结为…  相似文献   

8.
谢涛 《当代老年》2006,(12):28-28
邻居中有位70多岁的老妈妈,前不久老伴去世了。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已成家多年的三个儿子凑钱给买的。刚刚成家不久的小儿子找到她说:“妈妈,爸爸已经走了,你一个人很孤单,不如把房子卖掉.我也把我们住的旧房子卖掉,这样我们的钱合在一起买新房子,您住到我们家里,我来养着您。”老妈妈同意了,很快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把钱交给小儿子,住到了小儿子家里。小儿子找三位哥哥开家庭会议,三位哥哥同意了小儿子的意见,老人由他来瞻养,他们一起把给老人—年的生活费交到这位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还从他妈手中要走了政府给老人每月领取生活费的存折。这位老妈妈才住进去—个多月,新房子还没买,老妈妈就无法忍受小儿子及儿媳对她的无理态度,跑出来住到大儿子家里。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国际老年人年,说到老人,说到养老,不得不让人想到婆媳关系,不得不让人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养儿防老。我没有尝过婆婆的厉害,据说与那种守寡带大独生子的婆婆十分难处。这一类婆婆对媳妇百般苛刻,总是看不顺眼。一曰,儿子是妈妈带大的,现在跟你媳妇过日子,当妈的不放心;二曰,儿子的习惯只有母亲明白,妈的心思只有儿子知道,媳妇说啥干啥都不得法。当然还有第三种说法,媳妇都比婆婆厉害,如今是婆媳关系颠倒了。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中恐怕最难判断是非的就是婆媳之间扯不清的麻纱事了。要是轮到我也老了,也要…  相似文献   

10.
在结婚前,我就多长了个心眼,先讨好了婆婆。婆婆很宠我,并面授妙计,要我日后帮她"管教"好她这个"不懂事"的儿子,我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她。结婚的前一天,我趁着准老公高兴,与他签好一份订单,就是婚后的重大节日,他要做一天家务。他皮皮地讨好我说,何必那么认真呢?这份订单还比结婚证重要吗?  相似文献   

11.
矿泉街的Z婆婆77岁,居住在B社区,老伴已辞世.作为一名老军人、老党员,"革命了一辈子,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是老人的操守.Z婆婆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室,大儿子在北京从事外贸招商引资工作,工作繁忙,因公经过广州时都会回家探望她;二儿子在芳村开办养老院,工作忙、累,每年会探望她3~4次.由于年事已高,Z婆婆右脚不时会出现突然失去知觉的情况,因为害怕摔跤,婆婆平时不敢出远门,最多在家附近散散步.  相似文献   

12.
夏寒 《老年人》2005,(11):35-35
我的婆婆住在乡下,是个土里土气的老太太。与她儿子从恋爱到结婚,都很少见到她,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直到前几年,我生下儿子后,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实在忙不过来,丈夫才把婆婆从老家接来,我和婆婆才有了真正的接触和了解。那时,我们住在单位闲置的办公室里,房子很小,也没有卫生间。我担心婆婆住着不方便,会有怨气。然而,婆婆一来,没说二话,就尽心尽力地帮我带孩子。儿子周岁后,慢慢地会走路了。我买来学步车,把他放到车里,让他自己学着迈步。儿子没什么束缚,很高兴,到处乱冲。一天,我正在炒菜,忽然听到儿子大哭,原来小家伙连带学步车从四…  相似文献   

13.
从隆回县城坐车,3个多小时后,来到女寿星刘献娥所住的三阁司乡青山村。在村口,我向一位正低头削红薯的老婆婆打听寿星的住处,没想到她是个聋子。问另一个村妇,她指着聋婆婆说:“她就是你要找的寿星婆婆啊。”跟寿星的儿子闲聊,得知刘献娥生于1903年农历八月初一,是六姊妹中的老  相似文献   

14.
我是您儿子     
付秀宏 《老年世界》2013,(12):16-17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位老者在穿越马路时,突然晕倒,生命垂危。救护车迅速赶来,将老人送入附近一家医院抢救。期间,老人断断续续地清醒了几次,每次醒过来,都不住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琴台 《女性天地》2013,(9):49-50
周末,一家三口循例去婆婆那里聚餐,一进门,颜青和唐初年都愣住了。上个礼拜还四壁雪白的客厅相隔六天,全然换了样子。灰色团花的壁纸,好像流动的风景,铺满了整个房间。婆婆伛偻着腰立在沙发一侧,笑嘻嘻享受着儿子儿媳的震惊,看那得意的样子,应该是等着他们表扬呢。"这得多少钱!"这是颜青的第一句话。喜不自胜的婆婆压根没有听出儿媳的弦外之音,还兴冲冲地报账呢:"一卷壁纸260块,整个客厅,一共用了7卷,卖壁纸的给打了个折,1600块,我这个月的工资正好够。"1600块,颜青的心就像被谁狠狠抻了一下,那个瞬间她想起为了还房贷,自己和唐初年吃了大半个月的咸萝卜条的苦日子,不仅悲从中来。婆婆可真奢侈啊,一出手就是一个月的工资,她难道不知道,这套房子的房贷已经成为压在儿子儿媳身上的一座大山了!颜青狠狠拧了一把唐初年,这个时候,他这个当儿子的  相似文献   

16.
我爱婆婆     
姚淑姣 《老年人》2009,(9):35-35
我深爱着我的婆婆。每每想起婆婆。心里总是充盈着深深的敬意和感动。这种感动.就是一个做儿媳的幸福。 婆婆是个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我和老公结婚快十个年头了,虽然没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但每次回家,看她总是在不停地忙碌着。忙完家里忙地里.一年忙到头,也没有个歇气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71岁,应该是一个儿孙绕膝,子女孝敬,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的年龄。可是在榆中县北山上花岔乡百禄村张尾社,却仍然还有这样一位老人每天起早贪黑伺候着已经93岁高龄的婆婆,这位老人就是魏凤明。  相似文献   

18.
<正>我喜欢吃婆婆做的南瓜粥,喜欢把婆婆叫做“妈妈”。这一声妈妈,是发自我内心的呼唤……婆婆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善良敦厚的老人。她不善言谈,只是用她的行动关心呵护着每一个儿女。  相似文献   

19.
科室里面一堆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一位很可爱,但是有点老年痴呆,不停问其他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她儿子一边看报纸一边头也不抬地答曰:“医院.”老人说:“哦,吊完这瓶水我要回家了.”过了5分钟,再问,过了再问再问再问.我看着她两鬓斑白的儿子坐在阳光里耐心地一遍遍回复,因为不回答老人就会心慌害怕,辗转不安.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见到曾淑纯,便让我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骑着摩托车,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游刃有余。她娴熟灵巧的动作,显示出一种干练、机智和敏捷,飞扬着生命的激情。  认识她纯属偶然。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办公室走进两位神采奕然的老人,热情地向我介绍说,曾淑纯这些年一直潜心中医学研究,发明了一种叫“防痴复智灵”的药物,对治疗老年痴呆和记忆力障碍效果很好,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两位老人就是她治好的病人。  挑战老年性痴呆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些资料说,在老年疾病中,这种病和心脏病、肿瘤、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