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问子 《老年人》2008,(9):36-3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子曰诗云”的“诗”指的就是《诗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一个时间跨度最大的集合的节日。如果将春节比喻为一出长剧的话,那么它也可分为序幕、高潮和尾声。序幕腊月二十三,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这天俗称过小年,要送灶王上天。小年一过,节日便接踵而来:“二十四,写大字(即春联);二十五,扫尘土(洒扫、掸尘);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守一宿(守岁)。”高潮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日之元,时之元。汉崔实《四时月令》说:“正月一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始,是谓正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各朝不同,但都立足于选贤任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西周举才选官采取“乡举里选”的办法。乡和里都是西周社会的基层行政单位,里设“里正”一人,乡设“乡老”(族长)一人。乡老负责选拔本地区的贤能之士,选拔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4.
职场扫描     
《职业》2010,(8):4-5
“男盈女亏时代”来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届时上千万适龄男性可能打光棍。  相似文献   

5.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清一朝,是以(汉族)男子的剃头始,而以女子的放足告终的。“不缠足运动”作为一种移风易俗的政治运动,倡导诸公之“操作”过程颇有可取之处,还是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6.
《诗经》、《史记》说“中国”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最早出现"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即首先爱护帝王所在国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全国各地。《集解》记载,"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古代,汉族居住的地区,亦称华...  相似文献   

7.
其貌不扬的男士们,可以不用“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等模棱两可的话来博得姑娘们的欢心了,科学已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自身存在特别吸引女性的地方。这个连五男们自己也不清楚的武器,就是他们身上散发的气味。奥地利的科研人员发现,其貌不扬的男子比长相俊美的男子“更有味道”,其身体的气味对女性更具吸引力。这份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的研究报告透露:维也纳都市行为科学研究所在实验中,要求一群男子闻17名女人穿了3天的运动衫,然后要另一组男性针对这17名女性的外貌吸引力进行评分。结果容貌出色的女子,在气味上…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公共汽车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镜头”:一位有些绅士风度的男子一手拉扶手杠,一手拿着英文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边上是一位打扮入时的中年女子,肩背坤包,在眺望窗外风景,相安无事.突然,一个急刹车,将车内乘客弄得前倾后仰,那男子后仰时不慎碰到了那女子,她当时皱起眉头:“你做哈?”男子回答:“不做啥,车子刹车,惯性。”她不罢休;“啥慢性,是存心,存心恶作剧。”于是一场舌战不可避免.“好了,不跟你这种更年期女人再吵了,”男子想到了绅士风度。“啥,你才更年期呢,我不是更年期,我离40岁还有5个月……  相似文献   

9.
《老人世界》2014,(2):61-61
官员“退休”,在古代有一个非常文雅的叫法——“致仕”,即离开官场和官位。西周以来,中国官员的退休年龄一般都是70岁。不过,70岁绝对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历朝、历代政府官员的退休年龄都因时代不同而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0.
春节话岁     
春节话岁凌华中国春节的历史悠久,从唐虞开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春节,是一年之初,俗称过年。年的称谓并非始有,唐虞称载,夏代称岁,到周朝才称年,以后则交替使用。《易·系辞》载:“寒暑相推而岁成。”为什么把寒尽暖生之时定为岁末?《尔雅·释天》注:“岁...  相似文献   

11.
职场扫描     
《职业》2010,(22)
01男盈女亏时代来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届时上千万适龄男性可能打光棍。  相似文献   

12.
白格乐 《老年世界》2014,(13):33-33
蒙古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人们在相互称呼和询问某人时,在其名前冠以该人的氏族名称或族号。所以,虽然古代蒙古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他们有氏族、部落名称加上那个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作图图忽里歹;若是女子,便唤作图图忽里真。”《蒙古秘史》中也反映了这个习惯,如孛端察儿问女俘:“你是哪个氏族的人”(或译作你姓什么)对方则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这里氏族名称显然是在起着姓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还保留着名前附带父名的习俗,并按照现代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写父名的第一个字母。  相似文献   

13.
邂逅“求职贵人” 大学生涂晓莉独自坐火车返回位居南昌的学校途中。站到庐山时,坐在身旁的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友好地问她去哪里,涂哓莉告诉他去南昌。男子就站起来把座位让给她:“你坐吧,我还有两站就下了。”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观察》:最近“剩女”一词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在一些访问量较大的公共社区里,谈论“剩女”现象的帖子比比皆是。原本是一些生于70年代、目前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单身女子自嘲为“剩女”,现在连80后,甚至85后的小妹妹都开始自称“剩女—了,这反映了一种婚恋上的危机感,您认为这样的现象正常么?在您接触的范围内是否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欲望之鞭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有一次他见人画《牵车图》,“将妻子、奴婢、器具、食物尽放车中,一枯瘦男子,牵长绳背负而走。空中一鬼,持鞭驱之”。袁枚看了这幅画,甚为感慨,于是写了一首诗:“人世肩头各一担,梅花驮过杏花残。暗中何必长鞭打,就作神仙懒亦难。”  相似文献   

16.
人间喜剧     
赵春青自画像 1973年生于北京。现任工人日报社美术编辑,原学工业设计,现从事漫画创作,没有惊人之作,画自己喜欢画的作品,其乐融融。 求婚 三男子同时登门求婚,待嫁女子的父亲对他们说:“我只能让女儿嫁给你们当中的一位,你们可以各自说出自己的优越条件。” 男甲:“我有几十万家产。” 男乙:“我有一栋豪宅。” 男丙:“我有一个孩子,正在你女儿的肚子里。” 妙对 某大学中文系某班晚自习,没有老师,几名男同学聚在一起,大谈爱情,感叹不已,得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本班找。就是那么三五个,况且质量又不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诗文中,对长寿老人有许多雅称,极富情趣。黄发:老年人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诗·鲁颂·闷宫》中有“黄发台背”的句子,郑玄笺:“皆寿征也。”又据《书·秦誓》:“尚犹询落黄发。”黄:代指长寿者。《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朱熹批注说:“黄,老人发复黄也;,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礼仪·士冠礼》中也有“黄无疆”之句。耆:老年,意即60岁以上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花甲:年…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职业技术教育。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一致,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也还十分的原始,即使到了夏朝的“学”和“校”,商朝的“库”和“序”,也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雏形。从传授知识的形式上讲,我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民间师承形式在我国古代,由于职业技术教育长期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而这种教育又必须进行,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黎民百姓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民间师承形式进行的。《国语·齐语》:“伤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人的性行为开始背离传统的价值观和性制度;六十年代中期,美国陆续出现了冲破习俗的事;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性解放”或“性自由”风靡全美;如今,美国传统上的一夫一妻,即单婚制的婚姻制度,已处在重大的危机之中。本文试图就美国的“性解放”的现状、后果及原因,作一介绍。一、“性解放”种种(1)婚前性交在美国,婚前性交,已不属稀奇事。据一九二九年的《汉密尔顿调查》:婚前性交者,在男子中占54%,女子中占35%。然而,到了一九五三年,据《金色报告》:男子中占98%,女子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元旦和春节自古就有敲钟迎新的习俗。每逢新年零时,北京大钟寺的钟和永东大钟、杭州南屏晚钟以及苏州寒山寺的钟均敲击108下,人们随着钟声互相祝福,祈求新年吉祥如意。迎新年为何鸣钟108下?我国古代,人们认为“9”具有吉祥、如意之意,《易经》就把“9”列为第一卦:“用9,见群龙无首,吉。”每年有12个月,而“9”的12倍是“108”。相传,我国素有古代钟王之称的北京永东大钟,每次撞钟都是108下,杭州西湖的南屏晚钟,每次撞击也是108下。对此,明代学者朗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扣108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