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五四文学运动造就出一大批新文学的开拓者,叶绍钧便是其中之一。他自始至终以真诚的态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对我国现代短篇小说、童话、散文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对叶绍钧的创作所作的评价:“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  相似文献   

2.
杨建民 《21世纪》2010,(12):27-30
各地中学语文教材从今年新学期开始纷纷做出调整,有网友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有《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遂名之为“鲁迅大撤退”。此说一出,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3.
在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过程中,鲁迅以娴熟的白描手法,从几个侧面钩勒了刘和珍的形象,致使她的音容笑貌、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这些追叙,表达了鲁迅对刘和珍的赞扬、敬仰,更为后文写她的英勇赴难作了铺垫,跟敌人的凶残卑劣形成反衬。 不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抓住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不为势利所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侧面,加以分析说明;但往往对以下一个重要侧面,略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相似文献   

4.
谈谈文学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信柯岩老师:您是我们年轻人熟悉和喜爱的诗人和作家。您的诗篇《周总理,你在哪里?》、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以及据此改编的电视剧,还有前些时候新出的长篇小说《CA俱乐部》,我们都很喜欢。最近又读到您的诗评和剧评,很受启发。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请您同我们专门谈谈文学方面的问题。我们这些青年学子都是文学爱好者,但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喜爱,对于文艺的社会功能不甚了了。另外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作品看,对于文学创作的现状也很不满意,同学们聚在一起常常会为此发发牢骚。我希望您能给我们讲讲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讲讲怎…  相似文献   

5.
我现在才认识到要解悟《红楼梦》实在不易,我直到评批完这部书,对《红楼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书,对康、雍、乾时代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作者都有极为尖锐的抨击。但《红楼梦》又不是一部政治书,而是文学,是一部文学性、艺术性极高极强的长篇小说,其成就之高,可列于世界文学之冠。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次廓清了被湮没的作家孙梦雷的生平,并就其创作成就作了评述,认为:孙梦雷的创作主要有两类题材:一是控诉战争的残暴与非人道给无辜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二是揭示底层民众艰难的生存现状。这些作品辉映了“五四”新文学思潮,体现出孙梦雷可贵的现实主义品格。长篇小说《英兰的一生》是孙梦雷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的优秀作品,也是新文学1922——1927年间长篇小说的时代性标志与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作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当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这本杂文集一九二七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刘和珍(一九○五——一九二六),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刘和珍从少年时代起就积极参加革命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8.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文情并茂感情至深的散文。其中有这样几个长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自《鲁迅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了汪泽树同志的《症结在哪里——<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句子的理解》一文后,不少同志相继写了文章对汪文“伟大”一词是正语的结论,表示肯定或否定。比方一九八二年的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就开辟了一个争鸣专栏,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记叙刘和珍君烈士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三个小段,其余多为抒情和议论,而抒情更多于议论.文中有对革命青年忧国忧民、临危不惧精神的热烈赞扬,有对爱国青年惨遭虐杀的沉痛哀悼,有对反动派及其帮凶倒行逆施的切齿痛恨,也有对人们继续战斗的热烈希望.文中虽然抒发了多种感情,但悲愤却是贯串全文的主要感情,是全文的基调.可是,初读《记念刘和珍君》不易把握这条主线,会感到文章段落之间若断若续,似乎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于没有弄清文章感情起伏的线索和特点的缘故.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慧令 《老友》2015,(2):69
对于《老友》,我充满感激之情。首先,感谢《老友》伴随我父亲走完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其次,还要感谢《老友》帮助我的老伴战胜了病魔。很多读者称她为良师益友,但我的经历却告诉我:《老友》是亲人、老师、朋友,是有益于健康、延续生命的天使、保护神,结识她真乃人生中一大幸事。我怀念父亲时,总会牵出对《老友》的一段  相似文献   

12.
鲁迅这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很有见地,很有工力,别具一格,独运匠心。在我们读到的一些名篇佳作中,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简直到了撼山易,改一字难的程度。“譬如:“记”和“纪”,“记念”和“纪念”,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中,就有极其严格的区别和用法。前两篇,从文题到行文中的若干处,都是用的“记”和“记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是一部具有严肃文学作品内涵的通俗文学作品。批判意识与自省意识便是其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与通俗性的文化向度的集中体现。作品不仅对战时陪都重庆社会弊害予以批判与自省,同时对生活其间的重庆人的“劣根性”予以批判与自省。这种双重批判与自省,回应了当时文学对于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学传统回归的呼唤,充分显示出这部作品具有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光洙是韩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长篇小说《无情》是李光洙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也是韩国最早的近代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各种类型的韩国过渡时期人物之间的纠葛与矛盾,集中体现了韩国近代史上转换时期的众生相和价值观。通过时《无情》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走入李光洙的文学世界,多方位考察李光洙的文学思想,为增进对李光洙文学的了解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蛙》是一部讴歌生命的文学奇葩.它以原创、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富有个性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学语言,成功地创造出万心(姑姑)“这一个”世界文学史上的新的女性典型形象.书信体、小说、话剧三种文体互换、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作品是作家生命的聚光镜,《蛙》的成功标志着莫言在向世界文学峰巅的攀登上又跨...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年十二月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栾星同志为整理、校注这部小说曾花了十年功夫,认为它“是清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之外,又一巨著”。(《歧路灯·校本序》——以下简称《校本序》)姚雪垠同志为《歧路灯》作序,指出《歧路灯》的产生,“标志着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第三阶段已经成熟”,“必须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史中给予应有的地位。”《歧路灯》的出版,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南方流派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实验性的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做过多种尝试,他的早期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显示福克纳在上世纪30年代从人道主义向自然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18.
<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开始兴起并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亨利·劳森(1867—1922)在诗歌及短篇小说领域,约瑟夫·弗菲(1843—1912)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劳森—弗菲传统在澳洲文坛上具有深远影响。弗菲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如此人生》被誉为“澳大利亚经典作品”。中国读者对劳森及其作品相当熟悉,但是对弗菲及其《如此人生》还很陌生。本文拟就该书的创作背景略加介绍,并对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句有长短,各有千秋,作用各异。在语言表达中,长短句的运用,视需要而定。本文试就《记念刘和珍君》,谈谈长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深切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寄托作者哀思,又要无情揭露反动的"当局者"和"流言家"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革命。文章以作者悼念烈  相似文献   

20.
麦家新作《人生海海》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通过打破第四面墙,让“我”和读者一起坐在台下听各个叙述者讲述“上校”的故事。通过“揭开上校的秘密”来破译人性和心理密码,审视着过去的一段历史在人心上打下的烙印。不管是叙事题材、叙述形式还是创作意图,这部作品都与其前作不同,这是麦家创作历程中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并通过这部《人生海海》,再次建构文学治愈人心、恢复生命希望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