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日本对华观的基调是仰慕和学习,但在晚期封建社会的江户幕府中后期,仰慕型对华观遇到挑战。中国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至甲午战败期间,日本的对华观又经历了从仰慕到平视、再由平视到蔑视的转化过程。本文依据基础史料,以日本近世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期间对华观的演变为“纵轴”,系统地考察梳理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变动的轨迹,并以两国工业化、军事近代化等影响其对华认识的主要因素为“横轴”,分析了不同阶段对华观的特征及其变化的深层动因,进而探究了近代日本对华行动选择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以政治自由、宪政体制等为核心价值,而民族主义则以构建独立统一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为主要诉求,这两套价值系统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出既相互交错又互为制约的关系。1930年代的胡适,发表于《大公报》星期论文专栏上的政论,就充分而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两种价值的紧张,而胡适对这种紧张性的心理调适和思想融通,则更是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世界与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初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论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近代启蒙思想的兴起,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的一种历史现象,并非为日本所特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启蒙思想。正如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与中国戊戌变法运动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迥异的结局一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亦称...  相似文献   

4.
王宠惠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和法学家。本文就王宠惠的刑事立法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在立法例中的体现作了探索,并就其历史局限性作了客观评价。作者认为,王宠惠在近代中国刑法修订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引进当时世界上最新刑法的优点,将刑法从新兼从轻原则、罪刑法定主义以及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先后纳入了当时的刑法修正案和刑事立法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中国封建刑律中礼法结合、严刑峻罚、男女不平等、尊长卑幼不平等的传统在中国近代刑事立法中的地位,削弱了其影响力,使近代中国刑事立法跟上世界立法的潮流。作者指出,王宠惠的刑事立法思想尽管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缺陷,但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法学家,王宠惠能不断地抛弃自己陈旧而不合世界立法潮流的思想,接受和确立新的“适时”和“宜民”的思想,敢于否定自己的观点而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和决定,坚持立法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这种对立法的认识和态度至今仍是十分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一、时代召唤人权:近代中国变法主题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掀起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思想大变革,可以说是始终朝着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奋力开拓现代人权法制建设的方向迈进。在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法律思想革命中,一切憎恶专制黑暗,向往自由光明,献身于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志士仁人,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尤其是法律家们在不断地觉醒,前仆后继地追求法的价值和目标,竭诚指望在法的框架中构造出人的天堂。法律逐渐地不再被视为君王驭民的桎梏,而开始被奉为保障自由增进人权的保护神。法的观念的这种变革过程是十分曲折的,其代价也是极为沉重的。然而,根植于现实世界的法观念一旦发生剧烈变革,就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反作用。将法与人权相联系的思想变化,在中国近代法制建设中的影响是极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中心问题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反映,它制约着哲学的演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通过“古今、中西”的相互作用,中国近代哲学论争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即历史观(以及一般发展观)问题,认识论上的知行问题,逻辑和方法论问题,关于人的自由和如何培养理想人格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上,中国近代哲学都有新的成就。本文认为,恩格斯和列宁所揭示的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规律也适用于中国,但中国又有很大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实践(包括中国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标志着中西哲学在中国土地上开始合流,统一的世界哲学史开始了。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科学: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文化,是指资本主义文化。民主与科学是近代文化的精华。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并没有得到正常、充分的发展,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口号,出现得很晚。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使一些人产生了误解,似乎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寻求真理、寻找救国道路的艰辛曲折历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的半个世纪里,伴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学东渐规模的逐步扩大,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历史主题,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探索救国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他们中间,有舞文弄墨的文人学者,有投资近代工商业、惨淡经营的民族资本家,有饱读诗书、通过科举正途而跻身于朝士行列的政府官员、驻外使节,也有厕身于…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北伐军对京师的冲击与影响──纪念太平天国北伐失利130周年赵蕙蓉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走私日益猖獗,流毒全国,由此而逐渐演变成中国近代社会动荡的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大量侵入,使本来...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研究中,学术界都把他归类于中国近代提倡重商主义的一类人物,其实,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很有特色,反映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已经跃至一个新的阶梯。本文试详细作一阐述,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胡瑞华 《唐都学刊》2000,16(4):27-29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并对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陕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在陕西传播的深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对陕西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愈以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文化科学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居世界之首,对整个世界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在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中国革命在一九四九年的胜利,为发展我国的文化科学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十年来,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口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努力使我国的文化科学事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已成为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要使人口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首先是发展教育,大力开展智力投资。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马伯煌研究员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项目,已进入编写阶段。编写提纲,经过征求意见和讨论,确定以论述近代世界资本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思想所起的冲合作用和影响,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在经济上的反映,作为主题思想。同时,结合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性质的特点和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各个时期不同人物的经济思想和主张作出具体分析,综合研究,从而反映出某一时期经济思想的整体结构,归结出它的主流和突出点。这一体系的设想,曾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赞许,认为这  相似文献   

16.
<正> “自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后,中国业已醒来。”1885年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今年是鸦片战争150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130周年。马克思在论及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①两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为一方的古老中华封建帝国与英、法、俄、美诸列强为一方的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殊死决斗。马克思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被迫脱离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式归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的这场历史悲剧的本质和矛盾;也是中国近代化历史的本质和矛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为这场历史悲剧的序幕。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果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仅仅局限于一个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一个历史年份(如1840年),势必无法包含近代历史序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因为,近代中国历史虽然只有150年,但是它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所经历、发生的历史事变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多;由此而引起的古今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一系列碰撞、交错、融合更是纷繁复杂。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缓慢渐进的演变,是个艰难而又痛苦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加工场所,使中国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式归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这是中国历史被动地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面。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潮流的冲击,使沉睡的中华民族初步觉醒起来,开始正视世界、正视自己,为了生存不得不变祖宗之法,以适应时代要求。这种觉醒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既有一批知识分子,又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基于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必须孕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必然是一个绵延的历史环节。诚然,一个历史因素并非一开始就有什么重要意义,不能要求一个东西一开始就发展得那么充分,因此,要影响一个时代,成为一个时代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成为一个历史时代开始的标志,更需要一个过程。纵观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化历程序幕中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历史虽由1840年鸦片战争揭幕;但它并不具有近代历史开端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第二次鸦片战争遭受到远比第一次鸦片战争严重得多的打击与失败。它在清统治帝国内部;在中西关系;在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上都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应该将近代史的序幕,从1840年延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1860年(甚至1875年的甲午战争)。简言之:“中国真正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都转入近代”②。实际上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本文试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主观意识的震撼导致中西关系的变化为中心,展开论述,以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求得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是一个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又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封建法律思想逐渐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法律思想所代替,而半封建半殖民地法律思想又为人民民主法律思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文化现代化和政治革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国家社会问题,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径.正是这场新文化运动,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铸就了新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动力源泉.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9月出版了魏义霞副教授著的《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以下简称《透视》),这是一本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具有新见的力著,该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哲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年虽然出现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但是这些论文和专著大都是对某个人物思想的具体研究,宏观性的综论不多.《透视》一书在全面论述中国近代哲学方面作出了第一次尝试,它打破了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只限于具体人物的思想界限,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哲学作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佛教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藏佛学和中外佛学的沟通和交流,唯识思想的广泛流行,都对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发生一定影响。佛学思想,在近代曾被一些思想家、革命家用来作为思想武器,并受到一些哲学家、学者们的重视。一些重要的文科大学都曾开讲佛学,佛学还被写进了一些哲学史著作。佛家因明的逻辑思想和佛学精致的名相分析,对整理中国传统思想有极大的帮助。近代学者在佛学研究中取得的可喜成就:有的糅合儒佛思想,用儒学改造佛学,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有的则把佛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用新的方法对佛学进行整理、研究,攀登了近代佛学研究的高峰。这一切,都丰富了中国近代哲学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