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邵峰  杨义玲 《社科纵横》2008,23(4):113-114
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文体特征.本文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演说辞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辞这种文学文体具有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和说理有力等文体特征,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2.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7,4(1):57-62
研究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从古今散文文体传承与流变的视角切入,是较为可取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分别出现的晚明小品和语丝文体,产生于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文体风格、语体、体式也有诸多类似,明显见出前后的传承关系,当然也反映出两个不同时期文体的流变.这为深入探究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提供了颇有研究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郭兴文 《唐都学刊》2002,18(3):63-67
在目前所有的新闻、文艺理论中 ,都称“杂文是散文的一部分” ,造成概念上的逻辑混乱与悖论。杂文是可袭取多种文学和非文学的文体形式 ,杂取各种文本艺术表现方式 ;从这个“杂交”特征以及文体概念相交理论 ,重新界定杂文在文学概念范畴中应是一个独立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4.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4,(9):135-139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 《社科纵横》2013,(1):246-247
《文心雕龙》围绕情理和文辞两大切入点,阐述了文学本质、文体辨析、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与鉴赏四大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立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理和文辞作为本书关键性词语,为现当代"文学"含义的建构和文学创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7,23(2):120-123
晚清小说的分类,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颠覆了流衍千年的文学传统,引发国人的群体关怀。晚清小说报人众说纷纭的文体探讨,直接关合通俗小说的繁荣,折射出小说文类建构的自觉。平民文学在近代不只是一个响亮的政治符号,而落实在为民写心的文学实践中。这种基于文体的群体关怀,加速了小说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铭箴>篇具体论述了铭文的文体特征,但对铭文的起源与其发展脉络却缺少详尽的描述.铭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特殊的表现方式,是后世铭体的滥觞.西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成熟,铸于青铜器上的吉金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是王室的重大礼仪以及以"<尚书>体"为文体特征的吉金文学;春秋时期随着公卿贵族对礼乐等级的僭越以及礼乐文化的下移,吉金文学呈现显著的"诗"体特征;战国时期随着礼的内蕴的转型与礼的道德精神的注入,"论说体"吉金文学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从古今散文文体传承与流变的视角切入,是较为可取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分别出现的晚明小品和语丝文体,产生于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文体风格、语体、体式也有诸多类似,明显见出前后的传承关系,当然也反映出两个不同时期文体的流变。这为深入探究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提供了颇有研究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影响深巨。因此,他自应在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梁景时 《学术交流》2007,(3):162-16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曾以“新民体”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的文章学大家,也是对文章作过系统而深刻研究的文章学家。他对文章本体规律、文体分类、文章翻译、文章鉴赏、文章章法、文采、文体革命等都有过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尤其在文体分类、本体规律及“新民体”理论的探索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文体的分类,彰显了科学分野的开创之功,开辟了文章、文学分离的先河。他提出的文章写作规律的二层次说及四条规矩,提供了解决文章写作规律与技法相矛盾的方法。在“新民体”的理论构建上,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的传世专论,其远见卓识体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古代文章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对近代文章学理论集大成的建构,在文章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代精怪小说中的趣味化作品,是唐代小说家对小说娱乐功能的自然追求,也是对小说文体独立的积极响应.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专论,本文从精怪小说趣味化作品对传统文学观的疏离角度,论证这类作品实则承载了唐人的娱乐诉求,也可佐证文体意义的小说于唐代确立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文学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即强烈的文体意识,主题的快速嬗变和多元化倾向,文化心理意识,民族母亲意识,地域文化景观。所谓强烈的文体意识,是指许多作家把文体追求作为审美和艺术个性追求的核心,通过独创的文体,来显示  相似文献   

13.
王立教授从事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多年,用力甚勤,且不断进行创新推进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洋洋40万言,即其力作之一。综观全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选题价值大,学术品位高。主题学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理论,它主张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作者对世界态度的同异。而该书则主要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别文学的角度,应用主题学理论来观照中国文人文学。事实上它是一种跨文体、跨时代的通题研究,融汇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多种较新的理论,综合海内外宏观研究的较新成果,将主题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是报刊常用文体之一。茅盾同志称它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由于它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因此,有的同志说:它是扎根于新闻的土壤里,而把枝头伸向文学园地里的红梅。  相似文献   

15.
泉镜花和上田秋成都因其鲜明的个性在怪异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作品比较可以发现:二人在作品上显示出诸如文章浪漫、主情,文体极尽人工雕琢,在视觉和听觉效果的追求上独具匠心,细部描写细腻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文学研究界认为泉镜花以<照叶狂言>为代表的"自传性小说"中格调高雅的文体深受森鸥外<舞姬>的影响,其实上田秋成也是其中的影响源之一.这其中固然不乏泉镜花对上田秋成的积极摄取,但摄取的同时,泉镜花又加入了自己的元素,在色彩感、作品结构等方面超越了上田秋成,成为日本怪异文学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6.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5):128-135
传统诗学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文体上,由于清代词学尊体和通俗文学繁荣,文体地位较低者多被比附于"诗","穷而后工"说由诗而统摄到词、戏曲、小说甚至外国文学作品,成为涵盖众多文体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论命题;在性别视角上,由于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基于女性创作特点而提炼出的"诗福"说问世,这是与"诗穷而后工"相对立的一个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实现了理论的越界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薛勤 《求是学刊》2016,(6):114-120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相似文献   

19.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20.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4,19(3):99-100
新时期文学在强化文化意识与文体意识的同时 ,也出现了不断解构文化与文学界限的趋势 ,造成了新时期文学过重的文化负担 ,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表现形态、积极和消极意义 ,作了深入分析 ,提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