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初以来,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理论上作了多方面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争议。近几年,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争论,首先是关于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是主客体关系论与人道价值论之争。80年代初以来,我国研究价值哲学的学者,大多采...  相似文献   

2.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界面地区,这里是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展开论战的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理性主义不是以客体否定主体,就是以主体否定客体;经验主义剐迷失在知觉和现象中而遗忘了主客体;后现代主义根本抛弃主客体关系走向了虚无主义.现代认识论要走出后现代困境,必须重新返回主客体关系的界面.  相似文献   

3.
自然向人生成所表现的主客体的生态性存在是过程性和结构性的统一。主客体的生态关系要求得和谐与平衡,需要人自身主体性的解放,需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认识、体验主客体生态结构的前提,在自然—社会—精神—文化存在的结构性链条上历史与逻辑地把握人,并由此而透视未来世界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生态性优化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美之本质及其价值,八十年代在自然人化论、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主客体双向建构论启迪下,主客体统一说获得广泛迅速发展,几乎是国内占主导的新模式。美为主客观或主客体之统一,美发生于主客体双向建构活动之中,审美价值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产生的美感愉悦价值,或审美客体所具有的为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领悟与评价的一种物质等,无一不是其表现或变通的运用。这个模式与认识,有上述理论支持下,且近实际、易为人理解和苟同,确实较以往各种美学观(主观说,纯物客观说,社会性客观性合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热烈讨论的产权改革和制度变迁仅局限于它的经济学意义,对这种制度演进的政治发展后果关注不够。从总体上说,有效的产权系统能够为民主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包括契约化发展、个人自主性的发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等。要促使这些条件成为现实,有赖于政府的主动性和提升能力。从市场化的要求来说,民主政治最能适应市场化改革和产权变革提出的政治要求。因此,即使民主化改革不能与产权变革齐步并进,起码也不能忽视在这方面进行努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论民主与宪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利 《江汉论坛》2003,2(9):56-60
宪政即民主是我国长期流行的一个观点。本文通过对民主与宪政历史、内容等问题的探讨,认为民主与宪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渊源、内涵、价值取向和人性预设。民主是一种有关主权归属的理论,价值取向偏于平等,蕴含着人性善的假定;宪政是一种有关控制国家权力的理论,以自由为其价值取向,蕴含着人性恶的假定。在某些方面,民主与宪政存在紧张关系,但两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补缺、矫正和强化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审美主体及其规定性审美主体指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者,以具有审美经验,能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与从事经济活动或认识活动的主体区分开来。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等各种活动。除了审美活动之外,其他各种活动都与纯功利相结合,与实际需要相联系,它们“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关系,亦  相似文献   

8.
论主客体关系及其价值实现元志贤,王连法在讨论主客体关系时,有人撰文提出“主客体一体化”、“主客体之间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内在的有机整体”的看法,把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视为“主体──客体的一体化结构”模式,并以此为根据去表述今天...  相似文献   

9.
人通过劳动从动物提升出来的同时,也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主客体关系是一个与人的存在相伴随的久远以来的事实。但是对这一事实的认识,由于受到片面性的纠缠,所以对人说来,在长时期中还是一个未解的司芬克斯之谜。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这个谜才算揭开了。原来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并提出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发展党内民主 ,推进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澄清思想理论是非,总结经验教训,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在当前从理论上阐明民主的特性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主的含义和特性 什么是民主?有些大学生往往把民主看成一种天生的权利,没有任何约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只有这样的民主才符合人的本性,才称得上真正的民主。其实,民主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
龚志伟 《理论界》2004,(4):264-26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是实现高度的人民民主。同时,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党内民主的支撑和配合。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前提,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键。党内民主的发展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种作用是由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和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决定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始终代表人民利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共产党也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3.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相通之处 ,也有不同特点。党内民主的发展与人民民主可形成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由公开、选举、监督等制度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4.
人与世界之间必然形成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主体,现实世界在人面前作为客体,二者构成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这注定了: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的具体内容。然而,学术理论界在探讨主客体关系时,往往脱离人与世界之间现实地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活动的实际,抽象地谈论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客体性,进而忽视了这种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人与世界之间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作一简析,以对其现实性作一展示。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任何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属于政治这个范畴 民主一词,按希腊文直译,意思是人民的政权。开始时是指奴隶制国家的一种政体。但在实际上,它包含了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论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三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日益活跃,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和四化建设的主人翁自觉性迅速提高,这是形势大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列宁说:“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列宁全集》第26卷第269页)社会主义民主正在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焕发出来,四个现代化大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客观地分析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所需的基本条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科学思想。这方面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邓小平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指导的结果,而这些成就又充分证明了这些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认真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邓小平民主法制建设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18.
税政是与税收、税务各有侧重、不尽相同的概念。税政重在"政"字,国家赋税不仅具有经济性和公共管理性,更具有政治性。税政的政治性表现在互为逻辑的两个方面,即税政民主和税政法治,涉及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公民财产权、代议机构税收与预算意义上的财政权、税政领域的公民参与、法律保留原则、税收政策法治化、公民税收程序权利、税政与公民社会以及民生和人性等广泛问题。税政概念成为这些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并由此将这些问题的分析纳入宪政话语。以税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因此成为宪政基本制度,人民与政府的政治关系在一个现实层面上"民主化、法治化"为公民财产权与政府财政权的宪政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需要合适的政治信仰来支撑。在区分三类不同信仰认知的基础上,达尔认为在像美国这样的多元民主国家,公民虽以个人利益为信仰,但同时也具有利他的本性,然而个人利益的过于强调损害了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公民教育倡导合理的利己主义以提高公民与精英的品德修养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西方民主权利与功利价值观的冲突是导致西方民主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