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清代训诂学家非常重视<说文解字>,广泛运用竭毕生精力而成就的<论语正义>,引用<说文解字>多达千条.或追根溯源,不限形体;或旁稽博考,兼采备录;或多方参照,舍短从长;均能持论谨严,实事求是.对<说文>传本中某些异文、脱文以及其他存疑之处,<论语正义>也做了校订和说明."欲治圣经,先通小学",这是包括<论语正义>作者在内的清代扬州学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苏轼<论语说>曾是朱熹、王若虚等学者引录和称赞的重要学术著作,其书明代已佚.本文对<论语说>成书、流传与散佚过程进行了系统考述,并介绍了近时对该书的辑佚情况.  相似文献   

4.
<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是有深意可寻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仁"可分为多层,认为<论语>"仁"具有层次性的一些学者将<论语>中的"仁"分为"全德之名"和"德目之一"两个层次,此观点有不完善之处.结合孔子思想实际与<论语>具体材料的文意训释,<论语>中的"仁"可分为"理想之仁"与"现实之仁"两大层次,并且"现实之仁"内部还可分出多层.<论语>的"仁"是一个多层的统一体,这些层次间相互关联,共同统一于"爱人".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刘宝楠以为<论语>"子所雅言"章的"雅言"一词指古代共通语,此说在现代几乎已成为定论.该文考察了历史上有关<论语>此章的各种解释,否定了"雅言"为共通语的成说.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通过核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发现黄震云先生<<全唐诗>补遗>中所补之唐五代诗存在问题较多,尤以"新见作者26人"为甚,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误辑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与<心经>的张力中,酝酿出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精神".因此,与其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毋宁说是一种"儒释互补"的文化更为符合事实."儒释"之间怎么能够"互补"呢?这就需要从<心经>的哲学解读开始.本文就是对此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论语>所记是孔子的轶事,开志人小说体例的先河,艺术技巧达到了相当水平,是志人小说的源头.<史记>中的<日者列传>,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视为小品文,并非一般的人物传记,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与之十分相似.应亨是晋人,不是东汉人,他的<赠四王冠诗>不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柳宏教授以其博士论文《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初步开拓了清代《论语》学研究,并使这一课题逐渐受到重视。历经十数年的坚守与耕耘,作者又于2018年推出了由他主撰的《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新著一反历时性散点研究的做法,通过考察地域学派知识群体《论语》诠释之面貌,直观描绘了清代《论语》诠释版图,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论语》研究之个性与成因。作者的这一研究方法与理念,不仅是对此前博士论文的超越,更是对断代经学史传统研究模式的反思与开拓。  相似文献   

12.
《菜根谭》现在通行本标注的作者是洪应明,而据近日笔者在江西临川搜集获得一本由宋代传承下来的《菜根谭》,版本所标明的作者为汪革;书中有胡安国的序言,并明确指出其为汪革所作。另考据汪革生平与思想,与《菜根谭》内容的主题思想相吻合;清光绪二年的抚州府署藏板《抚州府志》中的记载亦有佐证。因而可以得出结论:《菜根谭》的作者为宋代的汪革。  相似文献   

13.
家学是清代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扬州朱氏颇具代表性,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扬州朱氏世居宝应,虽分为朱翁朱氏和界淘朱氏两支,然同出吴郡朱氏。朱氏名家辈出,从《清史稿》、《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和《江苏艺文志》所未录或未详的36种著述书目中,可以发现扬州朱氏有着与时偕行又专长宋学的家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宗族类总集的编纂高度繁荣,可谓当时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文化现象。通过对清代宗族类总集的概貌和特征初步梳理可以看出,清代宗族类总集不仅数量惊人、分布范围辽阔,而且在亲属关系、作者身份、著述形式等方面也复杂多样,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清代宗族文学的高度繁荣,以及宗族文人群体的大量兴起与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翌凤为清代著名藏书家,藏书以手钞本为主,多为当时未刊珍本,吴氏将这些钞本辑成《艺海汇编》《古香楼汇丛》《秘册汇丛》《学海丛编》等十余部丛书。《经史秘汇》亦为吴氏所辑丛书之一,内容以医学书目为主,此书实即吴氏《秘册汇丛》的子目书籍,被另取书名《经史秘汇》而成他书。该丛书收录多部孤本医书,并首次完整抄录了清代温病学家薛雪的《温疟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临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方外文学总集编纂的最繁荣时期。较之前代,清代方外文学总集的数量倍增,并拥有独特的思想内容,还涌现出一批专收某一地域、寺院之方外作家作品的总集,以及道士总集,可谓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目前,清代方外文学总集的流布范围普遍甚窄,且存在若干含混错漏之处,需要研究者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清代承继此前的史学传统,建立了史料储备和征集制度,为《清实录》的修纂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使实录成为清代史料的一大总汇,经过它的编辑和纂修,清史杂乱的档案得到第一次清楚的梳理,并以易查易读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或摘录,或取用,或改编,或融汇,成为《清圣训》《东华录》《清国史》《清史稿》《清会典则例》《皇朝文献通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清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桂文灿《论语皇疏考证》是晚清时期考证皇侃《论语义疏》的重要著作。作者证其所长,考其所短,并对异文加以考订,体现出博采兼收、考证深入、实事求是的考证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为先秦古籍,其缘何为书,如何成书,何时成书,编纂者究为何人,如此等等,汉以来学者或语焉不详,或莫衷一是.爰及晚近,大抵以为孔门德行、文学科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而作,最终由曾子门徒完成.文章根据孔子教学传输方式,《论语》内容结构,弟子言论统计,参以史实,酌以情理,认为:《论语》一书乃孔门弟子回忆其师的纪念文集;初编成于孔子去世后弟子三年居丧期间,子贡主其事,子夏、曾子等促其成;最终经曾子弟子稍加增益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