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新颖独特、富有张力,是表达民意的一种符号。基于创新求变、模仿从众、排遣宣泄、寻爱求暖、自我实现等普遍存在于青年网民中的社会心理,于是青年网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作和使用主体。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社会选择,有生命的语言自然会流传下来,约定俗成后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对待网络流行语应多加包容、积极引导,使其成为网络交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世界经历一系列社会转型,不同的社会范畴在对社会转型进行本体性分析的同时,也隐含着文化世界对社会形态的建构与重塑。在主体体验的维度,社会世界与文化世界的融合成为个体化时代重要的生存情境,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与意义阐释成为主体体验及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也在经历文化转向,文化在社会学解释框架中的自主性及重要地位得到认可。"社会虚化"的理论表述,反映出在社会世界与文化世界相互交融、相互建构的理论及现实语境下,当代社会及当代社会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评价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主体结构系统的管理决策系统、专家系统和公众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的要素、功能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各个评价主体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使社会评价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转基因食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发展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之时对人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审视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相似文献   

5.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4-6,13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基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主体性向度以现实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最终归宿。作为社会和谐的实践主体,人的创造性、明确性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向着完善和谐的社会形态前进。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主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的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和谐不断实现的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因此,现实的人是社会和谐的评价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定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评价的民族特色和模式。作为陆地文明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所孕育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政治型的社会评价模式;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西方传统文化,它所张扬的是一种知识功利型的社会评价模式;作为森林文明代表的印度传统文化,它所包含的主要是一种宗教审美型的社会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使其在产业组织形式与项目运作方式上与传统工业产业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复合主体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值得关注的组织形态与运营模式。多个互有差异的社会主体在行动关联过程中相互建塑、彼此型构,进而转变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复合行动主体,可以实现管理平台、行业服务、内生机制等不同形式的复合运作。社会复合主体的产生源于新时期政府治理理念革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具有灵活、开放和系统的特点,根据项目、行业、平台的不同,它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并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这种组织形态既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可以关注到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虽然在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细化内部机制,但在完善的制度建设下,社会复合主体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政府文化体制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就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关系进行探讨 ,试图揭示国人社会心理现代化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强奸罪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犯罪命题.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强奸罪主体的立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强奸罪的主体只能是男子构成;另一种是强奸罪的主体既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构成.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本文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海峡两岸产生这两种不同的强奸罪主体立法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建党百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共治主体、乡村振兴新时代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和党的政治引领与农民自治实践相统一的行动逻辑,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演进体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历史基础,是一种"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并渗透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至今仍发挥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文明社会中,政府摒弃"官本位"的理念,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出具有亲和力的亲和政府。亲和政府是从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责任型、透明型、合法型六个层次构建的,表现在政府行为、意识观念、媒体监督等方面的转变。文章从电子化、行政许可、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来探讨亲和政府的建设以及所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改善我国当前师生关系的现实需要.要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是核心,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转变对学生评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学的层面以能量流动解析社会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从生态学的层面解析了社会发展过程。论述了发展的本质是能量的流动、追求有序,发展的方向是负熵能量流动的方向。人产生于自然发展过程之中,人本身是自然最伟大的创造,需要最大的负熵能量流动,这样,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了现实的人、人类思维、人的创造性等有关人的逻辑,从而揭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分析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广泛联系的生态关系延伸进入社会,如何构筑了社会和谐发展的逻辑。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进行创新。做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文化转型期异质文化、社会不良文化、青少年亚文化以及代际文化冲突对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青少年亚文化进行调控将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伦理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在伦理价值取向上,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利益,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五大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统筹观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新的伦理观,它意味着生物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整合.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公正伦理意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普遍实用的生存、发展的伦理信仰和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青海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 ,简要地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成人教育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应该从社会环境、教育机构、受教育者、信用制度等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以便从思想建设、监督体制、舆论等方面探讨促使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学生社团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学生社团发展的全面性、内生性、协调性、开放性、可持续性。要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社团科学发展的全面性,优化社团类型结构;挖掘社团发展的内生性力量,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注重社团发展的开放性;着眼社团发展的协调性,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积极培育品牌社团,以点带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