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立精神之基,文化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重要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必要环节。实施文化战略、构建文化强国必然对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创新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是推动文化艺术繁荣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家文化战略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双维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双重理论定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过程。而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创新的源泉,将会促进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区域文化如百川归海,共同汇聚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以地方文化为视角,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将对高校教育以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6.
刘天才 《唐都学刊》2006,22(5):137-140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转型的新时期,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的发展产生裂变,由纵向的传统承传走向横向的文化开拓,主流文化遭到质疑,异己文化得到认同,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由一元独霸或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未来文化转型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其出路只能是:以创新求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文化的创新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其二,创造新传统,是民族文化面临的现实选择;其三,文化创新的根本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其四,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努力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朱静  杨波 《学术交流》2013,(6):50-53
分析了创新所需要的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心理素质对创新的负面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等同于中华文化,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孤立的、单一的、静态的。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现代文化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宽容、勤俭、进取、理智等文化、心理因素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均表现出有利于创新的一面,中国正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多民族融合特性以及各种地理特征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与心理多样性是创新的沃土。因此,将中国当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缺乏甚至是"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归咎于中华文化与中国人的心理素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文化要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顺应国际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才能建构先进性文化。其中古代哲学的和谐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想,创新理念是其发展动力,求真务实是其品质特点,道德伦理评价是其选择机制,宽容豁达是其民族气派体现,民本理念是其宗旨所在。当代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和完善上述文化价值功能,才能确保民族性形成和长效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科学回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开放意识有机结合;广采博取的精神与辩证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决定了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并领会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闵建国 《社科纵横》2005,20(4):170-171
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立足于文化民族化,现代化和文化的进步,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模式重新定位、定向,为民族的先进文化构建提供了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了现代社会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和使命。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面临着把大学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成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把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化这两大问题。大学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四个层面的文化,即国家文化、作为整体的大学组织文化、大学自身的特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理想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文化综合创新,实施文化育人,服务好社会。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主要由创新主体取得创新理论成就的知识转化能力、人格品性素质、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3.
甘安顺 《创新》2009,3(1):16-20
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精神价值的重构和超越。在重构中,不论是重新阐释或是重新建构,都需要一个母体作为核心动力,文化创新的母体就是原创的学术流派。文化创新与原创学派关系重大,哪个时代原创学派不断涌现并相互争鸣,哪个时代就具有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杨明伟 《社会工作》2011,(22):61-62
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体制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以主动的建设和变革为手段,以改善社会的状况、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公平正义既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追求,因此,社会工作的发展必将为创新社会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但到目前都还不能确定地说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了确定的方向。专业社会工作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体制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密结合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及发展变化。根据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文章首先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的关系,两者在理念、方法及内容上都有着密切联系。然后在重庆科技学院2011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过程中,将社会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个范畴。所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大社工理念下,可以尝试建立两个专业方向:社会管理方向和社会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包括创意文化资源推动型创新模式、科技推动型创新模式、产业融合型创新模式和政府推动型创新模式。21世纪以来,数字化已经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出版正在改变传媒产业结构。从数字出版现状来看,我国的传媒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创新模式略显单一,存在创新瓶颈,文化创新亟需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融合趋势。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四种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都具有增长效应,充分利用四种创新模式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7.
社会价值体系有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以及错误和腐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非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资源可以丰富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把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就能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非核心价值是建设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技术的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框架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式和内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与中国近代技术发展过程相伴的制度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记忆”。在中国两千年“官僚集权”的社会中,“官—民”二重结构的基本制度环境始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禁榷”、“官工业”等制度安排“暗示”了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制度和技术激励制度的内容;官本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能力配置。制度壁垒导致中国近代技术引进的低效率。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今天和未来做出正确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能简单从技术层面来理解,而更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考量。就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言,制度伦理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都缘于制度伦理的缺失。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关注福利文化对社会养老制度和实践的影响,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现代社会养老项目的发展,揭示了老年社会福利模式与特定社会政策制定者对社会福利概念的理解和传统福利文化之间的关系。限定主义的价值观和公民权利意识的缺失阻碍着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模式从剩余性到制度性的转变,抑制了社会福利在缩小老年群体内阶层差异方面的作用,促使了福利资源分配的不公。尽管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国家的文化扩散正在促使中国老年社会福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福利体系的最终建立还有赖于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个人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