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阻碍城乡一体化的首要原因,缺失实际主体的土地制度是阻碍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城乡分治的财政体制是阻碍城乡一体化的病根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发展道路,以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兴赣富民大业———江西学者论坛的主要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领导作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主法制、公民正义、建设良好的国际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更加注意统筹发展,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求发展,特别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城乡差距拉大,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危害性。只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发展,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4.
城乡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城乡对立现象,作为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弊端,科学确立了城乡关系需要经历同一、对立和融合的发展过程,前瞻性地论述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并预见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形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科学论述了城乡融合的可能性,形成了系统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环境抗争事件萌发阶段——有意忽视;农民环境抗争事件激化初期——惊慌失措;农民环境抗争事件激化中后期——严防死守;农民环境抗争事件结束后——问责算账。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还会以某种方式延续,用于环境治理的资本投入逐年快速上升。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与技术,以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和谐的官民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和谐的保障,也是和谐的发展与全面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发展,发展必须以解决人的生存与进步为前提,以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为重点,兼顾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着力在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下工夫,在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与不和谐、片面与不平衡。其现实存在严重地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表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相互制约。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规律要求,社会各群体、各阶层都必须处在一个公平、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最终反哺各类人群的发展。因此,消除城乡差距、差别,建设和谐城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事项,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是重新认识和定位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这种新目标主要由普遍的同一性目标和协调的差异性目标两类组成。本文主张走一元发展之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走结构协调之路,重构现代新型城乡关系体系;走平等共享之路,推进城乡共同建设;走多样性和谐之路,重构城乡协调性差异系统;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合力推进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实现和谐一体目标。  相似文献   

9.
程静  施红 《新疆社会科学》2024,(2):132-139+150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实现条件,为我国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指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创造和谐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乡社会的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城乡之间政府权威、文化价值观、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的不和谐出发,探讨实现城乡和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乡社会的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城乡之间政府权威、文化价值观、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的不和谐出发,探讨实现城乡和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明确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的历史背景,揭示我国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在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以及教育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城乡发展却并不平衡,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阻碍着中国城乡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分析了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的路径:首先要牢牢的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其次要正确定位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功能与城乡关系的思维选择;再次必须以足够的决心与勇气在改革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科学、合理、正确的政策机制,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论乡村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我国当前应从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和完善和谐乡村中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乡村文化体制;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来构建乡村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冯玲 《学术论坛》2012,35(7):151-154
城乡一体化建设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以发展作为物质保障。文章以宁波市鄞州区城乡一体化实践为例,就如何推进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和谐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各类要素资源,打破城、镇、乡、村的脱节和工业与农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实现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以市场化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的城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城镇化发展既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谐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要将城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城市的人文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解决重庆市二元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由之路。在规划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路径上.应结合重庆市城乡发展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模武,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三重建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具有持续演进的建构性特征与趋向,呈现出相互关联的被建构、自建构和再建构三重机制。它的被建构机制是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科技进步、发展战略、管理政策、政治制度、思想理论和国际背景等因素的合力作用;自建构机制包括内部自建构和外部自建构两个方面,其中的内部自建构效应主要表现在城乡关系在思维、制度、政策、结构方面具有自我再生产的机制和惯性,外部自建构效应在宏观社会层面主要是关联人权平等与正义、彰显政治文明与形象、制约发展质量与效益、决定国民生计与命运、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以及客观选择城市化模式。1949年以后,城乡关系的自建构功能日益显露出二元分割、发展失衡、差距巨大、"三农"问题突出等弊端,因而需要重新再建构。再建构机制的目标任务是,优化城乡关系目标导向机制,调整城乡关系结构整合机制,更新城乡关系思想引导机制,改革城乡关系制度规范机制,完善城乡关系的助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尽管它们内涵不同,但是二者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